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香港的刘家明(Alan Lau)在十多年前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为花旗银行的前投资银行分析师和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刘家明现在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工作。也许并不奇怪,他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与艺术家曹斐合作完成了《人民城寨(RMB City)》,并且与概念艺术有着强烈的共情。
“近年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光,对光的理解和描绘都有了新的变化。原本边缘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非常硬朗的图形,因为光的变化而更有光晕的感觉。”丁乙在关于近期创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
步入香港南丰纱厂的中庭,仿佛置身于机场大厅:观众需首先通过一道安检,才能进入设有行李传送带、手推车和登机口的区域,看到高空悬吊的数个彩色“行李箱”。
在对展览研究者比利安娜·思瑞克的采访中,她回顾了整理1979年-2006年上海展览史的经历及其对这座城市展览现状的观察,也在新出版的书籍中将视角投向了面貌复杂的东南亚地区
5月11日,法国启动逐步解封的措施。作为第一阶段措施的一部分,法国的小型博物馆和画廊在因疫情关闭近两个月后于5月11日起,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开放。
什么是“新”的艺术?鲁明军并没有给出答案,在他的视角内,“新”的艺术不是目前展览经济中流行的科技展和网红展,甚至也不是借用“别的领域”已有的议题。
在洛杉矶布罗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施林·奈沙个展“我将再次迎接太阳”(Shirin Neshat: I Will Greet the Sun Again,2019年10月19日-2020年2月16日)横跨艺术家30年的职业生涯,呈现了超过230件的摄影作品和8件影像装置,在西方和中东关系破裂的局势背景下,探索她在美国和伊朗作为艺术家的身份认同。
“文化机构何为?”普拉达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在一份文化宣言中提问。随着时尚与艺术的跨界合作日益常态化,时尚品牌成立艺术基金会、举办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家与品牌合作已成为近年趋势。
《名利场》杂志的特约编辑迈克尔·施纳耶森(Michael Shnayerson)的新书《大爆发:劣币,超级艺术经销商,与当代艺术的崛起》,今年5月一经问世便一度脱销。这本书讲述了从纽约成为当代艺术世界中心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关于当代艺术和金钱的惊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