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外观
杭州。提及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疏落有致、造型独特的建筑群,规划并设计这个校区的建筑师王澍在2012年成为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也使这片精心营造的世外桃源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而在9月20日之后,象山校区的关键词中又要加上另一位建筑大师的名字——隈研吾,由其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于当日正式开馆,开馆展“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以“百椅百态”“格物之知”“日用即道”三大版块,展出江南民间坐具100把、窗格100扇以及器具100件,展现江南地区的民间工艺。
老青瓦,新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于2011年开始动工,取址于象山校区的中心地带,在流水环绕的象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约1700平方米,另有能容纳2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大小会议室、放映厅等。“不去动山的斜面,而是就着斜面去建造建筑。顺着这个方向研究,最终涌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菱形纹样,让水平线产生了变化,制造出了流动的展示空间……”隈研吾所打造的这座建筑贯彻了他的“负建筑”理念,新建的民艺馆有机地融入了原有的山水。
负责民艺馆室内设计的袁由敏对这座建筑有着最深切的感受:“隈研吾真正做到了的让建筑消隐,把山的形状保留了下来;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就像一个山村。”爬到屋顶最高处的平台,能看见菱形的青瓦屋顶交织掩映,与远处有着同样舒缓斜面的教学楼遥相呼应。
▲ 沿着象山校区内山体斜面建造的菱形瓦片屋顶
“瓦”是这座建筑最为显著的设计元素,玻璃幕墙之外的丝网结构将一片片瓦如鳞片一样悬挂在半空,在彰显地域历史记忆的同时营造出轻盈而自然呼吸的现代感。透过这层外墙,由瓦片层层叠叠铺就的屋顶也是在场馆中看到的最多的风景。这些瓦片据称取自当地农家,建筑中庭的地面也用老旧青砖铺成,历经春秋之后已经长满青苔。
“今天,科技更发达,物质制造更加先进和丰富,但是人和物所处的实在关系没有变,身体、地球中的自然山川,几千年来仍旧依然,在越来越多的虚拟生活中,我们反而越怀念古老的质朴和本质,而这怀念的中介物,就是传统民艺。”中国美院美术馆群馆长杭间为民艺馆征集展品的过程中,发现民间对这些手工艺品的保护是无知无觉的。“然而民艺品是很难保存的,收集起来越来越难”杭间说,所以这座崭新的民艺馆的兴建也是研究与保护的当务之急,他表示:“我们也是目前中国单独建筑、独立建制的最大规模的民艺博物馆”。
“我们以国际上流行的民艺概念来建博物馆,既不是完全的民间艺术,也不是完全的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这些元素的综合”
“民艺”是一个广阔的概念,提及中国美院的民艺馆如何定义,杭间将其概括为“生活的艺术”。“我们以国际上流行的民艺概念来建博物馆,既不是完全的民间艺术,也不是完全的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这些元素的综合,凡是能体现民间传统的生活智慧的民间创造都放在里面,这个独特的角度也是我们的一大亮点。”
另外,今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刚刚成立了手工艺术学院,学院以原有的公共艺术学院为基础,设立陶瓷、漆艺、首饰、玻璃四个专业,此次新建成的民艺馆也将成为新学院重要的教学研究基地,“一方面要展示民间具有健康、朴素生活美学的老东西,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代的设计概念,创造时尚的、转换的新东西出来。”
开馆展以工艺呈现江南生活美学
此次民艺馆的开馆大展题为“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览通过“百椅百态”、“日用即道”、“格物之知”三大版块,展出江南民间100把坐具、100扇窗格及100件器具,年代跨越明、清、民国、近代,以此管窥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之所以选择江南,杭间表示,“江南有着异于北方的精致的生活态度,明清时期经济发达,产生了大量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不仅代表了江南文化的传统美学,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重新审视,也可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 展厅内部
坐具最能体现传统的生活智慧,杭间在介绍这些反复斟酌后遴选的展品时如数家珍:“为什么说坐具,不说椅子呢?因为中国人坐的方式是很丰富的。”展品中包括既能躺也能坐的罗汉床,小孩子过家家的马扎,老百姓插秧的插秧凳,可以在书房中当做梯子的椅子,甚至包括一种宁波地区常见的可以把马桶包进去的多用凳子。
同样体现出这一方水土生活方方面的还有器具,从瓦罐、米缸、称、脸盆架到食篮、拐杖,材质包含漆器、陶器、木器,从中可见往昔江南百姓日常乡村生活中的审美尺度、人际关系和社会情态。展览以窗格结尾,杭间馆长认为窗格是“中国传统几何图样最集中的地方”,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中的抽象思维,以及对于空间、构成的智慧。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用了“溯源”的概念,随处可见的大块山石使参观者如行走山间,逆流而上。隈研吾设计的展厅路线成“之”字迂回上升,几乎没有楼梯,负责展陈设计的袁由敏因地制宜,用流水叠石的方式在坡道上设置了一层层的平台,形成一个流动的展出空间。不同于以往博物馆建筑的“白盒子”,隈研吾几乎将民艺馆设计成完全通透的,建筑立面有一半是玻璃,这也给袁如敏的展览设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到了冬天,阳光可以直接透过来打到对面墙上”,袁由敏说,“既不能破坏隈研吾的设计,如装窗帘;又要保护展品免于紫外线直射的破坏,我们想了各种办法,最终采用了汽车贴膜的办法。”这一设计理念的由玻璃幕墙上的白鹭图案呈现,这些优美的鸟曾是象山的主人,在美院入驻后迁徙到了别处。透过玻璃,白鹭似乎在窗外的树林中舞动,这不仅使建筑进一步消隐于环境,也赋予这个空间关于地域的记忆。
三间美术馆,万余收藏品
本次开馆展出的展品只是民艺馆馆藏的一小部分,民艺馆继承了中国美院南山校区隔壁的皮影艺术博物馆的4万余件皮影收藏,是国内该品类收藏最多的一家,同时藏品也兼顾民族服饰、木版年画、剪纸、刺绣、民间器用等多个品类。目前民艺馆的资金完全靠美院自主筹集,藏品主要来自收购和藏家捐献。“民众往往在我们去收集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东西这么好,但对于我们的收集他们都很友好,提出的价格也不高。”在选择藏品的标准上,杭间馆长表示就是要兼顾“生活之巧”与“生活之美”。
中国美院目前除了南山校区的美术馆、此次落成的民艺馆,还有一座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在象山校区紧张兴建当中,预计明年完工。设计馆拥有由杭州政府出资收购的7千余件包豪斯设计作品,并由今年已经82岁的葡萄牙设计大师阿尔瓦罗·西扎主持建筑设计。这又是一位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当这座印度红色的现代建筑落成时,将与民艺馆的东方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 民艺馆内能容纳200人的学术报告厅
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 | 9月20日-2016年1月15日
撰文、摄影 | 刘苑
编辑 | 吴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