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闫晓静和她的“灵芝女孩”:共生关系形成于危机时代

Sep 20, 2022   TANC

近年,全球围绕菌菇为中心的实践、研究与讨论日益见长。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 )在美国、日本、云南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后完成的著作《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以松茸在全球不同地方的生长环境、流通与贸易为线索,自2015 年出版以来,持续引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与环境危机之中,以松茸为代表的真菌的生存能力,对超越人类世影响的启发与象征意义。

8月28日,一场名为“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的展览在中国野生菌种类最为丰富的云南开幕。在这场以菌菇为中心、思考并理解万物之间联结和互相影响的综合性跨学科展览中,展出了四件加拿大华裔艺术家闫晓静以木屑与灵芝为材料的系列雕塑《灵芝女孩》(2016 – 2017)。

640(1)闫晓静,《灵芝女孩》,2016-2017年,在“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展览现场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活跃、对环境的修复力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渊源,激发了许多关注生态议题的艺术创作者的创造力。评论家Emily Waltington 在《蘑菇作为隐喻》(Mushrooms as Metaphors, Art in America, 2021年11月)一文中认为,闫晓静以及其他一些以菌菇为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自然趋势:共生关系形成于危机时期”,这也可以视为以菌菇为主题的创作出现在越来越多跨学科展览的客观前提—— 我们正处在一个亟待需要审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时期。

640《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 2022年3月刊封面上的“灵芝女孩”

半个多世纪前,蕾切尔· 卡森 (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最后一章发出恳切的呼吁:“我们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各种生命,是它们的族群、它们的压力与反压力以及它们的繁荣与衰败。”今天,在难以逆转的变化相继发生时,一些艺术创作者正在以具体入微的方式,调动我们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感知力,重塑对生命与自然的认识。

在揭示闫晓静的《灵芝女孩》的寓意前,不难看到其外观就如简洁的题目所示,呈现了不同元素的结合:这些交替着浅白和褐色的木质半身人像上,长出了一些突兀的蘑菇,它们各自的形状和分布位置都很恣意,“人” 在灵芝的呵护或侵入下,成为新的混合体。尽管《灵芝女孩》看起来有些怪异,但这也正是从古至今人在现实中对灵芝真实期待的写照:与其融为一体,从中汲取能量,让身体健康长寿乃至永生。这一今日依旧热切的渴望与灵芝耐人寻味的文化涵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640 (1)闫晓静和“灵芝女孩”,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640 (1)(1)闫晓静,“灵芝女孩”,2015-2021,图片来源 INS:xiaojing.yan.studio

沿着时间的路径回溯,我们发现灵芝在中国人生活文化中漫长丰富的历史。“ 如果我们忽略山林中各类的祥瑞动植物,例如蛟龙、仙鹤、松树、人参、灵芝等等,我们将无法深入理解这个神圣场域与人类的互动、其文化与宗教意义,乃至于整个生态圈中相互且紧密的依存关系。” 环境艺术史学者陈昱全在《灵芝视角下的自然观》一文里诠释了自然界有象征含义的生物对人类生活广域上的意义。

在古老的道家文化里,灵芝被视为具有神奇功效的仙草。它长于幽境,集天地之灵气,承载着信仰的力量。从关于民间信仰的记载到中草药古籍,都强调了古人对灵芝药效功能的笃信。文学描述也将它奉为珍品,曹植在《灵芝篇》里赞叹道:“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神话故事的代代流传更是加固了它在东亚文化中的意涵。

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灵芝图案也逐渐出现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并进入生活。在明代,灵芝纹被广泛应用于工艺装饰,如建筑、家具、瓷器和服饰等,连绵的缠枝纹更有生生不息之意。在闫晓静看来,“灵芝在中国文字中的记载和艺术中的视觉记录,揭示了人类、自然和精神领域内不可思议又令人着迷的关系。”在长期研究中,源自成长背景的文化参照也变得具体起来。从身体的疗愈到维持大自然的运转,随着认识的加深,她将对蘑菇世界的探索变成“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自然界内部运作的一个窗口。”“森林永恒因为它死了又死,所以那么有生命力。”美国作家厄休拉· 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在《地海》系列中写道。让森林永恒的正是隐于其中的万物,它们栖居的世界比人类的存在更为久远。行走于物种丰富的林间,与各种新鲜的野生菇相遇,闫晓静将采山的经历比作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般。蕾切尔· 卡森在《惊奇之心》里所描述的雨中森林就在眼前—— “色彩奇异的菌菇—— 芥茉黄、杏黄、猩红—— 钻出了腐叶层。”

640 (2)(1)闫晓静,祥瑞,灵芝孢子粉、丙烯,121.9 × 152.4 cm,2018
尽管蘑菇与腐烂有关,闫晓静更愿从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一物种所带动的循环运转。“在研究和实验中我了解到蘑菇在生态循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它们表现自然界中不可控的现象,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动态的却又很难被解释的生命循环。”她细述蘑菇在生态系统中使命般的奥秘:“ 它分解腐朽和死亡生物,帮助将矿物质、碳和其他有机分子释放回土壤中,为植物提供食物,并对空气和土壤中的碳周转做出重大贡献。真菌参与了生命的循环—— 这正是蘑菇的生命价值所在。”
那些奇异的《灵芝女孩》来自闫晓静远在多伦多郊区的工作室,那里就像一个蘑菇艺术实验室。在有限的空间内,她放置了培育灵芝的小型温室棚、菌丝覆盖的器皿、人像和动物雕塑、以孢子粉为颜料的绘画等。闫晓静将自己的实践称为“种植灵芝雕塑”,这也提示了《灵芝女孩》的实现方式——它们是人为与自然、科学手段和艺术想象之间合力的成果。从2015年至今,共有20 个《灵芝女孩》在精心培植下完成了期待中的“成长”。这场由人发起的与自然的合作诠释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古老真谛。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人行使有限的主导权,进退适度,同时也要接受无法完全自控所带来的偶然性。

640 (2)闫晓静,《灵芝女孩》,2016-2017年,在“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展览现场

培育灵芝的前期,她投注了大量时间与耐心。从对木屑和培养皿高温杀毒,到将混合物放入模具,等待菌丝变色并蔓延包围木屑,再到将人像成型放入有人工照明的温室棚,每道程序都需严格按照科学步骤进行。材料自身的机能直接影响了雕塑的样貌。她发现,“同一模具下的灵芝会长出各种形状,从中国药房典型的架子状真菌到长柄的蛤蟆棒原型,再到鹿角状、角状形态,千姿百态。”

在反复的实验中,艺术家也不得不接受合作者具有一半主导权的结果。有时即使各方面环境要素都达到要求,灵芝依然无法长出,一切只能戛然而止。“ 那就交给偶然和命运吧。”尽管如此,在收尾的最后阶段,她仍行使了作为人的掌控权。近三个月后,当灵芝长到被认为可以叫停之时,她就从温室中取出基本完型的雕塑,将其烤干,以便保存。经过这道工序后,灵芝表层的肌理纹路变得清晰,色彩也更为错落有致。

凝视这些滋长灵芝的半身像愈久,我们愈发现它们“ 存在即合理”的强悍一面,这基于一个紧密凝结的关系网络。木屑通过菌丝体结合,形成女孩的雕塑形态,而女孩的半身像也为蘑菇提供了丰沛营养。这也是一个以菌丝为纽带的世界的形象化缩影:万物相互依存,生命循环往复。在艺术家为之重构的关系世界里,蘑菇将所附载的主体推向了新生,而又从后者身上得到反哺。而她最初选择灵芝作为创作媒介,直接动因来自生活中面对生命逝去欲挽回的怅然期待。

“我的作品通常不会给出一个现成结论。若能以委婉的方式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思考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哪怕是一点点,对我而言也是有意义的。” 谈及此次受邀参加在中国野生菌最为丰富的省份举行的展览,她表示确有一种找到归属地的情感意味在里面。尽管不能亲临现场有些遗憾,但期待日后能前往云南,俯察品类之盛,“ 探索菌类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640 (3)(1)

《艺术新闻》专访闫晓静Q :《艺术新闻/ 中文版》

A :闫晓静

Q: 您以灵芝为介质的BioArt(生物艺术)创作是怎样开始的?这其中有什么转变的契机?A: 最开始并未考虑过涉足,一直觉得这门艺术专业性很强。这里要提及我的艺术实践中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偶然性和意图。每个项目都涉及形式和材料的实验。随着过程的展开,每一步都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由此产生的结果会诱导我的方向。由灵芝变形出来的弧线小螺旋纹样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里到处可见,它的造型和长生不老的象征意义很吸引我。大概在2014 年初,我创作了铸铜灵芝,此后逐渐开启对蘑菇世界的探秘。可以说最初是通过生活中的细微观察,于无意间步入了BioArt 的领域。慢慢的,这一创作引导并拓展着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思考。

640 (4)闫晓静,灵芝女孩,黄铜,45.7 × 40.6 × 25.4 cm,2018

Q: 东方文化里,灵芝被视为长生不老的仙草,是祥瑞之物。在加拿大,当地人又如何看待它?

A: 在加拿大树林里可以看到天然野生灵芝。因为它并不常见,再加上形状美观,人们遇到后也会很惊喜,会拍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近几年随着其药用价值被推广,当地人会喝灵芝茶。除此之外,在现代生活里它并无特殊含义。从历史上看,我做研究时发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土著村庄,在祭祀活动中戴上灵芝面具驱魔。

640 (5)闫晓静,灵芝涂鸦,2022,图片来源 INS:xiaojing.yan.studio

Q: 对您而言,为何选择灵芝作为创作材料并逐渐形成个人特色的雕塑语言?

A: 在国外徒步时,我在森林中会看到野生灵芝和各种美丽蘑菇,这也唤起了成长中的文化记忆。听着神话故事如《山海经》和《白蛇传》长大,我对灵芝的最初认知基于它被赋予的神秘色彩和神奇力量。人至中年经历生老病死,我不禁想起中国文化里那些有长生不老寓意的符号和材料。在兴趣的驱动下,我做了很多与灵芝文化相关的研究。人如何控制自然的想法时常萦绕在脑海。于是在之前的积累上,我开始选择灵芝作为雕塑材料,这也是我与大自然的一次合作。

640 (3)闫晓静,《灵芝女孩》,2016-2017年,在“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展览现场
Q: 通过与自然合作的方式,您持续创作着《灵芝女孩》系列。这些年,在现代社会里,您的自然观和艺术创作是如何互相影响的?A: 在这个“人类世”的时代,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自然系统现正受到人类行为的直接威胁。技术进步令人类产生控制自然的 “幻觉”,这点令我恐惧,但又为此着迷。随着对灵芝菌的研究深入,我越来越多去思考演化与蜕变、存在与成为、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学等议题。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创造经验,促进万物相互联系的实现,加深人与自然界的团结。

Q: 在疫情发生、气候极端、战争阴云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创作回应这不确定的当下?这些问题的爆发在近几年以及今后的创作中带来哪些影响?

A: 我们在面对外来因素的干扰感到如此无力时,回顾祖先对待自然的方式,可以帮助思考如何利用自然手段获得复原的力量。目前我正尝试在现成的家具上种灵芝,以期赋予旧家具新的生命和存在目的,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但这一尝试非常具有挑战性,还在摸索中。希望通过足够的实验,完成一些展示大自然造化奇迹的作品。

采访、撰文 / 王丹华

 

倾听“蘑菇之语”

微信图片_20230523130344

正在展出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

The Language of Mushrooms:

The Interspecies Internet

昆明当代美术馆8/9层

2022年8月28日至11月28日


 

艺术复位,多元互联:第七届画廊周北京立足本地,重新建立跨文化交流网络

第七届画廊周北京以“易见”(visibility) 为年度主题拉开帷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