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TANC | 多重时间:首届苏州文献展讲述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

Aug 24, 2016   徐浩

苏州。8月21日,由苏州美术馆与苏州市美术馆协会共同主办的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颜文樑纪念馆、吴作人艺术馆、朴园、双塔6个空间中同时开展。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印度、越南、韩国等地的40多位中外艺术家们来回应展览主题“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Histories of a Global Hub)。

▲ 苏州美术馆外观

 

“苏州文献展”的想法是在一次沧浪亭的对话中渐渐成形的。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和策展人张晴希望借助苏州园林的文化形式,策划一个当代艺术展览,既能充满当地特色,又无限向外延展。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张晴和罗杰博格尔表示,苏州文献展的两个基石是1937年的“吴中文献展”以及1955年德国设立的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从中德不同园林所串联起的审美关联中,也看到了未来和过去的关系。

▲ 展览现场,裴咏梅作品《东斯廷》(Eastern Fantasy)

“历史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回顾历史,在策划运筹和机会等根据决定性的因素面前,简单的年代学法常常会败下阵来。”罗杰博格尔从苏州园林的路径得到灵感启发,希望打破传统展览策划的模式,探索被艺术家解释和遮蔽的另一种历史观。

▲ NC小组《丝路之城》
 ▲ 许江《共生会否可能》

苏州文献展以系列展的方式串联起学术讨论的框架。展期将展出“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第一期)、“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以及与“园林邂逅-当代艺术展”三大部分。在两位策展人的邀约下,当代艺术展部分邀请了包括许江、徐冰、刘野、胡项城、矶崎新、托马斯·拜勒(Thomas Bayrle)、贡萨罗·迪亚斯(Gonzalo Díaz)等在内的中外艺术家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 展览现场
▲ 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展厅

张晴对“多重时间”进行了富有哲思的诠释。它指向的是更加广阔而深邃地观察世界体系,突破了单纯的地方史、区域史和民族国家框架。当代艺术展的部分以“海洋时间与帝国时间”、“明清的现代时间”、“活化的天下时间”和“时间中的飞地”4个分类的策展策略进行历史重构和解读。展厅作品观看顺序的松散排列并不恪守4个框架的观展顺序,但是通过主题,观众能清晰地获得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平行关系。

▲ 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机场》
▲ 胡项城《人间剧场》

 

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用壁纸的形式,在作品中涂绘出艺术家两位已过世朋友的名字。他用颜色和符号,表达逝去的精神如何反映到当下的状态。

 

▲ 托马斯·拜勒(Thomas Bayrle)《笔触研究系列》

居住于萨拉热窝的波黑艺术家玛雅·巴杰维克(Maja Bajević)在系列织物装置作品《艺术,工艺,实物(大米、玉米、小麦)》中,讨论了劳动、时间以及经济政治等的关系。包括经济社会的各项指标,生产关系模型等等,分别以实物指示方式纺织绘制。全球化的数据指数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一针一线,给人启发。

 

▲ 玛雅·巴杰维克(Maja Bajević)《艺术,工艺,实物(大米、玉米、小麦)》

越南艺术家武陈珠(Võ Trân Châu)作品《水意象》,体现了苏州文化对艺术家创作产生的影响。传统服饰垂调在水面之上,镜像和实物在镜面两端,叙述着历史与当下,真实和虚幻。

 

▲ 武陈珠(Võ Trân Châu)《水意象》

荷兰艺术家威廉·德·罗伊(Willem de Rooij)在作品《从黑到蓝》(Black to Blue)中,把传统手绘蜡染织物作为媒介,将颜色作为检验时间以及劳作的量尺,用时间书写从蓝到黑的渐变。

 

▲ 威廉·德·罗伊(Willem de Rooij)《从黑到蓝》(Black to Blue)

智利艺术家贡萨罗·迪亚斯用霓虹、轴承装置、水槽等日常物件制造了一个关于神话与机械生产的关系,其作品《众山之神》质问了这种关系潜在的逻辑合理性。

 

▲ 贡萨罗·迪亚斯(Gonzalo Díaz)《众山之神》

克罗地亚艺术家蒂娜·格威洛维克(Tina Gverović)用刺绣描绘物影和女性符号。她在作品《穿越人海的钻石》(Diamond Cuts: Sea of People)中讨论价值割裂及肢解有机体。不同面向的面料构成了一个笼罩空间,讲述着里外的距离。

 

▲ 蒂娜·格威洛维克(Tina Gverović)《穿越人海的钻石》

徐冰的讨论依然根植于文字与影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关系。作为语素文字的汉语言文字在形象符号和文字雏形产生之初,其实并不分家。在作品《文字写生》中,徐冰用文字和石版画讲述了风景和平行时间的关系。

 ▲ 徐冰《文字写生》

岳敏君在系列作品《破碎的梦花园7》中,描绘了一个关于景观、自然、历史、当下等多种复杂混合的大观园。油画布面密密麻麻的符号,隐喻在深厚的颜色之中,回应着艺术家对苏州多重时间的提炼表达。

 

▲ 岳敏君《破碎的梦花园7》

香港艺术家梁美萍(Leung Mee Ping)在作品《如期出发》和《乡关何处》里,讲述了不同区域的社会形态所产生的生活方式在资本化中产生的相似性。同时,还表现了在平行时间中,人的迷失感受和抽离。

 

▲ 梁美萍(Leung Mee Ping)《如期出发》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的创作启发来自本土,但加入了对现代的感知和批判。3个根植苏州语境的平行展览同时讲述,也反应了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的焦虑。艺术家的自觉与不自觉以一种宣言的方式重新发现。

 

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

苏州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颜文樑纪念馆、吴作人艺术馆、朴园、双塔

8月21日-10月20日

*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由苏州美术馆提供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