惠特尼美术馆|展至2017年2月5日
10月28日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开幕的“梦境:沉浸式影院与艺术,1905-2016”(Dreamlands: Immersive Cinema and Art,1905-2016)试图探索关于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性。展览关注艺术家们对“影院”诸多概念的解构与重建,通过重塑银幕、投影仪、黑暗等元素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官等沉浸式的多维体验。本次展览是惠特尼美术馆迁移新址后第一场以电影为中心的展览,展览占据了美术馆5层的全部空间,布满幻灯机、装置和艺术作品,为观众展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视觉盛宴。
▲ 希托·斯特耶尔(Hito Steyerl)《太阳工厂》(Factory of the Sun),2015年,图片来源:惠特尼美术馆
史密森纳学会赛克勒美术馆|展至2017年2月20日
“古兰经的艺术: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珍品”(The Art of the Qur’an: Treasures from the Museum of Turkish and Islamic Arts)正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纳学会塞克勒美术馆展出(Smithsonian’s Sackler Gallery)。这是古兰经在美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展出包括60多份装饰丰富的手稿,它们跨越了近千年,涵盖了伊斯兰世界的广阔地区,从简单的羊皮纸到大的装订本,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样式和格式。
▲ “古兰经的艺术”展出手稿(局部),1517年,图片来源:史密森纳学会塞克勒美术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至2017年3月10日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展览“故事新编”(Tales of Our Time) 于11月4日开幕。它将以新鲜的方式探索当代艺术,强调与新闻报道和官方历史迥然不同的其他讲述方式。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艺术家受委任全新创作的8件大型作品。展览的题目取自1936年出版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尽管参展作品在题材与策略上充满多样性,它们都贯穿着艺术家们以独特视角,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审视和认知“地缘”的实践。使用绘画、动画、录像、摄影、雕塑、装置和参与性介入项目等,艺术家们探讨并重审地理与疆域的概念。
▲ 周滔《咽喉之地》,2016年,图片来源:古根海姆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展至2017年2月26日
南非艺术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早在10万年前,南非早期人类已开始使用贝壳、磨石和用骨头制成的铲子完成洞窟绘画(Cave Painting),记录了南非早期人类活动。本次展览展出南非过去300万年的艺术创作,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窟绘画、用贝壳和蜗牛壳制成的配饰,到现当代雕塑和油画,回顾南非艺术的发展历程。
▲ 公牛形鼻烟盒,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展至2017年3月5日
保罗·纳什(Paul Nash,1889-1946)是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战争画家和风景画家,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二战前最杰出的风景画家。本次展览展出了保罗·纳什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风景画作,展现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画风。除油画和水彩作品之外,展览还包括他的摄影作品、书籍等艺术家相关文物。参展作品按时间顺序陈列,以“看不见的风景”为主题展现象征主义景观、战争景观、海岸风景、巨石建筑等类型的画作。
▲ 保罗·纳什《Equivalents for the Megaliths》,1935年,图片来源: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冰岛雷克雅未克艺术博物馆|展至2017年2月5日
小野洋子策划的调查式群展“小野洋子:又一个故事”(Yoko Ono: One More Story)正在冰岛雷克雅未克艺术博物馆(Reykjavik Art Museum)举办。展览以小野洋子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涯为关注点,呈现了对艺术家有所影响的元素、人物和故事,探讨艺术的观念与定义,同时牵涉对时下社会和政治议题的探讨。一方面,展览试图通过“说明”系列作品寻找艺术作品背后的观念准则,强调观众参与对作品完成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展览也包括小野洋子对个人创作历程的回顾。
▲ “小野洋子:又一个故事”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雷克雅未克艺术博物馆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 展至2017年2月5日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举办”毕加索-贾科梅蒂”展,同台展出两位20世纪艺术大师的近200件作品,包括画作和雕塑,呈现两位大师的艺术创作与对话。毕加索与贾科梅蒂相识于20世纪30年代,后成为挚友,两人就艺术创作与现实主义的回归展开频繁的交流。尽管年龄相差近20岁,两人在艺术上的共同兴趣令他们的友谊愈发深厚,也促成了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转变。
▲ 贾科梅蒂与毕加索,图片来源: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巴黎东京宫|展至12月18日
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个展正在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进行,本次展览为“白色卡片”系列,意图把东京宫的全部展览空间交给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和创作。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等均作为受邀艺术家,展出各自的艺术作品。皮埃尔·于热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生存、癌症、变速器”(Living/Cancer/Variator)备受关注。作品位于东京宫地下室空间,包括了水池、漏水管道、 闪烁的灯光、摇晃的自动扶梯、蜘蛛、蚂蚁、苍蝇等元素,这些物品的活动强度将与1951年从病患身上摘取的癌细胞进行联动,并显示这些体外癌细胞的增长速度。
▲ “生存、癌症、变速器”展出现场,图片来源:东京宫
纽约佩斯画廊|展至2017年1月7日
“马克·罗斯科:黑暗调色板”(Rothko: Dark Palette)在佩斯画廊(Pace Gallery)位于纽约切尔西的分址举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回溯艺术家从1955年起开始采用将黑暗色调放入艺术创作实验的展览,展出作品的颜色大多属于粗糙的黑、酒红、烟灰、蓝、灰等暗沉色调。这些看似冷静的暗沉色彩处理其实更多呈现的是罗斯科内心的挣扎、愤怒和不为人知的内心情感状态。它们体现了罗斯科在创作大量艳丽色彩画作后对于颜色之于艺术的思考,也折射了艺术家内心更为敏锐细腻的感触。
▲ 马克·罗斯科《No.22 无题》,1961年,图片来源:Pace Gallery
多个场馆|展至2017年2月26日
2016年新加坡双年展以“镜子地图集”(An Atlas of Mirrors)为主题,从东南亚的区域视角出发,探讨区域内发生的历史与现实,重新审视世界和自身。本次双年展共有来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62位艺术家带来60余件作品,在7所不同展馆展出。展出作品形式多样,反映了艺术家们以各自迥异的视角阐述历史,也是对于东亚和南亚当下现实的描述。
▲ Munem Wasif《Land of Undefined Territory》,2016年,图片来源:新加坡双年展
*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及展览信息由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家提供,具体信息以博物馆与美术馆为准,详情参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