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由日本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在广东顺德面向公众开放。受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3月20日开幕的“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开馆大展”,本次以“启动展”的形式率先亮相。原展览计划中的部分国外艺术家作品将顺延至“正式展”中呈现。其它开幕活动将视疫情防控进展另行安排。“风会之变——馆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展”也在这个假期与观众见面。
和美术馆外观
“’启动展’可以视为正式开馆展的预热准备,仍以经验万物、’惟’物质发展主义、人间食堂三个单元排列。由于疫情的不确定变化,目前只在部分展厅呈现了原计划的大部分作品。”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介绍道,他说和美术馆是先建立家族收藏再成立美术馆,这决定了美术馆很多的研究方向是对原有收藏的再发现,展览和收藏相辅相成。
和美术馆展厅现场
视觉化的“世间风物”
从人类居所与自然环境出发
尹秀珍《轮笼》在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主题展部分位于展厅二、三,以“世间”、“风物”指涉的人类居住空间、大自然气候下凡世的生活景观等自然属性,延伸到生产、消费和生态、环保时,展览所涉及到的人类文明在自然规律的境遇等问题,在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更显得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刘韡《大自然》在展览现场
9月刚刚在成都知美术馆举办个展“未知”的尹秀珍,本次以钢、铁、穿过的旧衣物、不锈钢日用品、刹车设备创作的《轮笼》在展厅中缓缓转动,如她曾在采访中所说“更喜欢内在能量的较量,外面波澜不惊,内部暗流涌动的状态”,而承载着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旧衣服是她一直以来非常着迷并反复使用的创作媒材。刘韡近年的抽象创作着重于探索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次的新作更直接命名为《大自然》,以其常用的洋铁皮、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表达着静默事物之间的孤寂感。
徐冰《背后的故事:谿桥晚色》在展览现场(左)与张大千1970年作品《谿桥晚色》并置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谿桥晚色》、宋冬的《宋冬菜谱》、赵仁辉的《未见之事的证据(2020)》、出生于巴勒斯坦城市贝鲁特的英国艺术家莫娜·哈透姆以透明玻璃弹珠创作的《地图(透明)》,多位艺术家的大型装置作品在展览中呈现。对于作品的选取,主策展人冯博一除了出于学术层面的考虑,也兼顾着与本地观众建立联系的想法。
莫娜·哈透姆,《地图(透明)》展览现场
“本地观众更倾向于视觉化的内容,这意味着过于学术向或前沿的展览或许暂时不会在和美术馆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毕竟对北上观众来讲,已经经过长期艺术熏陶,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有了自己的好恶;但对本地观众来讲全是新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和美术馆级的艺术品,他们的概念比较模糊的,这需要一段时间去教育。”邵舒坦言道,他也表示和美术馆对于艺术作品一直保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目前关注更多的是符合美术馆自身定位、与建筑空间语言契合的作品。
丁乙《十示2018-8》展览现场
应和顺德传统饮食文化的“人间食堂”
将艺术的影响辐射至珠三角地区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句形成于清末民初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佛山顺德(又名凤城)即岭南美食的重要出处。本次主题展较为有趣的,是应和顺德传统饮食文化底蕴的“人间食堂”部分。
展览现场的汉妮· 尼尔森、比吉特· 约翰森作品《营地厨房》(局部)
冯博一表示:“利用食物做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多,但把食物作为专题性展览的还不太多,‘人间食堂’单元的开设考虑到开馆展与顺德当地的联系,与在地大众之间的联系,借此让观众知道食物也是艺术家的创作媒介。”除了作品的展出之外,艺术家也将在创作过程中推出一系列工作坊,邀请公众参与其中,以开放式的创作过程为作品融入世间烟火气息。
宋冬《一隅全厨》(局部)
和美术馆早在建馆调研时,就发现整个珠三角地区其实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虽然顺德只有一个小镇的规模,但人均收入不低,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文化需求却一直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由于这一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这直接扩大了美术馆的辐射范围,意味着美术馆30公里以内都会是和美术馆的潜在客源,涵盖佛山及广州的小部分地区。
“本地人参观美术馆的习惯需要我们来逐渐培养。每个具有大量参观美术馆习惯的国家、区域都需要当地的美术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本地居民。顺德有它的特殊性。它经济实力强,行政区划却不强。居民有消费能力,却没有太大的消费空间。他们有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但是在本地没有得到满足。”邵舒表示和美术馆团队设置了典藏研究部和公共项目部,一方面对藏品做学术研究的输出,另一方面举办公共教育活动,力求在美术馆内部搭建从学术到公众的桥梁,尽可能把艰涩难懂的艺术以浅显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兼顾学术性和视觉呈现的平衡。
从地缘性艺术思潮
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
和美术馆的收藏脉络
和美术馆馆藏吴昌硕1915年创作的《雪景山水》
本次馆藏展“风会之变——馆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分布在展厅四,吴昌硕1915年创作的《雪景山水》、赵无极2004年的布面油画《海》、张大千1941年创作的纸本设色《飞天图》、徐悲鸿1922年的《妇人倚窗图》等,展现出美术馆收藏之丰富。邵舒表示,和美术馆的家族收藏脉络关注从广东(沿海)的文化艺术思潮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主要可大致划分为三条脉络:中国近现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现当代艺术。
和美术馆馆藏张大千《飞天图》纸本设色1941
由于美术馆创始家族的地缘性,对地域艺术文化的推广,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在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传播的枢纽,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的同时,能够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在国际发声,也是和美术馆所关注的。
随着收藏脉络的梳理递进,和美术馆将“岭南”文化的概念扩大至对广东(沿海)艺术思潮的发展及现象的关注。在广东近代艺术发展的传统认知中,所形成的“岭南”印象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局限性,主要停留于水墨范畴。“而广东本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未来的发展不应被偏居一隅地概括。从晚清到当代,广东(沿海)地区的艺术一直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有外销画、版画,以及受‘外来艺术思潮’影响的油画艺术创作等。关注传统与变革的历史基础,关注艺术思潮与现象的表现,着眼现实变化的当代艺术进程,是搭建具有广东经验的国际视野,以全球经验反哺本土艺术发展的重要路径。”邵舒说。
名和晃平,《像素细胞——鹿#58》,2019
为打造一个根植本地,又放眼世界的美术馆,国际当代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和美术馆收藏的一大板块。“本地观众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接触到国外的优秀当代艺术作品。因此,我们需要让外地的观众看到我们‘立足于本地’特别之处,同时也需要让本地的群众了解外面艺术世界在发生什么。”在邵舒看来,和美术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和美术馆馆藏洛克西·潘, 《Ballast》2019
此外,通过藏品与美术馆以及当地文化产生关联,委任作品也是和美术馆馆藏的重要部分。美国当代艺术家洛克西·潘(Roxy Paine)创作的不锈钢雕塑Ballast,是艺术家巨型“树状体”(Dendroids)系列在亚洲范围内的首次亮相。作品与安藤忠雄的园林设计相互呼应,远近映衬。
和美术馆馆藏安尼施·卡普尔《闪光》2018
和美术馆馆藏达明安·赫斯特,《神圣》(局部)2007
邵舒表示,和美术馆收藏的关注重点是以代表未来的年轻艺术家为主,希望给中国的中青年艺术家提供平台,而相应成立的“和基金”给青年艺术家提供的资助,范围将更加广泛。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来自和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