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蜕变——中央美院当代四大家作品联展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展”在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中央美院四位当代艺术徐冰、隋建国、刘小东、朱锫的作品分布在这座全新落成的建筑中,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沿南北长向布置,与雕塑、绘画、装置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在传承景德镇地方建筑传统迷人神韵的同时,又透射出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鸟瞰图©朱锫建筑事务所
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无尽图》
刘小东《空城计2》
展览现场隋建国作品
“我认为景德镇是中国人文城市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它的最初生成就与艺术相关。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依水而居,毕生致力于陶瓷事业。随着时代发展,景德镇的瓷器已不仅仅是一个日用品,我们今天看到,在西方国家有很多重要博物馆都有景德镇的瓷器,可以说,始终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是这个城市的特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朱锫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道。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坐落在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这个由多个变截面拱体结构错落排布而成,以杂糅铺陈的新砖与旧窑砖作为主要材料的建筑,被从明、清、民国时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窑,到49年后建造的厂房,再到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所围绕,在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中展现着独有的亲和感。建筑设计网站designboom、英国Dezeen均将其评为“2020年全球十佳博物馆及美术馆”之一。
修复徐家窑 ©朱锫建筑事务所
“瓷器实际上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代表,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又与特定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关联紧密。因此在设计之初,我觉得这个建筑也要紧随着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朱锫说建筑的形式源于当地传统柴窑的启发,其复杂的双曲面具有强烈的东方拱券的特征。持续两年的建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脚手架,而是利用砖的收缝错位,借助重力完成的。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事务所
而建筑的材料也均取材于当地,整个景德镇的房子很多均基于老窑砖而建立,从构思到落成,朱锫到现场考察多次,他意识到经过高温烧制的窑砖具备着陶瓷的坚硬特质,也承载着城市与人的记忆,“从历史的角度,这是一种人类建造的智慧,我把废弃的一种建筑垃圾重新作为我的一种建筑材料,这本身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生态的一种想法。所以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延续了生态节能的思考。”达到一定生命周期蓄热性能衰减后窑砖被从窑炉上替换下来,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重要元素。”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手稿©朱锫建筑事务所
高大的博物馆空间因穹顶的构造而呈现向上的趋势,在星星点点顶灯的映照下,漫步其间的观众得以更专注地欣赏着艺术与空间,“陶瓷就是从这样的拱顶中走出来的,被烧制出来的。这样的博物馆才能给人以这种窑、瓷、人之间的感悟,我们称之为血缘关系。”朱锫说他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很多,御窑博物馆的构思也源于与当地的人的交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型©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的冬天很冷,人们借着窑炉的余温,围着窑体的周边坐下来,这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地方。而这里夏天是很热的,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求得一个舒适的生存条件?”基于这样的思考,朱锫将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人们进入空间的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半户外的拱体下,阳光下水体的波纹映射在粗燥的窑拱的表面,让建筑在视觉观感上得以延伸。建筑自身乃至周围的街道都保留着良好好的遮阳、抑雨、保温特点,朱锫觉得这些智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延续了上千年人们的生活智慧积累下来,也深深影响了他在建筑上的构思和想法。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报告厅©朱锫建筑事务所
设计的手稿、建筑模型在展厅中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让观众得以了解这座博物馆建筑是如何延续着传统文脉,以御窑场所为基点,取古窑券拱为意象,使博物馆功能与文化空间感受浑然天成的。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言:“漫行其外,远观其形,如仰望陶瓷文化丰碑;徜徉其中,近察其质,如触击匠人匠心印迹,令人在历史时空的深处叹为观止。”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当代发展进程也如同窑火中陶瓷的“蜕变”,闪耀新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