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PAGE
新闻
NEWS
博物馆
MUSEUM
展览
EXHIBITIONS
评论
COMMENTS
特写
专访
INTERVIEW
艺术市场
ART MARKET
刊物订阅
SUBSCRIBE
数字阅读
DIGITAL READ
艺术论坛
ART FORUM
独家影像
VIDEO
往期资料
ARCHIVE
艺术商店
STORE
关于
About
联系
Contact
职业
Career
广告
Advertise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今年6月,托马斯·坎贝尔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上卸任,离开了这座20多年前他以策展人身份加入的艺术机构。近期坎贝尔接受《艺术新闻》国际版专访回应离职原因,回顾了任职期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大都会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专业见解。更有20位“博物馆之友”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以观展者视角在“新旧交替”之际提出建言与期冀。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呈现的是学者鲁明军与90后艺术家沈莘的对谈内容,探求了留学海外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于宗教、身份、性别、政治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的看法。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以雅典为鉴”为主题,并在雅典设立第二展区,这也是卡塞尔文献展自1955年创办以来首次在德国卡塞尔之外的城市亮相在雅典设立第二展区。7月16日,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展区正式闭幕,唯一受邀参加这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王兵的影像作品《15小时》曾在文献展期间于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放映,放映结束后,这件长达900分钟的影像作品也随即被该馆永久收藏。此前,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的放映计划“山间电影院”带来了王兵的四部影片,《艺术新闻》在此期间与王兵谈起了《15个小时》《三姊妹》,以及他对纪录片的看法。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科幻作家陈楸帆与艺术家陆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媒介跨越,乃至宗教与灵异。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王婧与郑波的谈话,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植物与政治学、艺术与生态环境。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
从70年代至今,摄影所记录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远比听起来要丰富。6月28日,由巫鸿担任策展人的“中国当代摄影40年(1976-2017)——三影堂10周年特展”在草场地艺术区三影堂艺术中心开幕,呈现从“四月影会”到80年代的实验摄影再到现在,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史。分为“民间摄影社团和展览的浮起(1976-1979)”、“摄影新潮(1980-1989)”、“实验摄影(1990-2006)”与“实验性摄影机构的发展(2007年至今)”四个部分,展览所呈现的摄影的改变,也正是中国历史及社会情境的变化。成立十年之际,三影堂创始人荣荣和映里接受了《艺术新闻》专访,分享亲历这段历史的感受与观察到的变化。
《艺术新闻》启动了 “提问2017”系列讨论。在全球艺术网络不断延伸成为常态,数字沟通让时间差消失的现在,我们将采访了多位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藏家、评论家、画廊主,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
日前,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公布了今年“光映现场”的展映名单。本年度“光映现场”由驻北京及苏黎世的多媒体艺术家兼制片人李振华策划,从参展画廊中甄选作品。其中记录艺术家蔡国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创作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将于3月24日放映,在这部由苏格兰电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执导的纪录片中,蔡国强谈及了自己的创作事业、灵感及理想。不久之前,《艺术新闻》采访了在纽约工作室忙碌的蔡国强。
田晓菲所著的《神游》,其副题是“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这本书中,她将中古时代与19世纪的中国的行旅写作并置在一本书中,“这两个时代,在很多意义上都是‘翻译’的时代。”前者是佛经在中国大量被翻译的时代,而在19世纪,英文、法文和日文书也大量被译介到中国,所谓的‘行旅’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智力和精神的漫游”。她对这两个时代的描述,“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施用在现代中国。”眼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经历新一轮下坠和重启。“在这个世代,疆域变得具有穿透性,界限被跨越;人们从许多地方来,到许多地方去,甚至穿行在不同的时间。”穿行者将一次又一次远离故乡,而在远游和迁徙的路途中,归宿在哪里?终将提上日程。
6月22日,为庆祝72个新emoji表情的加入,Culture Themes推出emoji博物馆日——MusEmoji,这一活动在Twitter上掀起了一阵狂潮,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在内的许多艺术机构都在线参与了这一活动。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4月,春意渐浓,正是出游好时节。江南一带正在展出或即将开幕的东方艺术展览,呈现宗教艺术、近代书画、古代陶瓷、漆器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为艺术爱好者们的江南踏青之行增加或庄重或野逸、或工致或写意的东方意蕴。
花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家重要的创作主题,从印象派到先锋派艺术家,都围绕花园进行过重要的系列创作。TANC将在春日赏花时节带你回顾这些杰出艺术家的花园题材作品。
3月,艺术界进入繁忙季节,多场艺博会在纽约、香港等城市掀起艺术热潮。而在上海,美术馆、艺术空间与画廊的一大波新展却也在此时纷纷涌现,贾科梅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黄永砅等著名现当代艺术家和上海地区的大批年轻艺术家为这座城市带来视觉上的新体验。
第19届上海电影节如期而至(6月11日至19日),在这期间展映的影片当中,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最新作品《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曾于2015年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这部影片也是索科洛夫继聚焦于冬宫的影片《俄罗斯方舟》之后,再次将摄像机聚焦博物馆。索科洛夫以这部影片带领观者,将时空拉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与此同时,TANC在文末也对此次参与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海上火焰》《野马》和《丹麦女孩》进行了介绍。
小栗康平执导的传记电影《藤田嗣治与乳白色裸女》(FOUJITA)继2015年在日本掀起狂潮后,今年4月1日在台湾上映。透过这部在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揽下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的影片,TANC带你一起走进这位活跃于1920年代“巴黎画派”中的日本油画家藤田嗣治行事乖张、波澜起伏的一生。
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一份特殊礼物,历时5年调研、4个月拍摄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7日至9日在CCTV9首播。该纪录片揭开了文物修复师这一古老职业的神秘面纱,让大众走近故宫遗珍背后的故事,感受文物修复师傅们执着的“匠人精神”。
电影《云中行走》的上映再次将人们带回20世纪著名的“艺术犯罪”现场——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艺人菲利普·珀蒂(Philippe Petit)在离地400米的高空、纽约世贸中心双塔间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云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