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北京佩斯画廊开幕的影像展“这个夏天我们爱影像”让更多中国观众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日本团体实验室teamLab影像作品的魅力。teamLab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立在东京,其涉足领域横跨动画、设计、新媒体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势头强劲的超级技术团队。
4月25日,颜磊的“利悟利”展览在红砖美术馆开幕。颜磊继续着他不参与创作实践本身,甚至通过别人的决定来做艺术的决定。展览中的9件作品都并非他亲手制作,呈现方式也是在他人提议下完成。然而空旷的展览空间中却又显示出考究的秩序,策展人侯瀚如在TANC的采访中提到,颜磊还是“对视觉很敏感”的艺术家。
让人对特纳奖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每次入围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后随之而来的有关“艺术还是垃圾”的争议。30年来,在不遗余力推广英国当代艺术和发掘有潜质艺术家的同时,特纳奖也在不断地拓宽着受众对于艺术的理解范围。未来,迈入30周年大关的该奖,将会如何处理“争议”二字?
举世瞩目的卢浮宫易主,把新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推到了镁光灯前。未来数年里,卢浮宫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它将如何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艺术魅力,大概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馆长的明晰思路与执行力。
经过了依赖“自己对于世界最初的经验和表达方式”作为创作资源的最初阶段,艺术家如何进一步继续下去?捷克作家哈维尔将这个创作的新阶段称为“第二阵风”(Second Wind),而对于视觉艺术领域来说,艺术家找寻第二阵风甚至意味着一定的职业风险,改换了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让艺术家失去之前巩固的追随者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故宫里的高古书画、卢浮宫里的文艺复兴油画才会与修复扯上关系。但其实,现当代作品同样面临修复问题。只是因为这些作品距离我们现在的年代较近,相关从业人员和专业机构较少,容易被忽视。《艺术新闻》对话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创办人邰武旗,针对一些现当代油画作品的修复误区进行探讨。
7月18日,“瞬息·永恒——卡地亚时间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以制表工艺为主题,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吉冈德仁(Tokujin Yoshioka)担任策展人,通过跨越一个多世纪的180余件珍贵时计杰作,全方位呈现东西方文化艺术在时间领域对美的无尽追求。展览自7月19日起向公众开放,将展出至10月12日。
4月25日,在建城超过2500年的苏州,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内,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在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魏保信,与艺术家李华弌,北京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作家许知远以及新一代设计师Masha Ma之间,进行了一场对传统文脉的承传以及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开放性讨论。
其实单看周俊辉的艺术家履历已够亮丽——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2004年即在中环的商业画廊嘉图举行个展;2008年获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把胶椅张颂仁垂青转投汉雅轩;2009年获知名品牌上海滩特约创作,在HKArt Fair开幕以真人重组《草地上的午餐》出尽风头。同期更与同门兄弟林东鹏等在北京设立工作室,加上意大利画廊分区代理,中、港、欧半个地球两边走。艺术事业扶摇直之馀,眼看同行被迫迁加租,遂被工厦艺术家关注组同志游说他参与去年香港立法会选举,街头电视,宣扬民主,争取文化权利。虽然输了选票,却成功越过文艺版与新闻版的楚河汉界,让利字当头的主流香港社会,也见识到艺术家不是一定披头散发,议政论事,头头是道。
“吴门画派”四大家系列学术展览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地标中不可错过的目的地之一,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为苏博搭建了一个沟通过去与未来的空间。站在这一传统与现代的交点,馆长陈瑞近对于学术及博物馆使命有着自己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