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英博物馆首次出版第一本通俗漫画书《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馆冒险之旅》,这是漫画家星野之宣的《东方奇谭秘闻》特别篇。主角宗像教授是一位身披黑色斗篷、头戴圆帽的民俗学教授。他擅长运用民族志与考古学的方法,由历史文物出发,挖掘日本及世界失落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他应邀去大英博物馆做一次有关民俗学与神话的讲演,却碰上了博物馆正展出的史前巨大石柱群遗失的案件。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许多著名馆藏也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最终,宗像教授凭借其对历史文物的了解与推理,协助博物馆侦破案件并保全了这批珍稀文物。
Hoshino Yukinobu, Professor Munakata’s British Museum Adventure, 2011 © YUKINOBU HOSHINO/SHOGAKUKAN INC.
这十集漫画的灵感来源于星野之宣在2009年大英博物馆为其办个展时,对博物馆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深度访问。回到日本后,他便以大英博物馆为题材,创作了《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馆冒险之旅》。在科幻与侦探小说的框架下,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了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时隔十年,大英博物馆于今夏举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日本漫画的大型展览,用大量原创手稿与艺术家采访,并配以生动的展陈设计,着重展示了以日本“漫画之神”手塚治虫为开端的战后及当代漫画作品。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Tezuka Osamu, Metropolis, 1949 ©Tezuka Productions
漫画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日本传统艺术中的视觉语言的影响,“漫画”(マンガ)一词的表面意为“图片的骚乱”,自十八世纪晚期起便开始在日本流行,以江户时代后期的浮世绘师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最为得名。然而日本自身的漫画传统则更为古老。在展览开头对手塚治虫的采访录像里,这位漫画大师说漫画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至八百年前以卷轴形式呈现的鸟兽人物戏画。他认为里面将青蛙、猴子、兔子及其它动物用相同尺寸并将其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开创了漫画的先河。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展览围绕“了解漫画“、“说故事的能力”、“可见与不见的世界”、“漫画与社会”、“线条的力量”与“漫画:无界”这六个部分展开。第一个板块通过阅读顺序、漫画框格及符号的展示为观众科普了如何观看漫画,然后通过漫画书编辑及出版商的角度剖析漫画的生产过程。漫画家兼评论家夏目房之介于1988年所作的《漫画评论:用漫画读漫画》部分原稿被展出,这些节选体现了漫画框格(koma)在漫画的结构与叙事上发挥的作用。
Toriyama Akira (b. 1955), Dragon Ball, 1984–95. © BIRD STUDIO/SHUEISHA.
漫画家何野史代则在她去年出版的《千兆镇:漫画符号集》(Giga Town)对漫画的视觉语言进行剖析。她告诉读者漫画的正确阅读顺序是从右到左,并指出言语泡泡(fukidashi)可以用来传达语言与内心戏;拟声语(gitaigo, giseigo)的用法是增强文本戏剧性并营造氛围;漫符(manpu),如效果线的使用则是用来传达动作与情绪。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漫画的出版与发行离不开各大出版社的包装,展览用简短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日本几大殿堂级出版社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包括出版过《火影忍者》、《海贼王》、《龙珠》、《灌篮高手》、《圣斗士》与《樱桃小丸子》等经典作品的元老级出版社集英社、发行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宠物小精灵》、《妖怪手表》的小学馆、以出版少女漫画闻名的白泉社,及出版了《进击的巨人》、《寄生兽》的老牌出版社讲谈社。
Saito Takao (b. 1936), Golgo 13, 1968 onwards. © Takao Saito/SHOGAKUKAN INC.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从江户晚期至明治时期的雕版印刷浮世绘到当今数码时代被广泛使用的电子书,“说故事的能力”版块从技术史与文化根源的角度探讨了漫画的发展和变迁。一个大型铁臂阿童木塑像被摆放在展厅显眼处,体现了漫画业所带起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效应。手塚治虫的阿童木被选为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的官方形象大使,同时担任大使的还有在本次展览中出现的《妖怪手表》里的地缚猫、《美少女战士》里的月野兔、《龙珠》的悟空、《海贼王》里的路飞、《火影忍者》里的漩涡鸣人、光之美少女的和蜡笔小新。
Noda Satoru, Golden Kamuy, 2014 onwards ©Satoru Noda / SHUEISHA
漫画早已成为在日本本土与国际范围内盛行,并试图去边界化的视觉语言,日漫中去国界化(無国籍,mukokuseki)的文化理念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兴起。出现在日本动漫里的大部分场景和人物看上去并不“日本”,这种“無国籍”理念所指涉的不仅是对多种文化元素的混合,也是对可辨别的种族与文化特征的抹除。正是这种去国界化的文化理念,使日本动漫得以流行于全世界。包裹在日式视觉语言外衣下,并拒绝文化单一性的动漫,使得日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日本为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根据各参赛国家的国旗设计了量身定制的漫画形象,结果广受好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所发挥的文化效应放在日本特有“無国籍”文化理念框架下来解释。
Takahashi Yoichi, Captain Tsubasa, 1981 – 88 ©Yoichi Takahashi/SHUEISHA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数码时代的到来使漫画的阅读媒介发生了革新,漫画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被下载阅读。但电子设备的普及也对经营传统纸质漫画书的书店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神保町的Comic Takaoka(コミック高岡)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老牌漫画书店。这家经营了超过两百年的书店却因出版业的衰退和电子书的兴起而于今年三月被迫关闭。大英博物馆将Comic Takaoka的模拟空间放在第二板块的结尾,邀请读者入内参观与致敬。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可见与不见的世界”集中展示了体育、冒险、科幻、爱欲、奇幻、宗教等漫画类别。少女漫画(shôjo manga)的受众人群是十八岁以下的少女,多为关于友谊、恋爱或搞怪的题材。华丽、精美的画风配以女主角闪闪发亮的大眼睛与花团锦簇的漫画边框构成了此类漫画的基本特色。大英博物馆展出了手塚治虫开创性的少女漫画《缎带骑士》,故事讲述了银国的公主蓝宝石本是一个女孩,却因为天使小奇的淘气而被错给了一颗男孩的心。由于银国规定女性不能承继王位,蓝宝石从小就女扮男装以王子的身份出现。这部漫画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性别身份问题。女性漫画(josei manga)则专为19至40岁的女性读者所作。它的画风更为朴素、现实,故事线更加复杂,着重探讨真实的情感与人际关系问题。譬如萩尾望都的作品《柳之木》(The Willow Tree,柳の木),用简约的框格与极少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母亲的幽魂看着儿子随着季节更替在柳树下慢慢长大的感人故事。
Higashimura Akiko (b.1975), Princess Jellyfish (Kuragehime), 2008-2017 © Akiko Higashimura / Kodansha Ltd.
少年漫画(shônen manga)有更加广泛的受众群,题材多为友谊、团体、协作、体育和竞赛。最经典两部是连载在著名漫画杂志《少年跳跃》的《足球小将》与《龙珠》。剧画漫画(gekiga manga)主要针对成年读者群,往往有更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与阴深的画风。齐藤隆夫是这个类型的大师,他的代表作《骷髅13》的故事围绕一名拥有超一流狙击能力的杀手Golgo 13展开。漫画于1968年起在小学馆《Big Comic》杂志连载至今,已发行大约190册单行本。BL漫画(shônen-ai)是一种特别的漫画类型,它讲述的是男孩之间的恋情,但创作者与受众群体均为女性。竹宫惠子是这个类别的佼佼者,她的重要作品《风与木之诗》开创了这一类别的先河,这个故事围绕几名南法的“美丽的男孩子”(bishônen)展开。这个部分通过展示多样的漫画类别,打破了人们以往对漫画低龄化的刻板认知。
the cover of Flower magazine ©SHOGAKUKAN INC.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四个部分强调了漫画在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粉丝创作是这个部分的重点,展览着重介绍了Comic Market(简称Comiket)与Cosplay文化。Comiket是日本乃至全球最大型的同人志即卖会,业余漫画爱好者将他们再创作的同人志拿到那里售卖;Comiket也为具备才能的粉丝或“同人组织”提供了打响知名度的平台。
Tagame Gengoro, My Brother’s Husband, 2014-2017 © Gengoroh Tagame 2014
“线条的力量”强调漫画是线条的艺术,并探究漫画作为重要平面艺术媒介的前世今生。除了大友克洋、竹宮惠子等重要当代漫画家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一幅从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借展的长达17米的新富座歌舞伎剧院帷幕。这张保存完好的巨幅画幕是浮世绘师河锅晓斋1880年的作品,上面形态各异的妖怪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他们似乎要从巨大的帷幕中走下来、进入观众的空间,并打破现实与幻境之间的结界。由于布料材质脆弱,这将是这幅帷幕最后一次在日本以外进行展出。
“日本漫画”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Kawanabe Kyōsai (1831-1889), Shintomiza Kabuki Theatre Curtain, 1880 ©Tsubouchi Memorial Theatre Museum, Waseda University
貌似静止的漫画并没有因数码与交互媒体的出现而消失,反而在跨媒介的相互影响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命力。“漫画:无界”便探讨了漫画特有的表现模式与视觉语言对动画、游戏创作的启发,更为观众介绍了风靡全球的吉卜力工作室由类似漫画的手稿发展动画的过程。而《宝可梦》、《妖怪手表》等作品则是由游戏的最初形式,被改编成了能在报亭、书店售卖的漫画,体现了动画、电子游戏与漫画之间互相流动、影响及转变的特质。本场展览将漫画这一媒介视作平面艺术进行讨论,强调漫画的独特张力,这些都是东西方文化、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文化元素的汇流结果。(撰文/郭笑菲)
日本漫画 Manga マンガ
大英博物馆 23/05/2019 – 26/08/2019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
由British Museu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