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馆长讲坛 | 为何开放25万件馆藏的版权?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裴维专访

Mar 12,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历经10年整修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在2013年4月重新开放,开馆后宣布了一项史无前例的重要决定——荷兰国立博物馆网络工作室“Rijksstudio”将25万件馆藏高清数字化,向所有人开放版权。荷兰国立博物馆现任馆长裴维向《艺术新闻》讲述了这背后的故事。今年7月他将离职并前往位于荷兰海岸的新当代美术馆Museum Voorlinden就任馆长。

o
▲ 荷兰国立博物馆外景

荷兰。2008年,当裴维(Wim Pijbes)接任荷兰国立博物馆(the Rijksmuseum)馆长一职时,这座创建于1885年的荷兰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正处在改建的僵局中。“当我接任这一职位时,改建工作还一筹莫展。博物馆的整座楼都是空的,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寻找新的员工、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网站、新的身份。” 裴维对《艺术新闻》说。正如裴维当时接手博物馆时的“从零开始”,彼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更是“一片空白”。“iPhone的风行是在近10年,网络世界还很年轻。2008年,当我们提出‘荷兰国立博物馆网络工作室’ (Rijksstudio)的构想时,‘博物馆数字化’这一领域还一无所有。”裴维说。

2013年4月,经历了10年闭馆翻新后的荷兰国立博物馆重新开馆,除了以崭新的建筑空间、藏品组织、展览等面对公众外,一个“史无前例”的网络项目于2012年10月率先上线。在这一被命名为“Rijksstudio”的线上平台(www.rijksmuseum.nl/en/rijksstudio)上,荷兰国立博物馆将12.5万件(目前已达25万件)的馆藏以最高品质的图像数字化,供公众免费下载、使用,它的里程碑性在于:真正地向所有人开放版权。“你可以给作品上色,将画作的局部化作纹身,或用于服饰和产品设计—不需要询问任何人。”裴维强调。如今,“Rijksstudio”这一项目仍在不断更新,裴维希望这一项目的影响力能够扩展至中国,能够有更多的中国用户使用这一平台。

cover
▲ 著名设计品牌Droog Design工作室以荷兰国立博物馆所藏的17世纪油画《花朵与静物》创作的纹身作品

在裴维的观念中,并不将“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等同于使用“虚拟现实”(VR)之类的高科技项目,他更关注的是“以互联网的方式思考”。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本可以如Facebook或Google一样赚得巨额的财产,却选择了将这项技术无偿共享给全世界—在裴维看来,Rijksstudio的理念正与之相通。

在就任7年半之后,裴维将在今年7月离开荷兰国立博物馆,并前往荷兰瓦塞纳(Wassenaar)的聚焦当代艺术的博物馆Museum Voorlinden就职馆长。该馆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于今年9月开馆。

专访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裴维
– ▬ –

640

裴维
Wim Pijbes

现任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家。裴维在2016年2月底宣布接受了荷兰Museum Voorlinden馆长一职,并将在七月离开荷兰国立博物馆。

Q:在过去3年中,许多博物馆都开始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Rijksstudio的独特之处在于?
A:第一,我们非常地激进地完全开放版权,实现完全免费,这没有先例;第二,我们的图片质量可以说是最佳的。我们希望让公众非常容易地接触到博物馆的藏品,因此在网站的设计上采用了社交媒体上普遍的语言:点赞、局部放大及分享。同样,考虑到公众的接受度,网站不是由文字驱动的,而是通过图片,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网站的地方。

Q:您曾经谈到,“开放”是您重建荷兰国立博物馆及Rijksstudio的核心理念。在Rijksstudio上,公众除了可以阅览、下载藏品的图片外,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账号,组织展品,进行“策展”。从这些意义上讲,Rijksstudio不只是一个网站,而更像是一个平台?
A:是的,如果没有人使用的话,Rijksstudio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事实上,你使用它越多,它给你的回馈就越大。你可以给画作和展品上色,你可以用各种作品创作无数种结合,产出一种全新的思维线索;我自己也会利用它,进行自己的研究及策展工作。在Rijksstudio上,每个人好像都是馆长,都可以因循着自己的想法“策展”,并分享到社交网络上。

我认为,“开源”是互联网的未来,也是博物馆的未来。我们的藏品数量庞大,很多藏品我也没有见过,而公众可以在这里“再发现”。此外,博物馆和访客间往往缺少直接的互动,通过Rijksstudio,我们可以了解到公众的喜好。

Q:Rijksstudio已经运营了3年,它是否产生了一些实际层面的效应?例如提升博物馆的参观人数?
A:这种效应很难用数字去衡量,但是因为Rijksstudio的建立,博物馆确实受到了更多国际层面的关注,这要归功于互联网的作用。

Rijksstudio被认为是业界领先的,全世界所有和网站设计有关的奖项都被我们赢得了;因为身处先列,博物馆同仁、媒体、网页设计师等都在关注着我们。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在2012年首次推出这一观念激进的项目,而现在依然没有其他博物馆能与我们匹敌,实现近25万件藏品的分享。尽管,我们的规模无法与Getty Images这类大型图库网站相比;在博物馆领域,我们在全世界的排名还只是前十位;但是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策略上,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

Q:您如何看待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A:有些批评者认为Rijksstudio的理念太过激进,因为如果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取所有高质量藏品图片的话,人们就不会去博物馆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你可以在Rijksstudio上获取最高分辨率的图片,可以缩放很多倍地观看藏品,甚至可以获得相比博物馆参观更为细节的体验,但是你只是从屏幕上观看图片而已,它是二维的,你是通过媒介来体验展品。

真正站在作品面前的那种体验是不可能被图像所取代的,三维图像也不能。你在博物馆里面对的是原作,它有温度、有质感,它在向你说话。

Q:公众可以将从Rijksstudio下载的图片应用于产品设计、纹身等实际层面,这极大地加强了博物馆与公众间的“黏性”。那么,如何将这些线上产生的能量导入线下呢?
A:第一,我们创建了“Rijksstudio Award”奖项,邀请全世界的设计师以Rijksstudio上的图像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展开评奖,这个奖项的目的即是希望将Rijksstudio的能量转化到现实世界中。另一个正在进行的尝试是:我们可以通过统计Rijksstudio网站上的数据,得知哪件展品、画作细节或展品的组合等获得了最多的关注;而这之中所显现的结果可能和我这个博物馆馆长所认为的完全不同。这之中,体现了一种“民主”。

Q:北京故宫博物院近期开放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实体数字博物馆。有一种观点是,“博物馆数字化”似乎与VR之类的高科技不可分离。
A:我并不反对高科技,VR在某些方面的确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展品;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虽然有帮助,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媒介,人们并不能直接、真实地看到艺术品,如果失去了藏品的“真实”,整个博物馆体系就不存在了,而仅仅是一种体验而已。

Q:从某种程度上说,Rijksstudio所呈现的“博物馆数字化”,是与互联网的理念与精神相贴合的
A:没错,Rijksstudio正是在履行互联网的使命:免费、开放、共享。虽然,我们需要收取门票来维持运营,但Rijksstudio使互联网与博物馆的共同使命得以贯通。

撰文 | 汪汝徽

Copyright © 2016 Modern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现代传播集团版权所有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招商蛇口发布文化综合体“设计互联”,“设计之都”能否借此破题?

3月19日,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深圳蛇口召开品牌发布会,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与招商蛇口联合发布了文化综合体“设计互联”,将目前在建的V&A展馆、剧场、滨海发布厅和观复博物馆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机构形象。这座由槇文彦主持设计的建筑已结构封顶,并定于2017年上半年开馆。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