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M Woods美术馆以“险怪”主题展跨入周年:创办人林瀚跨越东西的“无边界”收藏

Oct 30,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现场1

现场2

▲ “险怪:绘画的普世性”展览现场

北京。今年10月,M Woods木木美术馆成立一周年。10月29日,木木美术馆秋季大展“险怪:绘画的普世性”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题目中的“险怪”一词取自北宋画论名家郭若虚的一篇文章,他用这个词形容张璪的画作。郭若虚的用词十分引人注意,因为它几乎是用此类词表示赞赏而非谴责的最早记录。

这一展览由《艺术界》杂志主编岳鸿飞(Robin Peckham)及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办人之一雷宛萤(晚晚)策展,汇集了Austin Lee、杨伯都、David Ostrowski、黎清妍(Firenze Lai)、郝量、Jack McConville、Jake Longstreth、Jin Meyerson等20位来自10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据M Woods联合创办人黄勖夫表示,本次展览展出的艺术家几乎都是首次在内地展出,展览作品约有30件是木木美术馆的馆藏,其他的作品都是从各大机构借展的。

一年前林瀚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过,汉语“收藏”的字面意思是“收”和“藏”,而他更喜欢“展示和讲述”,所以他开设木木美术馆来展示其购买的艺术品。但是从木木美术馆开馆首展到其最新展览中都能看到,展示自己的藏品并不是他开设美术馆的唯一目的:策划举行国际化展览、为美术馆打造国际化团队、架构一个不分国界和时间性的美术馆收藏体系、积极与海外美术馆进行合作……而且这些事情,并非只是一个口头计划,都是木木美术馆正在进行的事情。务实与进取,或许是林瀚这个中国“千禧一代”藏家希望呈现给公众的面貌吧。

作者注:“千禧一代”这个由作家威廉·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尼尔·豪依(Neil Howe)共同创造出来的词,特指那批出生在1980年至2000年,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围绕之下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也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专访林瀚

林瀚02

林瀚

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办人、收藏家

Q:当时为什么会想做“险怪”这个以绘画为讨论主题的展览呢?

A:我与晚晚觉得,现在当代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媒介所吸引,绘画现在被放在当代艺术中讨论好像感觉有点过时。但对于我和她而言,绘画是最初启发我们对艺术产生好奇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当时我们就想,在这个大量媒介被吸入到当代艺术环境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更为淳朴的方式回到最初的当初,然后继续秉承我们这种中西交互,可以呈现一种景观或现象。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邀请的这些艺术家里面,既有像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这样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也有从马尼拉来的Maria Jeona Zoleta这样可能大家不知道,甚至没有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但他们都存在一种因素:他们都不是所谓被定论的,或者“这个艺术家就是这样”。可以说,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他们都在不断发展中。

M Woods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机构,我们抛弃了很多自己的喜恶,挑选这个时代从事绘画实验性非常强的佼佼者去呈现一种面貌;我们呈现的不是某种个人趣味,而是一种可以面向公众的全球化现象。

相对来讲,我觉得在过去中国做这样一个较为全面的全球性展览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希望通过M Woods的实践和努力在这个方面做个尝试。并且这个展览是可以构建在纽约或伦敦这种系统以外的地方进行讨论的。

从开馆之初、从我自己的收藏转向公共性的美术馆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因为中国的藏家或者整个艺术圈对于国际艺术界的讯息和展览了解的渠道还是相对比较窄的;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对于中国的艺术家与艺术生态的了解渠道更窄。因此我们希望木木美术馆能建立一个国际艺术界了解的渠道。

微暗的火1

▲ 木木美术馆第一个展览,“微暗的火:打开收藏的国界”的展览现场

这个思路从我们第一个展览就开始了,“微暗的火:打开收藏的国界”除了展出我们自己的收藏外,还邀请了龙美术馆、乔志斌、周大伟等藏家参与,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是在收藏全球的艺术,而不仅仅是用地域的方式去区分;我们后面做的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个展,当时只展出了他的一件作品,所以我们不会拘泥于展示的形式和数量,艺术家的背景、身份的种种不同,都不能作为展览或者艺术收藏对于我们的界限,这种界限是不存在的。这次展览也是想延续我们之前的想法。(有关木木美术馆的圭多·范·德·卫夫个展,请点击M WOODS美术馆留驻荷兰艺术家Guido van der Werve的诗意之“归”

Q:你运营这个美术馆一年了,在展览上也越来越偏向公共性,木木美术馆的收藏与你个人收藏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方向?经营美术馆会不会对你个人收藏的路线也会有不同的调整?

A:我个人的收藏与木木美术馆的收藏之间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界限,美术馆的收藏只是扩大了一部分我收藏的界限。美术馆在不同的媒介上有很多收藏,比如方案式的作品,绘画、影像、甚至声音艺术。

而这些藏品也会在每年的春秋展之外的木木馆藏展览中看到。我们上一个馆藏展览在两个月期间有超过一万人的浏览量,我觉得这说明除了展览,很多人对木木美术馆的收藏也是很感兴趣的。

Q: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巴西艺术家的卢卡斯·阿鲁达(Lucas Arruda)和来自英国爱丁堡的杰克·麦康维尔(Jack McConville)的作品,据了解这些都是你的藏品,你为什么会对他们有兴趣?

A:可以说无论是卢卡斯·阿鲁达还是杰克·麦康维尔,我们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收藏他们作品的美术馆,对杰克·麦康维尔的作品来说也是其全球最大的藏家:我们收藏他的作品数量马上就要达到了双位数。

Jack-McConville(Eros-433)-120x100cm-2014

▲ 杰克·麦康维尔的作品《Eros-433》在木木美术馆的“险怪:绘画的普世性”中展出

卢卡斯·阿鲁达是晚晚在五年前就关注的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展出那件他的投影装置,据我所知除了巴西的美术馆有,另外一套就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强调我们买了多少,而是说我们收藏它的时候是有信心的,我们也不会关注别人是否收藏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从来都是在建立自己的方式。

我的第一张杰克·麦康维尔的作品是从一个很小的博览会买的。我刚听到的最新消息是杰克·麦康维尔要和伦敦最大的画廊机构合作了,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卢卡斯·阿鲁达更不用说,我觉得是年轻巴西当代艺术家里最炙手可热的一位。但这两个人我们都是从他们还不广为人知的阶段就开始收藏的,而且对于艺术家的推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看到卢卡斯·阿鲁达和杰克·麦康维尔现在中国也分别有其他收藏的群体出现,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Q:除了对新近冒起的艺术家你有所涉及,在此前举行的木木收藏展上,我们也能看到像林寿宇这样被重新发现的艺术家作品。

A:我觉得我从事收藏艺术的时间可能比较短,但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阅读学习以及和晚晚讨论。我们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时间在这上面,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不希望像林寿宇这样优秀的艺术家被埋没。

林寿宇1
▲ 木木美术馆收藏的林寿宇作品《Untitle》

我都忘了我是怎么了解到林寿宇了。坦白说,我们收藏林寿宇的时候,他并不是像现在这么贵,或者被讨论得这么多。但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从纸上作品(包括素描、宣纸、油画),到如今正在看他的装置艺术,算是非常系统地去收藏林寿宇的作品。我觉得这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是想要做好收藏的话,还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研究。

Q:经营M Woods一年里,跟你做美术馆之前的心态有什么改变吗?

A:我觉得自己是个比较粗线条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想得比较简单;但是美术馆实际上是很系统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金钱、精力、经验去完成的事情。现在比我预期发展得要好,我们今年刚刚取得了牌照,这是北京市11年来第一个颁发的民营的非盈利美术馆牌照。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可能实验性很强,但是现在整个环境趋于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状态,我们可能搭上了开往春天的班车,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希望在这方面出现问题。

说到团队,我们的团队目前有20多人,汇集从德国,法国、英国工作回来的人才:我们从伦敦的Camden Art Center请来了他们communication的主管;从David Zwirner画廊请来的他们重要的一员Presca负责我们展览的运营;晚晚本身也算是专业出身。此外我把自己之前公司行政部门的人单独调过来做行政工作。而且我们的梯队形式也非常好,从志愿者到实习生再晋升到普通员工,完全是一个企业化的模式去套在美术馆的管理上,制度走在人前面。所以我对美术馆目前的工作状态也是很满意的。

Q:我们知道你在今年成为了纽约Dia Art Foudation的华人理事,木木美术馆的另一位联合创办人黄勖夫也刚刚成为纽约New Museum国际理事会的一员,未来你们会与这些机构合作吗?

A:Dia Beacon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地方,它像是远方的寺院一样一直吸引着我。每次去纽约,无论多忙我都愿意花一些时间沉浸其中。我很荣幸Dia Art Foundation邀请我去加入他们的理事会,成为首个参与其中的中国人。我相信未来任何的合作可能性始终是开放的,只要能把M Woods建设好,我会启用所有能对其有意义的方法,不限定于跟任何人或任何媒介合作。

Q:你最近的关注点落在哪些方面?

A:我们最近把很多焦点放在了16到18世纪艺术和现代艺术(modern art)的领域,明年我们会有一个没有时间跨度的展览,把我们收藏的现当代艺术和西方经典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过去我们没有提及,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收藏是有一定水准的。

Q:西方经典大师的藏家目前在中国还是比较少数,你的收藏跨度还是比较大的。

A:我们一开始提倡的是艺术是timeless的事情,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不分时间的,不分性别的,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圈住艺术的界限,这是我一再强调的。收藏就是条直线,向左看向右看,左边是过去,右边是未来。所有收藏的东西都会变成过去。你今天买了,明天就是过去的了,只是时间长和短的问题而已。没有什么跨度,我们只是这些作品的保管者。让市场去衡量艺术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方法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艺术更像是信仰。我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能启发到更多的人去考虑这些事情。

Q:你目前有总结出来你有什么收藏线索吗?

A:我觉得收藏线索是非常抽象和概括的事情,美术馆我不好说,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收藏一个作品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启发我,二是必须要非常真诚。我忘了是听谁说过,他把艺术分为“fake and bad”(假的和坏的)、“fake and good”(假的和好的)、“真的但是坏的”以及“真的和好的”,我觉得我之前收藏的圭多·范·德·卫夫的作品(我们也算是世界上收藏他作品最多的藏家)是对的,也是好的。这是我最正面的理解。

 

撰文、采访 | Phenix luk、梁婴行

本文图片由M Woods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专访2015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获奖者菲律宾艺术家谷口玛利亚

11月26日,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HUGO BOSS联合举办的2015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HBAA)宣布该奖项最终获奖者是来自菲律宾的青年艺术家谷口玛利亚。“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宣读了谷口玛利亚的获奖理由:“她非凡、谦逊的艺术实践及她对绘画与影像的极度关注不仅突破了这些媒介的传统极限,更敏锐地呈现了画面的无限可能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