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库哈斯以“基本法则”开启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Jun 06, 2014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中国馆推出主题展“山外山”,诠释道法自然的 “生、长、收、藏”■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6月7日起对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到11月23日,参展国家的数量由2012年的55个上升到了本届的65个,新加入的国家包括阿联酋、土耳其、阿塞拜疆、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

“基本法则”开启对建筑史的追本溯源

此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由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担任,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作品莫过于北京的央视新址。库哈斯此次为双年展和中央馆提出了“基本法则”(Fundamental)的主题,将重心聚焦在对于建筑史传统的重新回顾和诠释,并打破了以往由国家馆自行决定主题的模式,给出了“命题作文”的题目——“1914-2014:吸收现代性(Absorbing Modernity)”。库哈斯解释,“一百年以前,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建筑的区别还极为显著,而今天,随着战争、政治、环境与社会的变迁,建筑的民族特色正逐渐被现代化浪潮所淹没。所有国家馆都将围绕同一个主题,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叙述这个变迁的过程与其间的细节。”对于库哈斯提出的两个题目,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姜珺说,“库哈斯给出的两个题目特别好,一个题目是‘基本法则’,是不变的东西,另外一个题目是‘吸收现代性’,是变的东西。中国人讲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是以‘基本法则’来应对现代性,或者说是以基本法则来吸收现代性。”

此次展览的其他看点是库哈斯亲自策划的展览《建筑元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以及展览《意大利的世界》(Monditalia)。《建筑元素》将带领人们“透过显微镜来看待建筑”,深度剖析墙壁、天花板、楼梯、阳台等基本建筑元素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结与互动。《意大利世界》则通过舞蹈、戏剧、音乐、电影等其它领域反映意大利目前的社会政治局势,以启迪意大利建筑的未来。

1a

“基本法则”是对于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建筑语言趋同与单一现象的抨击

2a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天花板装置展现了中央展厅穹顶原本的样貌,同时完成的还有最近修复的伽利略·契尼20世纪的艺术作品,被一个临时的假天花板覆盖

3a

“门”展厅中展出了以1:1比例制作出的来自中国、印度、意大利及美国历史上的的各种模型门,还有一扇机场安检门

4_副本

“洗手间”是由雷姆·库哈斯所策划的主题展“建筑元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中的一部分,展示了亚历山大·基拉(Alexander Kira)1976年著作中关于人体工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展厅中展示了一系列历史上的各种盥洗设备,从罗马式厕所到最新的日式抽水马桶

5_副本

英国馆策展人山姆·雅各布(FAT建筑事务所,左)和沃特·范思特波(深红建筑史学家”工作室,右)在“发条耶路撒冷”展厅中

中国馆“山外山”,诠释道法自然的 “生、长、收、藏”

针对本届双年展“基本法则——吸收现代性:1914-2014”的主题,中国馆将其诠释为“根本——1914-2014:化解现代性”,从而提出了“山外山”的展览主题。“山外山”采自于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既取其天外有天之意,亦指中国传统中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展览由多相工作室、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OPEN建筑事务所共三家建筑事务合作,基于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采用3种材料和构造体系合作搭建一个整体。同时,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也符合库哈斯对于此次双年展的期望,他曾提出希望呈现一个“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将人们的关注点回归到建筑本身。

另外,中国馆还特别设立了“时间廊、文献室”展区,包含近三百项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珍贵书籍资料,集中展现建筑风格变化的历史脉络。展区中五百余种“案例卡”上记载了各种建筑案例,以“堆山”的方式铺陈在室内,供参观者免费索取。策展人姜珺解释说,“将西方的元素融入中国的格局,或者说重现变证丛生的现代化历程背后不变的传统意象,也可以被视为是另一种山外山。也许是一个房子背后的另一个房子,也可以是中国馆背后的意大利馆,重峦叠嶂、隔山相望,最重要的还是相互理解,相互补给,这是我们通过这个馆想要表达的含义。”

据悉,在8月到10月,中国馆还将针对中国馆“生、长、收、藏”四大体系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下半场”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卓越集团策划的“共谋•共生”展中展和国际学术论坛等。

6_副本

以“山外山”为主题的中国馆室内设计效果图

7_副本

中国馆室内现场图
8_副本
“案例卡”之一——1934年中国银行大厦

9_副本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以《营造法式》(中国首部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成书于宋代)为蓝本搭建成的屋顶模型代表
10_副本
由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此次携最新项目“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参加此届双年展。图片中为MAD基于“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创作的介于模型和装置之间的作品《剪影山水》

11_副本

现场的家具和器物大都以“堆山”意象呈现,以这种“分形同构”的方式体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中国理念。此为模型示意图

撰文/TANC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苏富比4000万美元“自愿离职”计划初见成效 近5%员工自愿离职

苏富比11月13日宣布实行自愿离职计划,据12月1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消息,有80名苏富比员工自愿离职。苏富比将为此支付近4000万美元。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