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数字莫高窟”的远景

Jul 31,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7月31日 “数字莫高窟”的远景

2010年投入建设的敦煌石窟数字游客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试运营,并计划2014年5月1日正式开放。该中心的建设始于2003年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在这份提案中,她提出了建设一座能实施多种数字演示技术并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游客中心的想法。该提案于2007年获国家批准。

敦煌石窟数字游客中心总投资逾3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其中游客中心的主体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从敦煌研究院的网站上可以了解到:游客中心开放后,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模式将发生极大变化,游客必须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预约才能正常参观莫高窟。此外,游客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需首先在游客中心观看两个各20分钟的主题电影和球幕电影,体验经三维数字重建的仿真洞窟,然后乘坐内部车辆从游客中心抵达莫高窟,根据团队和散客分组后,由讲解员引导按照既定路线进洞窟参观。参观结束后,游客将乘坐内部车辆返回游客中心购物和用餐。整个莫高窟参观活动用时将由目前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而游客在全部洞窟内的时间将压缩到60分钟左右。游客中心建成后,将和洞窟实行一票制,但具体的票价信息还未公布。

自1979年敦煌莫高窟正式对游客开放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接待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0余万游客。在旅游旺季,莫高窟每天的游客量甚至可达到上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当中。这一局面为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个游客进入洞窟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令壁画颜料氧化变色,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内容也相对较少,日游客量至多不过数百人次,但地理条件也使得石窟环境脆弱多变。对于敦煌石窟的管理单位敦煌研究院来说,如何能够将文物的保护、展示、传承三者有机结合,始终是一个值得深切考量和长期关注的问题。而游客中心的设立将会有效控制敦煌石窟的日客流量、压缩游客在石窟中滞留的时间、增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游客的参观路线也将更加合理化,从而达到有效缓解洞窟衰败的同时又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的目的。在这个预想的旅游模式中,游客真正进入洞窟的时间将会被大大缩短,因此游客中心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实现的石窟三维重建展示成了最重要的部分。石窟三维重建工作已经开展了数年,主要由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承担。数字中心的专业人员杨静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数字中心更多以科研为基础,我们目前在做的一些内容会应用到游客中心,但是我们所做的内容远大于展示。包括研究数据库设计、高保真高分辨率数字图像采集、高分辨率图像智能自动化拼接、虚拟实境、高精度遗址三维数字化、定位与测量、海量数据管理等,并将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古代壁画与土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在三维重建方面,我们主要与武汉大学进行合作,采集洞窟塑像、壁画的纹理和点云数据重构模型。同时我们还与浙江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开展了相关技术合作。”

自从敦煌石窟的游客中心项目开展以来,不断有质疑认为,“数字莫高窟”是“假”莫高窟,无法吸引游客的热情。对此,杨静回应道:“为了保护洞窟,多数洞窟里都没有灯光,即使提供了也非常暗,特别是在一些大洞窟中,墙壁和窟顶非常高,很难看清楚壁画。因为各种原因,一些洞窟已经不对游客开放,然而通过三维重建的手段,这些关闭的洞窟能够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这些难得一见的图像同样可以为游客带来令人兴奋的体验。”这样的三维重建工作不仅限于莫高窟,还同时涵盖了隶属敦煌研究院管理的榆林窟和西千佛洞。

敦煌游客中心展示的三维重建洞窟可以被视作一个契机,借助科技手段,文物遗产的保护、传承、交流、共享能够实现共赢。长期以来,这一工作并不仅满足于服务游客,还同时积极地推动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石窟研究。据杨静介绍,这也是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并已成功举办过多次相关的论坛与展览活动,随着工作的进展,在未来,敦煌石窟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将凭借数字化信息得到极大的便利。撰文/武漠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