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界的齿轮在2023年重新开始运转,这条依赖人员流动、物质交换和“现场性”的艺术生态链真的回到“正常”状态了吗?对于艺术机构而言,非常时期暴露的问题沉积在更深层的机构意识之中,倘若将艺术机构比作生命体,其内部系统如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万物一般脆弱易感。当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提出了生命连结的重要性、进一步暴露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艺术机构也越来越意识到作为人类行动和思想的凝结点,应当将生态、环境和气候议题纳入其机构意识之中。
当复苏与回归成为艺术界的主调,以生态、环境与气候为关键词进行分析或许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法。本期年度机构总结侧重于2023年全球艺术机构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议题的关注,同时将视野收回至东亚乃至中国,比较东西方美术馆、博物馆对此类议题关注情况的差异。
“生态展览”太多了吗?
傅丹,《旱金莲》,2023年,“风暴之前”展览现场,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 © Aurelien Mole, Benoit Gaboriaud
2023年年度,国际艺术机构中与生态、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重要展览包括但不限于: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的“风暴之前”(Before the Storm)、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的“亲爱的地球:危机时代的艺术与希望”(Dear Earth: Art and Hope in a Time of Crisis)、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Art Gallery)的“RE/SISTERS:性别与生态的镜头”(RE/SISTERS: A Lens on Gender and Ecology)、布里斯班昆士兰现代艺术馆(Queensland Gallery of Modern Art)的“空气”(Air)、东京森美术馆的“我们的生态学:在地球上生活”(Our Ecology: Toward a Planetary Living),中国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Tai Kwun Contemporary)日前开幕的“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Green Snake: women-centred ecologies)等;赫尔辛基奇亚斯玛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的“向北导航”(Navigating North)呼应着本年度赫尔辛基双年展“新方向可能出现”(New Direction May Emerge),纽约棚屋艺术中心(the Shed)的“亚诺玛米斗争”(The Yanomami Struggle)也与第35届圣保罗双年展“不可能的编舞”(Choreographies of the Impossible)发生着对话。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大馆当代美术馆,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图片由大馆提供
国际艺术机构对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关注由来已久,自“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重要地质学概念进入人文学科以来,国际艺术机构不断对其进行阐释,该词也正在与博物馆学发生融合,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收藏委员会的“人类世工作组”在近十年间也非常活跃。而2023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球疫情前所未有地强调了联系的重要性,“病毒暴露了人类身体的集体脆弱性,以及强大的资本主义技术和基础设施对非人因素的破坏”[1],正如政治理论家阿基里·姆本贝(Achille Mbembe)所言,“回到身体也就是回到地球”,理解“地球并非土地,而是事件,属于所有的栖居者,不分种族、出身、民族甚至物种”[2]。这场危机令针对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的讨论演变成了涉及了几乎所有社会活动领域的公共话语场。以上国际艺术机构的展览在整体面貌上正呈现了该种情势,艺术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个方面,生态、环境、气候议题与殖民史、原住民与本土智慧、女性主义、人工智能、现代化、城市化等议题相互交织。
朱迪·芝加哥,《祭物》,来自《女人和烟雾》系列,与菲斯·威尔丁合作,加利福尼亚沙漠中的烟雾表演,1972年;该作品在巴比肯艺术中心“RE/SISTERS:性别与生态的镜头”与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风暴之前”展览中均有展出 © Judy Chicago/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Photo courtesy of Through the Flower Archives
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的“风暴之前”汇集了皮诺收藏中傅丹、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安妮卡·易(Anicka Yi)等近二十位现当代艺术家作品,意图对季节、气候、时间展开全新的想象,解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西方现代性视角,进一步探索非人类中心主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所蕴含的循环时间视角与皮诺收藏馆圆形大厅及其圆顶上的《贸易全景图》形成了内容与场域的呼应,“风暴之前”的特殊性在于对其所发生的建筑背后所折叠的深层历史问题的揭示。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骚乱》,玻璃纤维、汽车涂料和音响,尺寸可变,2023年,“我们的生态学:在地球上生活”展览现场,森美术馆,2023-2024年,摄影:木奥惠三
森美术馆的“我们的生态学”也开始于对循环和联系的认知,展览建立在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网格”(mesh)概念之上,从第一章节“一切皆相连”、第二章节“回归土地:艺术与生态学,日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第三章节“大加速”,到最后章节“未来在我们之中”,展览按照理论建构、当地事件、全球境遇与解决提议的逻辑展开,兼顾国际和本土作品。同时,展览压缩了海外运输预算,鼓励艺术家就地取材、使用可回收材料布展并重复利用了上一次展览的展墙构造;开幕之后,森美术馆也即将在12月举办“可持续对美术馆意味着什么?”研讨会,邀请森美术馆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及历任馆长,共同讨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气候危机议题。
“RE/SISTERS:性别与生态的镜头”展览现场,巴比肯艺术中心,2023-2024年 © Jemima Yong / Barbican Art Gallery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展览“RE/SISTERS:性别与生态的镜头”正如其标题所言,探讨性别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强调妇女压迫与地球退化之间的系统性联系”,以“生态女性主义”为旗帜,展示“生态女性主义”艺术和艺术家“经常站在倡导和关爱地球的最前沿”,而在此框架下,“行动主义”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展览中的相当一部分摄影作品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正在举行抗议或暴力斗争的女性。
阿格尼斯·丹尼斯的《活金字塔》在“亲爱的地球:危机时代的艺术与希望”展览现场,海沃德美术馆,2023年,摄影:Mark Blower
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森美术馆和巴比肯艺术中心的三场展览案例提示着艺术机构在展览和项目策划上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近年来围绕与生态、环境和气候相关展览的争议则聚焦于“艺术”“展示”与“行动”之间的辨析,并延伸至对“生态艺术”概念的探讨,例如马文·雷辛托(Marv Recinto)在ArtReview发表的文章《生态展览救不了我们》(Eco Exhibitions Won’t Save Us)中写道,“我在此主张艺术的功能性转变——即从思辨性艺术对象的生产转向物质性实践,尤其是生态艺术的方向。这必然会引发老生常谈的问题:艺术究竟有什么用?鉴于当前生态退化的状况,也许我们是时候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行动了。”并指出“突出艺术家们以干预或行动为主的艺术实践本可以使机构获益”[3]。
艺术家“怎么做”生态艺术,以及机构对生态艺术的展示策略无疑是围绕此类展览展开批评的两种方向,《纽约时报》针对巴比肯艺术中心“RE/SISTERS”展览所提出的批评之一便是其“没有打破展览的‘记录和解释惯例’”,并提出针对与行动主义相关的展览,“在美术馆的展墙内,我们需要新的存在方式和观看方式”[4]。
2019年,泰特美术馆宣布“气候和生态紧急状态”
倘若将视野拉广,近些年屡见不鲜的有关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展览也提示着正面的一面,即近年来机构的集体意识的唤醒,这种集体意识在更高的倡议框架下被激发,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欧盟绿色协议,以及“文化紧急声明”(Culture Declares Emergency)等,并与艺术机构本身内部政策更新、运营方式相关联。
对于单一机构而言,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议题的关心不仅在于生态政策、员工差旅、建筑耗能、展览耗材等内部工作,也在于机构在策划展览和项目上的延续性脉络。这条以内容为主线的脉络不仅涉及某个展览的“展示策略”,更涉及机构本身对“展览部门”的“结构策略”,而这包含了相关方向的子部门,策展人乃至学术与出版负责人等人员的设立与长期实践。
伦敦蛇形美术馆(Serpentine Galleries)是第一个聘用生态学领域策展人的当代艺术机构,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领导了该机构的跨平台长期项目“普遍生态学”,发展出了一个汇集了展览项目、出版物、教育课程、专题研讨会和现场活动的网络。同样,首个宣布“气候和生态紧急状态”的大型博物馆——泰特美术馆(Tate)也在2023年聘用了玛琳·博斯琴(Marleen Boschen)作为其艺术和生态学兼职策展人。
前文所提及的巴比肯艺术中心与海沃德美术馆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议题的关注也非突发,在其过往的展览案例中也能找寻到其他类似项目,如巴比肯艺术中心2022年的“我们在地球上的时光”(Our Time on Earth),海沃德美术馆2020年的“林中徘徊”(Among the Trees)。
“我们的生态学:在地球上生活”展览现场,森美术馆,2023-2024年,摄影:木奥惠三
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与森美术馆的案例则在私人收藏与私人美术馆领域提示生态艺术的重要性,前者指向某种私人收藏的转向,后者则指向艺术机构在处理生态与环境问题时如何面对其所在地域自带的历史。然而单独审视森美术馆“我们的生态学”,我们可以发现某种“展示的尴尬”,日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生态艺术实践的确值得侧目,展览的西方艺术家名单却也显示出其明显向西方相关展览叙事靠拢的倾向,以及一种对艺术与生态学的“充满野心的展示”:聚焦地质、原油、土壤、海洋、河流、冰川、植物、动物等主题的全球艺术家作品汇聚一堂,展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仍是聚焦日本艺术家生态艺术实践的第二章节,而这也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2023年之间的日本生态艺术实践在展览中仿佛是一个空白,展览并未对当下的问题作出有力的回答。
中国艺术机构的生态坐标在哪里?
纵观2023年中国艺术机构中与生态、环境和气候相关的展览,无论是杭州O2MUSEUM氧气场博物馆的“MVRDV:绿色工厂”、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的“有人弄乱了玫瑰花”,还是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无声之后”,这些展览大多发生在非中心地带,都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探讨了相关议题。
“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O2 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2023年
由翁菱策划的“MVRDV:绿色工厂”是对可持续建筑的讨论,也是对场地本身——杭州制氧机厂原址——的一种呼应。展览对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30年来在可持续领域的持续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也讨论了杭州这座代表中国城市传统与21世纪城市发展的城市如何“造绿”,展览中央“绿墙”之内的地壳剖面图上,各类数据和文字展示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包括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气候变暖、海岸侵袭、物种灭绝等。除了场地内摆放的建筑模型和展示危机的剖面图,展览对可持续的最立体的探讨或许还是“杭氧”这座建筑本身。
卡丹巴丽·巴克西及研究小组, 《空气漂移》,2016,高清影像和图表文献,研究小组成员 Janette Kim, Meg McLagan, David Schiminovich, and Mark Wasiuta, 与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全球建模与同化办公室的科学家合作完成,艺术家惠允;“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现场,北丘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罗浩
在北丘当代美术馆,由刘林、杨乃天策展的“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也是对美术馆所在地的探索,美术馆所在的北极阁是“以古代神话/道教传统、节气/农事、现代气象科学/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知识分子个体(如北极阁中央气象台创建者,中国气象科学先驱竺可桢)以及民防工程/消费场域等要素交织出复杂、含混、浪漫的古今空间”,而展览则从中调取出美术馆的空间幽灵“天气”作为展览切入点,邀请近20位/组艺术家与建筑师对这段历史进行访问,并以其各自感性创作与理论研究回应气候危机时代的紧迫现实。
“无声之后”展览现场,2023年 © McaM明当代美术馆
明当代美术馆的“无声之后”则采取了非人类中心视角,探索尚未被编码入人类感知语系的万物,质疑以科学为底色的世界认知体系的欺骗性,映射了一段以媒介基础设施的搭建为敢于自然行为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也批驳了“视觉先行”的当代传播文化。与氧气场博物馆和北丘当代美术馆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明当代美术馆“无声之后”更侧重于策展人以及策展理念,也对应了钱诗怡所发起的明当代美术馆2023-2024年度项目“景观,生态和基础设施网络”。
生物多样性项目“SEEDS”,上海玻璃博物馆
与海外艺术机构相比,中国艺术机构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议题的关注往往依赖于特定策展人、研究者与艺术家的推动,刘林曾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并实施“地形学”项目,尤其是其中的展览“山中美术馆”;钱诗怡在明当代美术馆发起“景观,生态和基础设施网络”项目,而龙星如则在2021年与艺术家贺子珂共同发起了以“科技基础设施”为研究方向的跨学科项目“云下贵州”。相对而言,中国艺术机构中面对此类议题更具有“机构意识”的,或许是坐落于上海宝山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出于对博物馆定位的反思和回应,其2022年与城市荒野工作室合作发起了生物多样性项目“SEEDS”,不仅在园区内引种乡土植物,还延伸出了一系列展览与公共教育项目。
5月17日,由《艺术新闻》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主题讨论回顾视频
面对生态、环境与气候议题,艺术机构的“机构意识”在于团队结构、项目规划与社会合作的系统性、长期性,而对于一个地区的机构生态而言,位于中心区域的重要机构的引领也至关重要。现有条件下,非中心、非长期的,依赖特定个体与小团体的渗透性工作方式能够为中国艺术机构带来怎样的改变?
撰文 / 姚佳南
编辑 / 叶滢
参考文献:
[1] Art and Climate Change (9780500777855), Fowkes, Maja; Fowkes, Reuben
[2] Achille Mbembe, Meditation on the Second Creation, e-flux Journal issue#114, December 2020
[3] ARC观点|什么时候了,还在做生态艺术展?“艺术世界ArtReview”微信公众号,2023年9月13日
[4] In This Exhibition, Gender Meets Climate Activism. It’s a Lot., New York Times, Oct. 18. 2023
n3515tdul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