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何以直面多重现实?2025年国际重要三双年展映照的历史与未来 | Year Ahead 2025+AI解答

Feb 26, 2025   TAJ

3

在艺术家Nicolas Galanin作品《Never Forget》(2021)前的一场演出,Desert X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Lance Gerber

4

从以“花儿听到蜜蜂了吗?”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到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脆弱关系的赫尔辛基双年展,再到以造就利物浦当地独特建筑景观的砂岩地质为题展开的利物浦双年展,生态与自然,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多物种的智慧和知识仍是2025年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双、三年展关注的主题。多个国际艺术机构也将推出与水、海洋、气候等主题相关的展览,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也在继续被深入体验与探究。在多重危机之中,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仍在持续,沙迦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泰国双年展等旨在反思变革的意义并唤起在世界中行动和共处的可能性,重唤“人性”并期望探讨生态退化、技术威胁、战争、农业和大规模工业活动带来的危险。

5

“Gavin Jantjes: To Be Free! A Retreospective 1970-2023”展览现场白教堂美术馆,2024年,图片来源:白教堂美术馆与沙迦艺术基金会

当话题从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智慧回到人类生存的可能,对技术、深层时间、女性主义、灵性主义、土著主权、后殖民历史等问题的探讨穿梭于时间长廊之中,催生出对未来的新想象。延续对于殖民史的重思,全球多数(Global Majority,对原住民、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族裔的统称)仍然是艺术世界叙事的重要落点。其中,非裔策展人群体也在更多的讨论和展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近期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分别宣布的下一届主策展人选均为非裔女性,与非裔相关的艺术主题也在2025年的一系列大型美术馆展览中得到体现。
在布哈拉双年展作为首个中亚地区的国际双年展即将落地之时,海湾地区的艺术图景仍在扩展,亚洲地区的艺术生态也持续蓬勃发展,沙迦、吉达、新加坡、首尔、上海、台北、爱知、普吉岛等地即将举办的大型国际展览也呼应着各地区稳步发展的艺术生态。城市发展、人类危机、生态与环境、以及后殖民等议题仍悬于眉睫,经由在地性的视角关联全球性的反思,通过历史性的框架探讨艺术的未来图景。

6

“人类很早就知道当蜜蜂聚集成群,它们会彼此交流,共享信息。直至不久前,我们才发现这个交流网络的范围远不止于蜜蜂之间。研究表明,花儿也在收集信息。花儿‘听到’蜜蜂翅膀的振动,从而在蜜蜂出现时分泌出更加香甜的花蜜。”第15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也是该展览首位女性策展人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如此诠释展览主题“花儿听到蜜蜂了吗?”(Does the Flower Hear the Bee?)本届上海双年展旨在创造艺术作品、观众与环境之间,多样、全新的感官交流方式,将立足于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汇点,将人类与非人类智慧同时纳入考量,并从自然与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其曾参与策划的第10届利物浦双年展“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加拿大馆展览以及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无概念”等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环环相扣,此次斯科特的提案同样指向动荡世界中对万物智慧的探索。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片丰饶之地,让我们身临其境、彼此相联,在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关系,并与“人类以外的世界”和谐相处。
试图超越人类中心视角的还有第3届赫尔辛基双年展的策展人布兰卡·德拉·托雷(Blanca de la Torre)和卡蒂·基维宁(Kati Kivinen),在主题“庇护:下方与彼岸,生成与归属”(Shelter: Below and beyond, becoming and belonging)之下探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脆弱的关系。两位主策展人试图超越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重点关注植物、动物、真菌、化学元素和矿物等非人类角色。他们认为,这种视角的转变能够激发对其他生命体的全新共鸣。策展的另一关键点在于探索关于世界的另类知识收集与传播方式。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灵感来源于展场之一壁垒岛(Vallisaari Island)的自然栖息地。被大海环绕的壁垒岛,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因几十年来未受人类居住而得以保存完好,为多样生命形式的繁盛提供了理想庇护所。这片未被打扰的避风港能够为游客提供一个难得的思考机会,去想象当人类退居幕后、非人类行动者占据主导位置时的情境。

7

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创作的壁画“Time Owes Me Rest Again”在纽约皇后区博物馆展出,摄影/Hai Zhang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以“基石”(Bedrock)为题的第13届利物浦双年展由玛丽-安·麦奎(Marie-Anne McQuay)策划,该主题不仅是对支撑利物浦并造就其独特建筑景观的砂岩地质的理解,也是对利物浦社会结构所体现的民众价值观的回应。麦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利物浦的地质基础及其城市精神构成了2025年双年展对话的起点,受邀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他们对‘基石’的定义。这些定义涵盖了家人和家庭、代代相承的文化遗产,以及滋养和修复它们的环境。理解‘基石’的核心在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遗留的失落感,这些都对利物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回应这座城市时,艺术家们从利物浦的档案和历史、社区及市民精神中汲取灵感,并驻足于其绿色空间,这些绿色空间通过有规划和无规划的城市发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支持着植物、昆虫和鸟类的生存。”共有三十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将参加本届双年展,其中包括穆尼拉·阿尔·索尔(Mounira Al Sohl),她通过多样的创作方式探讨了女性主义议题以及围绕冲突和流离失所的观念;韦德林·卡迪特(Widline Cadet)的多元化的实践聚焦于海地侨民经历中的代际记忆、自我认知和抹杀等主题;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的浮雕和雕塑作品挑战了材料和空间的界限;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的作品探讨了声音在社会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通过跨学科的创作方式重新解读物品和文化符号,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社会和历史叙事。
亨廷顿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和植物园通过展览“风暴云:描绘气候危机起源”(Storm Cloud: Picturing the Origins of Our Climate Crisis)进行结合当代艺术与环境科学的呈现,在已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通过艺术展览进行科普教育,呼吁大众重思环保的重要性。该展览通过200件展品将当前的气候危机置于历史背景下,回溯19世纪环保意识兴起的时刻,审视工业化和全球化经济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位于丹麦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海洋”(The Ocean)则分为“艺术与科学间的海洋”“崇高的神话般的海洋”“人类新世海洋”三个板块,带观众潜入海洋深处寻找神话。将于六月在伦敦惠康收藏馆开幕的展览“渴求:寻找淡水”(Thirst: In Search of Fresh Water)旨在探索人类与作为生命之源的淡水之间的关系,追溯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到当代尼泊尔和新加坡的历史,探索生物如何饮水,以及淡水管理不善造成的诸如传染病、气候变化等不良后果,将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和文献材料进行结合。

8

我们在旅行、逃亡或离开时会携带什么?当我们在地域和时间之间迁移时,我们形成了什么通道?我们留下的时候拥抱着什么?在生存之中又拥抱着什么?第16届沙迦双年展将以“承载前行”(to carry)为题呈现超过140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80件全新委任作品,旨在提出一个多义的开放式命题。该展览由印度尼西亚策展人兼作家、日惹双年展基金会总监阿莉亚·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伦敦Cubitt项目总监和蛇形画廊策展人阿马尔·哈拉夫(Amal Khalaf)、新西兰毛利与原住民艺术策展人梅根·塔玛蒂-昆内尔(Megan Tamati-Quennell)、跨学科艺术节COLOMBOSCOPE艺术总监兼柏林格罗皮乌斯美术馆副策展人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和独立策展人泽伊内普·奥兹(Zeynep Öz)策展,探讨我们拥抱什么以及其方式,邀请观众探索五位策展人的不同背景和立场,以及他们所汇聚的共鸣。双年展的主题“承载前行”意味着理解我们不属于自己空间中的脆弱性,同时通过我们所持有的文化对这些场域保持敏感。它也是连接多重时间性的桥梁,涵盖跨世代的故事和各种继承方式。因此,“承载前行”将双年展作为一种集体的探索方式和一种有意义的建构,及持续观察的模式——向后、向内和横向观察,而不是在毁灭和暴政的浪潮中“转身拒绝”。第16届沙迦双年展的策展项目反思变革的意义,探究家园、祖先和政治结构的意味,融合根植于变革和流动故事的艺术方法,包括跨代的亲情、哀悼和仪式、实验性教学法,以及对土地和海洋地形的知识。策展人表示,“我们承担着作为客人和主人的责任,透过温柔、失败和愤怒这些关怀的表现、资源的交流和联盟的建立,唤起在世界中行动和共处的可能性。”

9

第16届沙迦双年展主题视觉

同样试图回应“当前全球面临加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危机的时刻”,第36届圣保罗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博纳文图尔·索贝亨·恩迪孔 (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及其团队将展览主题定为“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Not All Travellers Walk Roads – Of Humanity as Practice),灵感来自巴西非裔诗人康塞桑·埃瓦里斯托(Conceição Evaristo)的诗作《平静与沉默》(Da calma e do silêncio)。本届双年展“邀请公众在他者的反思中看到自己”并专注于“交汇空间——如河口般的多重交汇空间”,以此思考“殖民性、其权力结构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总策展人恩迪孔表示:“‘非所有旅人都行于路——作为实践的人性’是一次邀请,邀请大家以人性为动词,在不同世界的交汇中重建对话和互相包容。此时的美与喜悦并非简单的情感,而是政治的,也是维系我们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东南亚地区的双年展在2025年进入活跃期。由艺术家阿林·朗姜(Arin Rungjang)和艺术评论人郑大卫(David Teh)担任艺术总监的第4届泰国双年展将于2025年11月在普吉岛开幕,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永恒”(Kalpa),援引了宇宙时间的概念。朗姜在接受《ArtReview》采访时表示:“这一主题旨在探讨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人、自然与时间的关系。在生态退化、技术威胁、战争、农业和大规模工业活动带来的危险,以及对自然的重度剥削等背景下,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切事物都被视为服务于人类的对象和被人类赋予意义的工具。”
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日惹双年展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尤其自2011年启动“赤道”(Equator)系列以来,日惹双年展开始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身份。2011年至2021年期间,双年展旨在寻求南南联盟以解构“国际”艺术地图和霸权。“赤道”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探索共同的历史和经验(例如殖民主义、景观、气候、文化和精神信仰),同时也为那些在国际艺术圈中常被忽视的地区的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而即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举办的双年展是2023年展览发起主题“泰坦”(Titen)系列的第二部分。“Titen”或“Niteni”来自爪哇语,意指对自然迹象的敏感度或解读能力,如提前察觉灾难迹象的能力。这个概念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强调对自然细致、反复观察的重要性。选择它作为标题凸显双年展的策展目标,即非殖民化的知识生产以及与乡土智慧和当地联系的深度。由日惹双年展基金会总监阿利亚·斯瓦斯提卡(Alia Swastika)领导,策展团队将探讨集体性、多样性、亲缘关系、乡村社会学、食品政治、纺织品作为历史载体、边缘空间、非线性时间、女性声音和叙事等诸多议题。在本年度,新加坡双年展将于年末回归。

10

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Palmscape IX》,2015年,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Mrinalini Mukherjee

据《经济学人》杂志预测,印度经济规模将在2025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艺术界对印度与南亚艺术的关注也掀起一阵新的风潮,在随亚洲地区艺术生态呈现活力的同时,西方语境中对印度与南亚艺术主题和艺术家的关注也在多场展览中得以体现。从大英博物馆关注古印度文明及其早期宗教艺术的展览“古印度:活着的传统”[Ancient India: Living Traditions(Title TBC)] 到巴比肯艺术中心的“想象机构:印度艺术1975—1998年”(The Imaginary Institution of India—Art 1975-1998),追溯从1975年英迪拉·甘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和1998年波克兰核试验之间艺术家们提炼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亲密时刻和共同经历,两间英国机构分别从不同历史角度探寻对印度艺术的深层理解。
同样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和蛇形美术馆则分别关注两位印度女性艺术家。在“南亚艺术故事——穆克吉和她的圈子”(A Story of South Asian Art—Mrinalini Mukherjee and Her Circle)中,皇家艺术研究院将展示雕塑家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横跨40年职业生涯之中的作品,以及围绕她展开的南亚艺术家网络。穆克吉以其融合抽象人类形态的复杂雕塑作品著称,深受自然、南亚建筑、工艺传统以及国际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影响。展览还将呈现她的同龄艺术家及其父母和老师的作品,如印度现代主义艺术先驱苏布拉马尼扬(KG Subramanyan)。将在蛇形美术馆展出的“阿皮塔·辛格”(Arpita Singh)则是艺术家在印度之外的第一场个展,展出她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大型油画、水彩画和水墨作品。辛格的画作借鉴印度细密画叙事与印度民间艺术,关注社会动荡局势,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11

于2022年策划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梦想之乳”的塞西莉亚·阿莱马尼将目光转向了圣菲国际艺术节,并选择用实验纪录片导演戈弗雷·雷吉奥的最新作品“曾几何时”来命名这一届的展览,该影片将与其他60位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展出。在加州科切拉山谷,Desert X双年展的组织者开始利用土地确认和艺术委托这两种方式向早在该地区白人定居者之前的卡胡亚印第安人致敬。第五届Desert X将反思沙漠的深层时间演变,探讨时间的非线性叙事,形成一个祖先智慧与当代集体未来愿景交织和碰撞的空间。其中共有七位艺术家参展,他们直面美国西部的边疆神话及其对美国原住民暴力历史的粉饰。
不难发现,全球艺术界对于殖民史的重思仍在持续,尤其在曾为非洲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国和英国,非裔策展人群体也在更多的展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适逢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年度大展“巴黎黑色”(Paris Noir)即将开幕,该展览追溯1940年至2000年间法国黑人艺术家的创作及其影响,带来50余位非裔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跨文化创作语言研究,将“黑色巴黎”作为巴黎都市中充满活力的部分进行展现,提示在抵抗和变革中诞生伟大实践的可能。泰特现代美术馆也将带来“尼日利亚摩登”(Nigerian Modernism),展出尼日利亚在1960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主权独立的前后十年内,50多位艺术家进行的创作和取得的成就,该艺术网络跨越扎里亚、伊巴丹、埃努古、伦敦、巴黎和慕尼黑,融合了非洲和欧洲的技术传统创造出生动而多元的作品。

12

Kerry James Marshall,《School of Beauty, School of Culture》,2012年,摄影/Sean Pathasema 图片来源:©Kerry James Marshall与纽约Jack Shainman Gallery

近期,威尼斯双年展主办方宣布任命出生于喀麦隆的瑞士策展人柯尤·科沃(Koyo Kouoh)为艺术总监,负责策划将于2026年举办的第61届威尼斯双年展。科沃生活工作于南非开普敦、塞内加尔达喀尔和瑞士巴塞尔之间,自2019年起担任开普敦的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执行董事和首席策展人。她是威尼斯双年展继第56届策展人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之后,第二位来自非洲的策展人。双年展主席皮特兰吉洛·布塔福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在一份声明中说:“柯尤·科沃的任命是在全新视角和话语到来之际对一种广阔视野的认可。作为策展人、学者和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她的视角结合了最精准、年轻以及颠覆性的智慧。通过她的加入,威尼斯双年展证实了它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世界所提供的:成为未来的家园。”
自2021年起担任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的娜奥米·贝克威思(Naomi Beckwith)则被任命为第16届文献展艺术总监,展览将于2027年在卡塞尔举办。贝克威思是文献展自1955年创办以来首位黑人女性策展人。尽管贝克威思将该任命描述为“震惊、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喜悦”,她似乎已为这一角色做好了充分准备。
非裔艺术群体的能见度将在2025年通过一系列大型展览得到提升和巩固,非裔的崛起也与非洲日新月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非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有可能到来吗?当他们将自己“复杂的身份模式”带入当代艺术领域,将非洲呈现为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等危机的一种对策与解答,他们也正作为这个星球未来积极的影响者和塑造者,成为改变未来叙事的新力量。

13

《艺术新闻》从2025年2月开始,设立人工智能编辑AJ参与选题讨论并解答问题,以下是AJ对于此次选题讨论给出的回答:

15

 

 

 

再一次"向南":地点孕育艺术,艺术孕育地点

上一次“向南”是2019年底,彼时正值展览“离岸之歌”的筹划,而我在胡志明市-河内-马尼拉-新加坡之行中的所见所想,亦深受编辑中的线上期刊《南方以南》诸位作者的影响和启发。当时,我在编辑笔记中乐观地预言:“是时候预览另一个序幕,想象另一种团结了”。时隔五年,以《艺术新闻》新栏目的邀约为契机,我试图重访“一路向南”的思考轨迹,并再次汇入这片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编织的南方星图。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