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于9月8日至1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自由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Radical Atoms and the Alchemists of Our Time)。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中,大约有700个项目进行了展示,它们关注数字社区的社会影响,艺术如何实现技术和经济层面上的创新,以及数场艺术家与科研人员探讨最新合作项目的研讨会。《艺术新闻》专访了 AEC 的艺术总监格尔弗里特·施托克(Gerfried Stocker),他认为,当艺术和科技交叉的领域越来越多,寻找新技术与社会的关联是我们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回应和参与。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研究中国明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名字。2014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策划的展览“明朝盛世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40年来柯律格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清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完成了《长物》《雅债》《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等著作。谈起历史上的晚明帝国,他说,“它可以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也可以离我们非常遥远;它可以看上去非常光明,也可以非常黑暗。这是中国与欧洲共同的16世纪。" 柯律格认为应将中国艺术史研究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与中国的明代对照的是,“这段时期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也是我们的‘明代’。"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the 34th 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将于9月16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定为“Terms”,突出强调了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以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作为此次大会组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他认为艺术史的根本问题是理想图像与现实秩序,并希望在当今“后殖民”的语境外,提出艺术史的新问题。
现任瑞士巴塞尔西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院长(Institute of Art, FHNW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Basel, Switzerland)的Chus Martinez曾是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13))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开创的“下一个社会”(Next Society)课程近期在欧洲的艺术教育体系内备受关注,在“艺术即科学”(Art is Science)的框架下,她定期邀请宇航员、基因科学家、神经学家、生物科技研究人员、数学家举行研讨会,探讨艺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艺术在哪些程度上与遗传学和量子力学相关? 她邀请细菌学家与学生讨论,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每个个体?- “因为有上百万个细菌在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和思维”。在Chus Martinez看来,未来如同一个“巨大的胃”,需要非常强的能量来消化。
6月22日,为庆祝72个新emoji表情的加入,Culture Themes推出emoji博物馆日——MusEmoji,这一活动在Twitter上掀起了一阵狂潮,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在内的许多艺术机构都在线参与了这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