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设计互联12月2日开放,V&A的文化基因如何注入“中国硅谷”

Aug 24, 2017   谢斯曼

深圳。具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并不算是中国最富艺术气息的城市,但一定是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的一张名片。处在软件与硬件制造高速发展下的深圳,对于设计、科技与工业的认知或许比其他地区更加复杂与深刻,而设计互联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运而生。

Screen Shot 2017-08-24 at 11.11.16 PM

“数字之维”即将展出的由托比亚斯·格雷姆勒、中华国术协会及香港城市大学的共同录像装置创作《功夫动态可视化》,2016年

即将开放的展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聚焦设计历史的古典、现代与当代时期,倚靠 V&A 卓越的馆藏资源并结合深圳当地的特色,力图向本地观众呈现“设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完整面貌。V&A 副馆长及运营总裁蒂姆·里夫(Tim Reeve)表示:“我们的合作秉承160年来 V&A 诠释并展示艺术与设计的传统,以及我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馆藏”,并力求呈现当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历史与国际语境”。

Screen Shot 2017-08-24 at 11.11.24 PM

《超级三叶草》,Michael Young,手吹玻璃,2017年

两项开幕展分设在设计互联的两间独立展馆。设立在主展馆的展览“数字之维”汇集50位(组)海内外新锐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作,把观者带入一个由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的设计世界中。据展览策展人陈嘉莉向《艺术新闻》介绍,展览旨在探讨数字化如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设计概念,并通过设计来探求未来的发展趋势:“别的科技相关的展览可能更侧重于当代艺术与技术的发达程度,但‘数字之维’完全聚焦在设计本身;比起艺术,大多数观众面对设计会有更强的代入感,尤其是深圳的观众。”

在 V&A 展馆中的常设开幕展“设计的价值”则将精选250件跨越千年、来自31个国家的 V&A 永久馆藏藏品以广泛探索“价值”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而针对两家机构间如此深入的合作,设计互联首席策展人柯鹿鸣(Brendan Cormier)评论道:“这个常设展与别的西方美术机构来华办展不同,V&A 在这里的展览更关注两家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

Screen Shot 2017-08-24 at 11.11.33 PM

“设计的价值”展品:硝化纤维塑料梳,1870年

此外,同期开放的还有副展馆的“筑·梦——槇文彦与槇综合计画事务所设计展”,该展览将会通过语录、草图、视觉理念等多维度展示槇综合计画事务所52年的建筑设计实践,届时观众也将会对设计互联展馆设计理念得以一窥。

Screen Shot 2017-08-24 at 11.11.41 PM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建筑效果图

在 V&A 的协助下,设计互联将是于国内落成的第一座设计博物馆,而两家机构都对设计互联的未来充满信心。柯鹿鸣表示:“设计互联将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品质最高的一所设计博物馆,我们严肃地看待设计的过往,也积极展望设计的未来。”

《艺术新闻》专访

V&A 副馆长及运营总裁蒂姆·里夫

– ▬ –

Screen Shot 2017-08-24 at 11.12.04 PM

蒂姆·里夫

Tim Reeve

V&A 副馆长及运营总裁 

Q:您是何时加入 V&A 团队的?加入的原因是什么?

A:从2013年起,加入时正好是招商蛇口在与 V&A 洽谈合作事宜的时候,所以我是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加入的团队。我是研究考古学出身的,在此之前一直在英国文化遗产委员会担任历史遗产部门的主管,负责英国400件历史遗产的维护。我很热爱这份事业,因此在委员会工作了17年,但当世界上最酷的博物馆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想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当时 V&A 的馆长马丁·罗斯在与我的头两次会面中力邀我主持这次项目,因此在我加入团队的4到5个月后,这件事就成为了我计划中最重要的任务。

Q:那么您在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遇到了那些挑战?

A:没有很多。V&A 对中国美术机构的状况比较熟悉,可能最大的挑战在于设计互联场馆从无到有的设计与修建过程,以及如何处理两家机构间的新型关系——我们和设计互联不只是合作,更是伙伴,但蛇口的这个场馆最终又不是 V&A 去负责运营。因此作为 V&A 这一方,我们要时刻清楚自己在这里的身份是什么、设计互联对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扶持这个新的设计博物馆,以及我们何时应该放手让这个新机构步入自我运营的阶段。Q:因此,如何准确定位 V&A 在这个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

A:首先,设计互联需要 V&A 的专业知识以及运营博物馆的方方面面的经验来帮助自身博物馆构架的建立;其次,设计互联可以利用 V&A 优越的馆藏及国际资源来策划展览,将 V&A 的历史注入到中国深圳的语境之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展览。更不用说借用 V&A 的馆藏在中国国内做巡回展了。总的来说是四个方面的帮助:运营经验、专业知识、展厅架构以及特展资源。

Q:在深圳建造一座设计博物馆,V&A 对于这个提议有过担忧吗?

A:担忧肯定是有的,因为做什么都有风险。不过在现在的深圳设立设计互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V&A 最初创立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当时的英国向世界宣告它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与之匹配的发达的科学技术,而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工业生产的不信任:产品的质量和设计感如何保证?V&A 正是在这样的担忧声中建立起来,将工业生产与艺术及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设计、美学与品质三者合一的理念——设计与生产如何回应社会的需求。如今在深圳创立设计互联,我看到了许多与 V&A 当年情境的相似之处。风险固然有,但如果深圳的发展已经完好了,那么 V&A 的介入也就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希望在这条发展的道路上与深圳并肩同行。风险与未知正是吸引我们选择深圳而不是北京、上海或者香港的原因之一。

Q:设计互联的项目总监向我强调,设计互联是非常当代的。那么 V&A 如何运用自身丰富的历史馆藏来帮助一个着眼于当代的博物馆策划展览?

A:V&A 在最初开始自己的收藏时,很多藏品放在那个年代也是“当代”的。但是,当你把“当代”从历史构架的认识中剥离开,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当代”也需要历史的支撑,也需要被放在历史的语境下去看待。你可以做一个专注于当代事件、当代潮流的展览,但是缺少历史与当代物件的比较陈列,这个当代的故事又怎么能有说服力地去叙述呢?我相信设计互联的团队会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这也是设计互联选择同 V&A 合作的原因之一:在设计的历史上,我们有能力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Q:面对西方目前并不太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 V&A 自身管理层的调整,V&A 各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否受到影响?

A:完全没有。V&A 一直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状况非常了解及关注,因为我们存在的意义也在于面向社会大众服务。但我们对于自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包括我们领导层的变换,与政治事件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努力维护自身机构的独立与自由,这是 V&A 立身的根本。(采访、撰文/谢斯曼)

*本文图片均由设计互联提供

上海宝龙美术馆开馆,以“百川汇流”与“寻脉造山”探寻东方文脉

11月18日,宝龙美术馆正式开馆,该美术馆由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创办,位于闵行区七宝商务生态区内的核心位置,力图构建中国自近现代到当代的美术体系,着眼于国际化艺术展事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开馆当天还推出“百川汇流:书藏楼珍藏展”、“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两场重要展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