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广告业影响力式微,消费方式的演变,尤其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社交媒体的兴起,营销策略更新换代。近年来,文创产业和展览经济蓬勃发展,品牌以赞助人的身份参与到文化生产,甚至成为文化主体的现象日渐普遍。企业社会责任、慈善事业与营销之间的界限亦渐趋模糊。出生于X世代的艺术家,不再拒绝与品牌跨界合作,与大众文化接轨,希望以此提高传播的持续性,或试图以艺术实践介入资本的内部。
肯特里奇的工作有时会涉及到极大规模和极小规模的情境。不过,他几乎总是从画素描开始进行构思,有时候再将素描制成动画或者影像,最后通过工作坊与音乐家、舞者、歌手、设计师、作曲家合作,才成就了一些繁复而沉浸式的作品。
托马斯·哲斯特(Thomas Girst)自2003年以来担任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曾在德国汉堡和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艺术史、德国文学和美国研究,担任过德国《每日报》驻纽约记者,是一位学者和实践者兼容的企业文化管理者。
“摄影不存在一种‘本质’。它的定义总是随时代而变化,既取决于创作者和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也取决于艺术的展示和解读系统。
我和线条,或者我和整个作品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状态。有时候是线条随着我的思绪走,有时候是我随着线条的状态走,线条有时候就像是有生命的,有性格和意志的,我也要去聆听它。
“虽然张恩利和奥斯卡·穆里略来自完全不同的地域,但两人并没有受到这种身份的影响。策划这场展览的出发点是两位艺术家在创作概念上对空间都有很高的敏锐性”。
沃夫冈·贝特莱奇(Wolfgang Beltracchi)是近几十年来最为大胆的艺术造假者之一。2011年,德国法院作出判决,沃夫冈因将14幅自己创作的赝品以4500万美金的价格兜售而背上造假行骗的罪名。这场风波席卷了整个艺术界。在35年的时间里,贝特莱奇伪造了约300件作品,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马克思·佩希斯泰因(Max Pechstein)、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毕加索、高更、莫奈等艺术家。他的画廊主科蒂斯·布里格斯则将他形容为“艺术世界的罗宾汉”。贝特莱奇曾凭他的伪作使艺术市场陷入极度混乱,他们为失控的市场提供了一面镜子,购买艺术品就像投资股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正不断有人渴望获得贝特莱奇亲自署名的作品。在威尼斯,贝特莱奇接受了《艺术新闻/国际版》的专访,谈及伦理、艺术市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伪作制造者等争议话题。
“这些作品此前鲜为人知。展览中有20世纪50年代非常不起眼的早期雕塑作品、巨大的桶型雕塑、从未实现的美术馆项目、与作品《铁幕》(Iron Curtain)相关的记录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