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主题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简称ICOM)于1977年制定。国际博物馆日的设立,旨在号召全球对于博物馆和文化事业的关注并促进其发展。自1992年起,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会设定一个主题,而2018年的主题是“超联结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在这一时间点上,中国的国有和民营艺术机构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成绩?它们会以何种角度和形式来回应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它们在经营中使用了哪些标准,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5月14日,在苏州博物馆紫藤园举办的“对话@苏博”系列沙龙上,艺术家徐累、刘丹、曾小俊、松美术馆创始人王中军以及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在《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下围绕“博物馆与现当代艺术”共同讨论博物馆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之道。同期,“与造物者游——曾小俊艺术展”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现代艺术厅开幕,共计35件绘画和雕塑作品展现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新尝试。
11月18日,宝龙美术馆正式开馆,该美术馆由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创办,位于闵行区七宝商务生态区内的核心位置,力图构建中国自近现代到当代的美术体系,着眼于国际化艺术展事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开馆当天还推出“百川汇流:书藏楼珍藏展”、“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两场重要展览。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以下简称 V&A)联合发布了今年12月2日于深圳蛇口的开馆及开幕展览信息。由招商蛇口牵头、联合 V&A 的辅助与指导,设计互联落户深圳,致力于为公众呈现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新型文化综合平台。V&A 副馆长及运营总裁蒂姆·里夫(Tim Reeve)此前在接受《艺术新闻》釆访时表示“我们的合作秉承160年来 V&A 诠释并展示艺术与设计的传统,以及我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馆藏”,并力求呈现当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历史与国际语境”。
近年来,全球博物馆开放资源与数字化策略进展迅速,这主要体现在开放藏品版权和收藏线上创作两个方面。而面对博物馆的数字化,两种对立的观点竞相发声。一方面有人认为博物馆数字化浪费了大量资源而收效甚微,另一方面的观点则是技术不仅不会减损对艺术作品的体验,而且“为艺术创作增强了偶发性,扩大了场域”。
如果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间博物馆来反思它的过去并保存它的历史?今年夏天,策展人 Timothy Furstnau 和安德里娅·史蒂夫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实现了这个想法。这个名为“资本主义博物馆”的项目展出了60余位艺术家的80余件作品,除了对资本主义本身的讨论之外,也探讨了如平权、国际贸易、监禁、生态问题等次主题。
劳森伯格新展“朋友之间”将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古根海姆美术馆首次修复线上艺术作品|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结果出炉|艺术品 DNA 标签将被用于鉴别伪作|95家机构已确认参加2017巴黎古董双年展|认出彼得·布莱克新作中所有名人便可将作品带回家
华人建筑师贝聿铭长达六十载的职业生涯与二十世纪中到晚期的建筑史的多个关键时期紧密相连,也与社会、文化、地缘政治等现象互为关系。而最能体现他建筑设计中的“文化整合”及纯几何之美的,莫过于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其中他又尤其偏爱博物馆与美术馆。从法国到卡塔尔,途经中国和美国,在贝氏百年寿辰之际回顾这位“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建筑师过往知名的博物馆设计作品,我们或许能够体会到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前往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参观的人们从不会忘记这栋著名建筑的设计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然而对于这个“超级”美术馆背后的缔造者却鲜人有问津。值创建80周年之际,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的新展“远见卓识者:缔造现代古根海姆”将告诉人们这个“超级”博物馆从何而来,其背后的“超级藏家”——古根海姆家族又是如何进入艺术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