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与生命体验与人工智能有关的16个艺术现场:2025年中国美术馆与机构展览特别推荐|Year Ahead 2025

Feb 12, 2025   YEAR AHEAD

3

朱迪·芝加哥,《羽毛室》,1966至2023年,慕尼黑艺术之家“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1976”展览现场,2023年,即将于香港M+特别展览“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中呈现 摄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2025年的中国艺术机构继续游走在连接国际、本土与地方的流动站点。一方面,经由长时筹备与策划的大型双年展、研究型群展与引进及合作展持续反映当代艺术、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焦点话题,并为国内观众带来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们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另一方面,跨越代际、地区的艺术家个展以详实的个案方式,追索独具个性的实践者们眼手中所投射出的世界,并通过详实的梳理与线性回顾,展示出他们鲜活亦持久的创作生命力。‍‍‍‍‍
2025年11月,第15届上海双年展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主题为“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立足于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汇点,将人类与非人类智慧同时纳入考量。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即将呈现的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个展同样关注与强调一切生命形式之间的互利共生,展览根植于对生物学、科技和哲学的研究,邀请人们与超越人类的世界进行一次亲密的互动。

4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或置身其中”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首尔,2024。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与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香港M+与慕尼黑艺术之家将联合策划特别展览“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展览将通过展出一系列重建的女性艺术先驱作品,展示她们的环境创作在视觉艺术史上的深远影响。
曾在早年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在职业中期继续撑开表达空间的中生代艺术家杨福东与胡晓媛今年将分别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大馆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曾于2015年代表香港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曾建华今年将以自己的名字为坐落在丹东的鸭绿江美术馆一号馆重新命名。不同世代跨国流动的艺术家吴山专与托斯朵蒂尔,彭祖强、武雨濛与廖雯将于今年陆续于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MACA呈现面貌各异的实践。
在北京、上海等传统意义的当代艺术中心城市之外,我们也在2025年见得更多深入地方肌理的去中心化流动:阿那亚艺术中心即将举办的群展“孟姜女”以秦皇岛本地的“孟姜女”传说为切入点,试图揭示该传说在地理、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多重象征与寓意;坐落在丽水市庆元县的泥鳅美术馆将呈现艺术家李明个展,调配李明个人的录像时间与从县城出发的观众的公共时间,以此将共同经验的可感的与缺失再一次接线;在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的艺术实践项目“水系计划”的第十个年头,位于成都的A4美术馆将呈现两位艺术家在三江源实践的最新创作;位于温州的弘美术馆即将策划围绕温州/饮食有关的展览,以地方饮食文化为创作对象,以此去触及更大范围的文化语境。来自地方的艺术机构正在偏移或抛弃对“正统”、已知的体制经验的挪用,在结合本地的文化与物质资源基础中,生长出自由的实验。

5

胡晓媛,《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二》,2024年,作品细部,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胡晓媛:异路
Hu Xiaoyuan: Veering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
1月24日至4月13日

是否只有脱离既定轨迹,我们才能真正觉醒?在展览“异路”中,艺术家胡晓媛以由装置、声音、绘画及录像交织而成的七组全新委约作品,展现人类命运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探讨这个关乎个体生存及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胡晓媛运用太空铝、贝壳、绡和玉米纤维等日常物料作为创作媒材,并以纱幔和灯光创造出独特的观展路线,模糊白昼与黑夜的分野。借着混沌的空间体验,展览带领观众思考时间、物质状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恒久议题。

6

廖雯,《逆风》,2023年,手工雕刻椴木,不锈钢,103×130×81厘米 图片由杜卡托奖与艺术家惠允 摄影:Flavio Pescatori

廖雯:信任坠落
MACA,北京
3月21日至6月15日

MACA即将呈现艺术家廖雯的首次机构个展,以其新创作的雕塑与特定场域装置,探讨流动身份与社会系统间摩擦或融合的复杂关系。在展览空间内,雕塑化为行进中的障碍与可互动的结构,城市通行系统的介入制造出临时的秩序,也带来观众参与的必要。本次展览延续艺术家对“阈限”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思考,探索在危机与信任、伤害与保护的张力之中,居于临界状态的身体如何制衡。

7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或置身其中”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首尔,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三星美术馆与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安妮卡·易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3月22日至6月15日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安妮卡·易(Anicka Yi)因其所谓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对于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体验的探寻,而备受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展览将展出她最新创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选,全方面呈现其独特的艺术世界。根植于对生物学、科技和哲学的细致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鲜活形式将这些研究呈现给观众,邀请人们与超越人类的世界亲密互动。通过与包括科学家、建筑师和调香师在内的各领域专家合作,艺术家的创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在更为广义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武雨濛(Cici Wu)
上海外滩美术馆
春季

武雨濛于北京及香港出生、成长,现于纽约居住与工作。她擅长利用录像、绘画、雕塑、写作及装置,对文化与物质环境展开复杂而感官的探究。武雨濛的作品将历史研究与物质实验,和她对社会政治结构的敏锐相结合,旨在探索和打破众多议题的主流叙事,包括记忆、电影、历史、民族主义、文化归属与身份,以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

8

卡西·瑞斯, 《无题 5 (不是现在。不。不。)  》,影像静帧,2020年

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
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
3月22日至6月22日

本次展览从观念艺术的历史脉络出发,探讨人类与机器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文化结构。展览以“人-机器”非二元叙事为核心,从1960年代的“让想法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到今天“机器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深度探索人类与机器如何协同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可能成为创作的协作者时,艺术家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建新的观念艺术?展览将围绕着艺术生产中的“语言”与“所有权”两个坐标展开,重新思考技术革命对文化、艺术与人类身份的深远影响,在信息时代对艺术生态进行一次前瞻性追问。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
3月至5月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尝试以当代艺术和社会科学展开合作,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亚洲文化形象的多层次的自我表述与内部视角,以“我们”的视角去记录和表现世代居住在中国和东南亚区域中的人,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城乡发展、文化变迁、生态危机、离散群体等议题。通过长期聚焦亚洲在地文化和关注传统的艺术家作品与学者的研究文献,共同呈现来自亚洲的内部视点和主体关照;并通过艺术和社会科学两个学科及领域间的连接、合作、对话和互视,从而模糊学科边界并打破专业中心主义,探索关于这些议题的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可能。

终身练习
中间美术馆,北京
6月1日至9月14日

中间美术馆的夏季展览“终身练习”将延续美术馆关注孤独症群体艺术的传统,从“孤独症谱系障碍”出发,探讨我们对于“正常/非正常”概念的理解、社交活动的设计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展览主题“终身练习(Rehearsing for Life)”一词来源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重复作为安慰信号,由此讨论如何对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练习,回归自由的身体和活力,找回和障碍与非障碍身体之间的链接或放射信号的方法。

9

“曾建华:无尽虚无”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2015年

曾建华-2025年度展
鸭绿江美术馆,丹东
6月29日至2026年6月10日

鸭绿江美术馆一号馆在展期内将以参展艺术家名字命名为:“曾建华美术馆”。曾建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和伦敦学院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他曾参加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M+、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的展览。是2001年香港艺术双年展卓越奖、2005年亚洲主权艺术奖、2007年东京TDC奖的获得者。他曾代表香港参加2010年悉尼双年展、2015威尼斯双年展。这次曾建华将依据鸭绿江美术馆“非年度不可呈现”的学术定位,展开具有时间性特质的实验性创作。

10

玛尔塔·米努金,《来打滚和生活吧!》,1964年,慕尼黑艺术之家“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1976”展览现场,2023年,摄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
M+,香港
9月开幕

与慕尼黑艺术之家联合策划,香港M+即将于2025年9月开幕的特别展览“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将展出以原作尺寸重建女性艺术先驱的作品,彰显她们的环境创作在视觉艺术史上的深远影响。环境是一种由观者主动参与的艺术作品,观者可以在环境作品中穿梭或在其四周行走,其形式为今日风靡一时的沉浸式体验奠下基础。展览原本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构思,并于2023年举办。M+的版本将同场展出一系列亚洲女性艺术家的环境作品,与原有展品相互呼应。

11

娜迪娅·巴玛达杰(Nadiah Bamadhaj),《不安》(静帧),2023年,数码影像,4:25 min,图片致谢艺术家

孟姜女
阿那亚艺术中心,秦皇岛
9月20日至2026年3月1日

从春秋战国直至今日,秦皇岛本地的“孟姜女”传说实则一直处于流变之中。从齐鲁到中原,从荆楚至江南,这一故事的重要情节在华夏大地上不断迁移,由此也孕育出丰富的戏曲、文学和民俗等艺术遗产。本次展览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孟姜女”传说在地理、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多重象征与寓意,同时探索“讲故事”这一朴素而普遍的民间传统,在情感修复等维度的潜力。展览还将通过一系列委任创作,在跨地域的女性主义传统视野下,将“孟姜女”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具有开放性和想象力的母题,从而开启更加广阔的当代叙事。

李明:烟士披里纯
泥鳅美术馆,庆元
秋季开幕

李明的《烟士披里纯》系列创作开启于2017年,达达主义一百周年。展览将完结《烟士披里纯》系列9个章节偏执的“灵感”游戏,所有的此地的生活经验,以神经质般强迫的情绪和记忆装配,通过名为“李明”或者“1703”的通道,到达那里,“发于思想感情最高潮之一刹那顷”一种纯粹的想象。李明消失了,而那个9次尝试抵达我们脆弱多变的社会现实的录像时间在等待与县城和更多的观众相爱。展览预备调配李明个人的录像时间与从县城出发的观众的公共时间——几乎要说出口却无法形成语言的,相遇才发现它竟然是迫切的,那样的生命情感使它们相连。因而,展览的挑战在于引诱,引诱一种感性配享的重新分布,让我们共同经验的可感的与缺失的再一次接线,最关键地,以李明的通道。

第15届上海双年展: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

第15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由策展人和写作者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担任第15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展览旨在创造艺术作品、观众与环境之间,多样、全新的感官交流方式,将立足于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汇点,将人类与非人类智慧同时纳入考量,并从自然与文化中汲取智慧。在第15届上海双年展上,每一位观众都将如花儿一般意识到,听到蜜蜂的到来至关重要。同时,展览亦期待回应上海这座一直由异质的文化交汇、更新的社会性场所以及新兴的共处模式所定义的城市,并从中汲取灵感。

12

颐和园,约拍摄于1976年,图片由杨福东工作室提供

杨福东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11月15日至2026年2月22日

杨福东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视觉创作实践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作为杨福东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举办的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呈现杨福东“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分。该计划始于《竹林七贤》之后,是其对创作一部可容纳某种复杂现实影片的持续探寻——尤其当这种现实既真实,又具有构建性。从北京东郊农村童年经历汲取灵感,本次展览呈现了杨福东将过去与当下、公共与个人紧密交织的影像叙事。

13

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和他们的作品《被周长镂空》。艺术家惠允 图片由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提供
吴山专与托斯朵蒂尔双人组合个展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杭州
11月开幕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计划于2025年11月举办工作生活于汉堡、冰岛与上海的艺术家组合吴山专与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的个展,美术馆逾两千平展览空间将交由这两位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持续合作着的艺术家,徐徐展开在其创作生涯中耕耘数十年且相互关联的若干线索。作为观念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吴山专与英格的创作涉及了众多议题,充满大量富含启发的闪光与机锋。此次展览将邀请观众透过创作者的眼睛,由“两个人”这一最小化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探查人-物-社会-自然之间的关联,以及艺术家在这多重关联中对于自身职责的持续追问,进而反观自身与今天的现实。

14

曹明浩和陈建军《幕错干》(静帧),2023年,双频道录像,24分46秒,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创作;特别鸣谢阿那亚艺术中心

陈建军&曹明浩个展
A4美术馆,成都
11月28日至2026年3月1日

2025 年,是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的艺术实践项目“水系计划”的第十年。他们长期关注从成都到青藏高原的一条特定的河流,关注沿河而居的渔民、农民和羌人、牧民社区,以及围绕这条河流水系的故事、实践和宇宙观。他们在不同的地理、地形和历史中追寻这些元素,以发展不是基于分离的思维方式,反思世界建构。目前,他们的工作已抵达源头区域(三江源),在沿着水系的路径走向源头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启示也开始了水系研究的新阶段。此次展览将呈现两位艺术家在三江源实践的最新创作,以及部分的早期作品组成。

走归计划
弘美术馆,温州
2026年初

2026年初,弘美术馆将组织策划一场与温州/饮食有关的群展,展览由te editions提供学术支持,并与温州肯恩大学图书馆、南食召共同发起。展览将以地方饮食文化为创作对象,梳理温州饮食之下的生态限制及移民变迁,或以温州的某种食物/食材作为切入点,去触及更大范围的文化语境,并以当代艺术的方法转译出来。展览将以弘美术馆为主场地,盘菜生、温州肯恩大学图书馆为分场地。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