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interview|专访 一千零一叶丨失而复得西西里

这是一趟不可预期的行程

interview|专访 从“世界剧场”归来,与田霏宇谈成立10周年的UCCA如何重启

十年前的11月4号,是UCCA第一个公共开放日。十年以来,这里举办了一百四十多场展览,三千多项公益项目,接纳了五百多万观众。十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也已经走入了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之间的边界与差异,正在模糊以至消弥。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当代艺术美术馆标准规制的UCCA,在十年后的今天,也转换了新的投资人。刚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结束了“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策展工作的UCCA馆长田霏宇,在美术馆十周年庆典之前,与《艺术新闻》展开了这次访谈。

interview|专访 十年前萨拉·莫里斯拍摄了有未来感的《北京》,现实之后追赶了上来

美国艺术家萨拉·莫里斯(Sarah Morris)的大型个展“奥德赛”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这场展览汇集了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创作的所有影像作品,并且同时呈现多幅莫里斯的绘画、素描、海报作品

interview|专访 展望:在解构与重构之间造就他的现代乌托邦

展望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为数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也是最首先被西方注意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以自己的雕塑作品著称,但却反感任何“标签”,而他所尝试的艺术形态也涉及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等。不喜欢被定义的展望在创作中始终求新求变:运用尖端技术但不囿于科技、融贯东西古今但不被裹挟、在批判社会时尺度宽广、在思索本原时寻求深度——破而后立,在质疑的同时包容一切轨道外的理解与尝试,他的创作仍在流动中不断发展。《艺术新闻》与这位声言一直在“悬崖边跳舞”的艺术家进行了长谈。在龙美术馆,展望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个展“展望:境象”仍在进行中。

interview|专访 从洛迦诺到卡塞尔:不妥协的王兵让欧洲看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坚持

8月12日,中国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王兵凭借影片《方绣英》获得第70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金豹奖(Pardo d'oro),美国娱乐产业行业周刊《综艺》(Variety)评价此纪录片“反常地短,但一如既往带有王兵式的坚定、质疑和不妥协”。这是王兵拍摄纪录片十余年来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但却并不是他第一次获得国际范围内的关注。他长达9个多小时的纪录片《铁西区》被英国电影学会评为影史上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而他的《方绣英》与《15小时》今年参展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期间于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放映,放映结束后,这件长达900分钟的影像作品也随即被该馆永久收藏。此前,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放映计划“山间电影院”带来了王兵的四部影片,《艺术新闻》在此期间与王兵谈起了《方绣英》、《15小时》和《三姊妹》,以及他对纪录片的看法。

interview|专访 回答2017 | 申舶良V.S.娜布其:从《寒夜》进入,雕塑、空间与文学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9月15日申舶良策展、娜布其参展的《寒夜》展览将于 UCCA 开幕,今天发表出来的正是两人的谈话,他们就娜布其的近年创作谈论了感知与理解空间的不同方式以及雕塑空间与文学空间的关系这两个重要问题。

interview|专访 提问2017 | 王璜生:他曾在体制内尽力破冰,而今从美术馆馆长转身成为艺术家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王璜生。

interview|专访 回答2017 | 苗颖V.S.方可成:复杂而特殊的中国互联网能对海外说清楚吗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媒体人方可成与艺术家苗颖的谈话,他们谈论的是怎样才能把已经如此庞大、复杂而特殊的中国互联网说清楚?正在美国求学的方可成常常遇到对中国互联网极其简单化、脸谱化的叙述,应该如何向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西方人解释这样的复杂性?

interview|专访 提问2017 | 何浦林:这条路别人可能5年就走完了,我却花了20年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香格纳画廊创始人何浦林(Lorenz Helbling)。

interview|专访 回答 2017 | 向珂V.S.邱炯炯:带口音的“Orwellian”与“作者某”的不服从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出版人向珂与艺术家邱炯炯两位老朋友操着四川话谈论着奥威尔和川剧,“我不是先知,不是英雄,我不作恶可也不省油”,拍着没法公映的小电影的邱炯炯对致力于将海外汉学著作一部部引入中国的向珂说:“我不是知识分子,我是作者某,我在‘追问’——对历史、制度、事件、人物——的前提下,对自己——对作者某的自身——进行审视、指涉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