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喻红:在双重现实与自我凝视中,绘制“时间的方向”

Jun 24, 2022   TANC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喻红以描绘大型当代具象绘画闻名,在独特的女性视角下,通过细腻地刻画其个人经历,折射同辈人的生活及见证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近些年,喻红的创作在规模上走向恢弘,覆盖的人群日益多元广阔,在宏观和微观的感性视角下,她呈现了一个“换角度去看就很陌生的世界。”
“最基本的核心创作还是人,只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表达。”人始终是喻红创作绕不开的存在主体。本月初,里森画廊宣布代理喻红。《艺术新闻》借此契机,与难得从繁重工作中抽离的喻红,进行了交流,以其自身的创作历程为脉络,就其不同阶段的转变、女性身份的影响、新的实践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1艺术家喻红 摄影:向京

自我凝视触碰生命与时间

回溯多年来的创作生涯,无论是评论家还是艺术家本人,都将目击成长视为一个重要的新起点,而这一起点则源于人生的具体变化。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和时间的相互掣肘中,经过一段时日,又以另一番面目留住了光阴。

1994年,喻红生下女儿刘娃,此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家庭事务中。她不止一次提到孩子的出生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番影响既有生活重心的转移,也指与新生命紧密相伴所萌生的独特感悟。在女儿出生后的第五年,喻红拿起搁置许久的画笔,开始了《目击成长》系列的创作。流失的日子从凝然的双眼前再现,第一幅画描绘的是1966年初临人间的自己。

2喻红,《66年西安》(局部),1999年

困惑和忧虑渐渐消融在绘画作为劳动的过程里,她也借此维护着内心秩序的稳定:“从构思到完成,一幅画的准备工作是耗时的。慢慢的,那些与自我共存的情绪和浮于表面的东西就过滤掉了,更有价值的事物显现出来。”

在阐述成长经验的同时,喻红用细微的切身体验定格私人时光,见证和记录时代的流变。在展示上,《目击成长》将新闻图片与绘画并置,个体的生活印迹与同时期涌现的公共事件相映照,体现出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也唤醒了身处其中的每一代人的私人与集体记忆。
3“红豆生南国”展览现场,林冠艺术基金会,纽约,2019年,《〈人民画报〉1972年第4期增刊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喻红6岁在北京航空学院家中》,喻红,2000年,布面丙烯 摄影:埃徳·居米希昂 © 林冠艺术基金会

鲜明的风格在个人史和社会史的交叠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与新的创作阶段并行的一条长线。《目击成长》系列自九十年代末启动后,渐渐衍化为类似情感依托的长期行为。她希望有生之年能够通过不间断的扩充,让这一触碰时间和生命的视觉日记“成为长诗一样的作品。”

双重现实 对他者的观照

早年间的艺术游历和由此形成的知识储备促成了《金色》系列的开始。从东方佛窟壁画到欧洲中世纪的木板画,她明确表达了对宗教绘画的崇敬:“二十多岁直面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时,叹为观止。这些文明的结晶历经多少年的锤炼和多少代的传承。那时,心中就埋下一颗种子,思考如何才能接近这种了不起的状态,但阅历有限,难以把握。经过慢慢的积累和学习后,才找到合适的途径,与崇高的艺术境界对话。”

这场跨时空的对话在对历史的参照中注入了个人对当下的理解。2010年,四件以“天”为开头命名的作品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天顶画的呈现方式形成「金色天景」。画中的男女老少,无论是栖于歪斜的树还是倚靠高度未知的围栏,都处于岌岌可危之境,似乎下一秒就会坠落,或踩空或被挤掉,虚拟的金色世界照向了现实。

4“喻红:金色天景”展览现场,UCCA北京,2010年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宗教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为什么活着,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金色》系列中,色彩的光辉和打破常规的展示赋予了每位被描绘者以尊严。苍穹之上的他们如此平凡,但在归于尘土前,刹那的存在却无法被忽视。
2013年前后,她走近饱受忧郁情绪困扰的群体,在他者密集的絮语中去勾勒不同的心理图景。前期采访累积的情绪历经数日方才消散,最终以梦境与现实交叠的样貌渗透在画布的缝隙中。评论家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Heinz-Norbert Jocks)这样揭示了《忧云》背后的动因:“不是泛泛地描述或隐喻一种现象。她希望的,是尽可能切肤地去讲述一个忧郁者的特殊故事。”这一系列进行之时,忧郁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症候正在都市中蔓延开来。因此,这些展示生之困境的作品不仅“呈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也一如既往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5“喻红:忧云”展览现场,长征空间,北京,2013年 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6喻红,《蚊帐》,2013年 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近十年来,她保持着恒定的状态,不断拓宽着对人和世界的认知。在需要忍耐的世界「娑婆之境」(龙美术馆,2019)里,《愚公还在移山》(2017)以传统寓言故事引发对当下的思考,荒谬的景象掩盖着本质的矛盾: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坚信人定胜天;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喻红,《愚公还在移山》,2017年

身为女性 于无声处

研究女性美术的评论家陶咏白认为,自90之后的新时期起,“女性意识回归了,她们走向性别的自觉,积极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开始了一番有性别特色的艺术天地。”早在八十年代末,喻红就为身边的女性朋友画下了以色彩为题的肖像,其中也包括自己。在自画像《怀旧的肖像》(1989)里,留着新潮短发身着黑色外衣的喻红双手插兜,表情如姿态一样桀骜不驯。

七年后,出现在画中的喻红靠在沙发床上陪伴熟睡的女儿(《目击成长》系列之《1996 年30 岁》),眼神有些黯然,画面色调柔和;又一个七年过后,她推着蔬菜推车,伫立在肉摊前,拎塑料袋的手里捏着一沓零钱,眼神带着一丝疑问,身旁遮阳伞与生肉的红色刺目惊心(《此时此刻》,2003)。如此平淡的两幕场景,却恰如其分表现了女性承担的家庭职责以及对此习以为常的一种疲态。当中国女作家在同时期将关于性别的困惑与挣扎付诸于文字时,她用画笔将《说吧,房间》(林白)和《挎空篮子的主妇》(骆晓戈)如实画出来,在遮蔽性别的大伞下,迈出了向前的一步。
8喻红,《1996 年30 岁》局部,2002年

千禧年初,喻红参加了在大连大学举行的“女性与文学艺术”,就性别议题与一些学者、作家进行了交流,她的感触更多来自具体的生活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由于青少年时期接受的基本是无性教育,以致于对女性身份很模糊,直到“工作了以后,特别是生了孩子以后,开始反省这种因素,才意识到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的社会。”(发言收录于《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

随着近些年舆论热点的变化,她很高兴从年轻一代的女学生身上看到可喜进步。“比起年轻时的我,她们的性别意识更强,会主动从不同渠道了解相关的资料,更清楚女性的处境,懂得如何去选择生活。” 
9喻红,《呐喊》,2020年
从《烈日当空》(1991)的明朗轻快,至《呐喊》(2020)中的压抑恐惧,这中间隔了三十年的时间。出现在「平行世界」(苏州博物馆,2015)里抱头相依的女子(《共渡》,2014),或合力穿越惊涛骇浪或被卷走,在未知结局来临前,船上的女性将被拯救还是只能靠自救?这份设身处地的悲悯在《她曾经来过》(2017)里达到了极致。在VR技术营造的从今溯古的封闭空间里,女人从降生到年华老去,过完了走不出房间的一生。作品在增强观众视觉力的同时,更生动地呈现了创作者对东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境遇的深切同情。

国际视野下的对话与愿景

这次与里森画廊合作,源于三年前的一个展览。2019年7月,里森画廊伦敦空间举行了「余像:当代艺术」群展。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喻红和工作团队有了直接的接触,为今日的正式合作写下序曲。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将更多的目光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女性艺术家,以挖掘其创作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及伴随其中的市场价值,里森画廊中国总监董道兹(David Tung)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毫无疑问,目前女性艺术家的市场特别活跃,价格屡创新高,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是早该如此,也是实至名归。然而最重要的是回到艺术史的角度,还原这些艺术家对她们各自所处的艺术生态的贡献,以及对当代艺术整体对话的贡献。喻红是她同时代中国艺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引入中国,以其日常生活中的时刻与人物作为主题,并以发展的实践,在当代社会快速变化的步伐中捕获人们的心理状态。”
面向海外市场,与不同文化背景观众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喻红对于个人生涯的新篇章也表示了积极的期待。在今年6月16日至19日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上,喻红的布面丙烯绘画《方向》(2020)首次在里森画廊展位亮相。作品受2020年纽约爆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的触动,回京后完成。画面上,一个被铁钩吊起的人向斜前方伸臂,向后伸直的双腿夹住了一个上身赤裸的男子的脖颈。这两个身份不明受不同外力桎梏的生命,很难说谁更自由一点。当人们视为正常的一切被摧毁后,找到未来的方向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10喻红,《方向》,2020年

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体到集体,在不断突破小我的实践中,喻红笔下所及已超越了画布表面,揭开了一个层次更复杂更难以确定的世界。她抱持着六零后这代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以绘画作为介入社会的主要实践手段和思考途径,尽管这番精神意识时常会受到外界的挑战甚至撼动,但她对社会变迁、人类命运和文明走向等宏观问题的忧思从未停止。

11喻红,《穿洞云》,2017年

喻红最近一次以画中人亮相是在丈夫刘小东个展上。同名肖像画《喻红》(2021)在「刘小东:你的朋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2)中展出。画中的她站在小院的玉兰树下,手握一把修剪枝叶的红铁钳,若有所思。

据董道兹透露,喻红刚刚完成大型的新作,接下来三年,双方将进一步加深合作。“她最具野心的作品,尚未到来。” 

撰文/王丹华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里森画廊与艺术家提供

专访皮力:社交媒体时代艺术评论的衰落与新一代的身份觉醒正同时到来

在微信中流传的《没有艺术批评,只有艺术软文》一文,再次让对“艺术批评的批评”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焦点话题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