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民生艺术机构(MSMS)中的新成员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以“民间的力量”为主题,汇集了近200余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以社会征集作品、代表性艺术家特邀展以及田野考察项目多个纬度诠释了“民间”这一概念。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外观
北京。6月25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以“民间的力量”为主题,汇集了近200余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呈现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30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展览以社会征集作品、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家特邀展以及田野考察项目多个纬度诠释了“民间”这一概念,尝试从民间身份、民间元素和符号以及作为方法论的“民间”来探索“民间的力量”。
不设门槛的公开征集
展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征集竞赛单元”、“特邀单元”及“田野考察创作计划”。其中,“征集竞赛单元”展出的88件作品是从向社会公开征集的8539件作品中选出,征集活动自2014年10月开始,历时约3个月,在评审上结合了由艺术家、学者组成的专业评委意见以及历时约2个月的网络票选。无论从作品的来源还是选拔上均体现了展览所强调的“民间”概念。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民间的力量”中的“征集竞赛单元”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说:“展览的宗旨在于发动民间,召唤来自民间的力量。此次展览最大的不同,在于面向社会不设门槛的公开征集,只要是年满18岁的艺术创作者,都是我们征集的对象。我们希望民生美术馆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构,而此次的征集活动也给予了许多艺术院校的在读或毕业学生被挖掘的机会。”
在最终参展的88件作品中,年轻艺术家牛文博的作品《我房间的每一个m³》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蔡远河的《错位与异化》及莫毅的《我的邻居》获得金奖,这些作品均体现了年轻艺术家对当代生活与自我的反思,艺术家徐累评价:“牛文博的作品以貌似暴力的方式切割实物,剖露了个人的日常生存痕迹,并将它们放置于公共空间。作品的碎片化、缺失度和去隐私性,暗示了物质时代的普遍焦虑和矛盾,提供给观众一种新的观看生活的角度。”
艺术家的“民间”表达与身体实践
“特邀单元”部分以76位艺术家的94组作品,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发展脉络:从象征中国当代艺术原点的“无名画会”艺术家张伟、马可鲁以及“星星画会”成员王克平、黄锐,到“85新潮”主力军“北方艺术群体”的艺术家舒群、王广义,以及“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等艺术家;再到出现于90年代的艺术家如邱志杰、刘韡、杨福东、汪建伟,以及活跃于当代的新一代艺术家王郁洋、叶甫纳等。
郭晓彦说:“民生美术馆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30年以来的发展,而中国当代艺术也一直与民间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选择三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活跃及富有创造力的76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探索‘民间的力量’,即民间身份、民间元素和符号以及作为方法论的‘民间’。”
林天苗作品《缠的扩散》
展览的第三部分“田野考察创作计划”旨在鼓励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介入“民间”,展出了四组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支持的社会田野考察创作项目。这些青年艺术家和学者分别在青海、贵州、西藏和安徽展开实地考察与调查、创作,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同社会、民众真正发生互动的过程。如《国道计划:反排——月的另一面》,创作小组前往贵州的一个偏远乡村,在创作实现的过程中,亲身面临了如路途艰难、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困难等问题,与社会切身地发生关联。此外,这些项目目前只是一个长线艺术计划的开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还希望他们可以持续性地进行研究、创作。
民生艺术机构(MSMS)的“民间”个性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历时三年建成,同位于上海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形成南北呼应的态势,构建了民生艺术机构(MSMS)的新版图。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表示:“民生艺术机构中的三个成员,既是整体又有区别。2010年开馆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呈现;2014年开馆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以国际化的视野注重于艺术的科技和跨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力求独立、客观地梳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总结呈现当代艺术界的发展趋势和创作成果,扶持青年艺术家成长,开展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非营利的民经营美术馆,民生美术馆的资金来源于中国民生银行多年来的公益性投入。而开馆展“民间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品牌个性。“‘民间’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不断产生意义和价值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美术馆可以不断挖掘和生发的重要当代艺术资源,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观察视角。”周旭君说道。撰文/汪汝徽
-展览信息-
民间的力量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6月25日-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