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为这一全新蓝色带来的200年前景而感到振奋。”——《金融时报》
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一生醉心于蓝色,无论是他的单色画还是作品《人体测量术》(Anthropometries)中都大量使用蓝色,而他利用树脂混合蓝色颜料合成的独特蓝色也被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日前,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化学家将这种蓝色与金属氧化物混合,形成了一种含有钇、铟和锰三种元素的新型蓝色,定名为“YInMn蓝”。这种物质呈特殊的晶状结构,吸收绿色和红色两种波长的光,却因其化学活跃性而反射出蓝色。“YInMn蓝”已由一家颜料公司注册,并于上个月投入市场销售。除了美学意义外,这种能够反射紫外波长的颜料将用于房顶涂料以降低建筑的温度。
▲ YInMn蓝,图片来源:Dreamstime
“上海种子计划对展览和公共项目各方面进行了调整,将优先考虑所处环境的不同。”——李龙雨
由于筹备和资金方面的不完善,由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Yongwoo Lee)组织的跨领域双年展“上海种子”从原定的艺术展览改为社群活动的形式举行。展览的第一个阶段将设立公共场馆和临时图书馆,展览则被延期至明年4月举行。社群活动的形式使得本届“上海种子”计划成为一个以观众为中心的平台,在讨论、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社群参与。“上海种子”计划并不完全为艺术而设,视觉艺术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仅占到30%。双年展的第一阶段将于今年9月3日开幕,届时综合了策划者、参与者和跨领域学者的交流活动会以论坛的形式呈现,而各类讲座也将穿插进行。
▲ 喜马拉雅美术馆将作为“上海种子”计划的主场地,图片来源:《艺术新闻》
“纽约新美术馆的夏日展览‘The Keeper’探索了收藏者与收藏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纽约时报》
展览“The Keeper”于7月20日在纽约新美术馆(The New Museum)开幕。展览展出了20世纪及21世纪30位艺术家收藏的近4000件物品,包括小型艺术品、图样和收到的礼物等,揭示了艺术家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发掘出收藏的意义,试图探索人们收藏热情的由来。借此展览的契机,《纽约时报》动员读者提交文字故事和图片来展现他们自己的独特收藏,征集的收藏包括破损物、筷子封皮、作废的快照以及玩偶零件等,这些或令人惊喜或让人不悦的收藏成为对展览“The Keeper”的呼应。
▲ 读者Alexander Wilensky的收藏,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古希腊雕塑家的梦想是创造超越主观诠释的现实主义雕塑,除了头发之外,我们已经离这个梦想很接近了。”——Adam Lowe
近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发了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实验项目,可以使参与者看到他们真实的模样。该项目利用先进的维罗妮卡全息扫描技术(Veronica Chorographic Scanner),可以精确地捕捉人面部的毛孔等个人特征,形成3D雕塑。维罗妮卡全息扫描技术的初衷是出于医学用途,是对高分辨率合成摄影技术和照相测量法的融合,名字则来源于拉丁词语“vera”(真相)和希腊词语“icon”(图像)的组合。通过参与此项目,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份内含3D肖像的电子文件夹,借助3D打印机,这些数据得以成为真实的人身塑像,而塑像的材料也可以在青铜、大理石和木头之间进行选择。
▲ 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3D肖像,图片来源:Factum Arte
“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的城市,而它正要开始为其文化发声。”——严陆根
上周,南京国际美术展宣布其第三届展览将于11月12日至2017年2月12日在南京百家湖国际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美术展由艺术史家吕澎担任总策展人,并由威尼斯金狮奖的评委莱蒂奇娅·拉加利亚(Letizia Ragaglia)担任联合策展人。今年的主题是“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重点关注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今年的美术展较2014年和2015年分别多达5000位和8000位艺术家的参与规模相比,将会有明显的精简。美术展主席严陆根表示,公开征集作品的竞赛单元仍将继续,他同时也是美术展举办地南京百家湖博物馆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