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interview|专访 1996年之前的张晓刚,从《血缘的历史》看那一代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命运与时代际遇

1996年,张晓刚“大家庭”风格告一段落,搬入北京工作室,吕澎的新书以这一年份为重要历史节点,对张晓刚的成长过程、艺术历程进行了一次多维的叙事和解剖,作为媒体眼中“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样本”,这本《血缘的历史:1996年之前的张晓刚》记述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私密故事,也书写了一代人的历史命运。

interview|专访 乔美兰:如何在数字时代去探讨文化多样性

1月18日,加拿大文物保护研究所举行交接仪式,向中国归还一对中国古建筑木雕、一件鱼龙化石和一件三迭纪鱼骨化石。 2015年1月,加拿大文化遗产部曾联繫中国驻加使馆,告知查扣了其中的古建筑木雕,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确定该文物为19世纪中国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佛寺常见的建筑构件。

interview|专访 从西方到中国,摄影收藏的东西维度

在当代摄影艺术现在进行时的今天,《艺术新闻》对话靳宏伟和理查德与艾伦·桑德夫妇——东西方摄影收藏界两大藏家,深入了解私人收藏在摄影界的位置,也探讨比较全球范围内的摄影收藏生态圈。被图像环绕的时代里,我们将如何解读并参与日益发展的摄影艺术市场?

interview|专访 博览会的全球拓展给新兴摄影市场带来了什么?

PHOTOFAIRS | Shanghai 于9月8日举行VIP预展,9月9日正式开幕,其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在上海之后,将把在2017年新启动的影像艺术博览会的美国站设在了旧金山。从中国上海到美国西岸的旧金山,摄影博览会为什么会瞄准这些地区?随着博览会拓展摄影市场的画廊们在这些地区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艺博会又如何带动了当地对于摄影艺术(从展览到收藏)的关注和投入?《艺术新闻》值此之际专访了影像艺术博览会和世界摄影组织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及影像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裴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

interview|专访 数字时代的炼金术士:专访Ars Electronica 艺术总监施托克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于9月8日至1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自由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Radical Atoms and the Alchemists of Our Time)。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中,大约有700个项目进行了展示,它们关注数字社区的社会影响,艺术如何实现技术和经济层面上的创新,以及数场艺术家与科研人员探讨最新合作项目的研讨会。《艺术新闻》专访了 AEC 的艺术总监格尔弗里特·施托克(Gerfried Stocker),他认为,当艺术和科技交叉的领域越来越多,寻找新技术与社会的关联是我们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回应和参与。

interview|专访 迷恋明代的柯律格:中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并不封闭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研究中国明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名字。2014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策划的展览“明朝盛世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40年来柯律格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清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完成了《长物》《雅债》《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等著作。谈起历史上的晚明帝国,他说,“它可以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也可以离我们非常遥远;它可以看上去非常光明,也可以非常黑暗。这是中国与欧洲共同的16世纪。" 柯律格认为应将中国艺术史研究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与中国的明代对照的是,“这段时期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也是我们的‘明代’。"

interview|专访 朱青生:艺术史正在变成“大学问”,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9月在京召开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the 34th 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将于9月16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定为“Terms”,突出强调了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以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作为此次大会组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他认为艺术史的根本问题是理想图像与现实秩序,并希望在当今“后殖民”的语境外,提出艺术史的新问题。

interview|专访 Chus Martinez的“下一个社会”,将科学家带入了艺术学院

现任瑞士巴塞尔西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院长(Institute of Art, FHNW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Basel, Switzerland)的Chus Martinez曾是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13))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开创的“下一个社会”(Next Society)课程近期在欧洲的艺术教育体系内备受关注,在“艺术即科学”(Art is Science)的框架下,她定期邀请宇航员、基因科学家、神经学家、生物科技研究人员、数学家举行研讨会,探讨艺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艺术在哪些程度上与遗传学和量子力学相关? 她邀请细菌学家与学生讨论,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每个个体?- “因为有上百万个细菌在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和思维”。在Chus Martinez看来,未来如同一个“巨大的胃”,需要非常强的能量来消化。

interview|专访 邱志杰:后退两步再往前走,才不会掉入未来主义制造的幻觉

6月29日,邱志杰被正式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搬进中央美术学院新办公室不久,他用“三头六臂”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今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对于未来的教育维度,邱志杰有新的规划和想法。在他的艺术教育图谱中,他希望超越“媒体艺术”的框架,将科技与艺术展开更深入的连接,同时也会关照社会性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研究,让历史与未来产生更有机的连接。

interview|专访 探索无人之境:媒体艺术先行者Jeffrey Shaw谈技术变革时刻的艺术

艺术家、艺术社团组织者、艺术教育家··· ··· Jeffrey Shaw在媒体艺术领域的身份多重且不断演化。40年来,他的创作和活动既不迎合市场,也不受制于当代艺术的既有范式。这位从60年代“摇摆伦敦”时期就开始活跃,随后在荷兰、德国、澳大利亚、香港不断创立新媒体艺术团体与机构的媒体艺术先行者认为,转折与动荡的社会、技术与文化环境,正是新艺术涌现出来的最佳时刻。他说:“要参与吗?你想颠覆吗?还是你想拥抱它?这都取决于你。但无论如何,艺术家必须去探索一些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