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维伍德:一代品味缔造者

Oct 09, 2021   艺术新闻

在香港南港岛艺术区一个两层楼高的静谧空间内,维伍德画廊香港空间作为其首个海外分部步入了进军亚洲后的第七年。

1970年代,收藏家、古董商及室内设计师阿塞尔·维伍德(Axel Vervoordt)在安特卫普与妻子梅·维伍德(May Vervoordt)一同创立了阿塞尔·维伍德公司,以艺术和古董、家居收藏及室内设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后在2008年创立了阿塞尔与梅·维伍德基金会(Axel & May Vervoordt Foundation),几十年来因其融贯中西的独特审美与先进而又古朴的生活哲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IMG_1652阿塞尔·维伍德与妻子梅·维伍德,图片来源:Openhouse Magazine

从古巷弄开始

维伍德画廊于2011年在安特卫普市中心的老城区创立。然而在这看似年轻的画廊背后,却蕴含着四十余年的历史耕耘。

1969年的春天,阿塞尔在安特卫普市中心发现了一条伫立着15至16世纪建筑的小巷子——古巷弄(Vlaeykensgang)。这里的屋舍虽然沧桑而破败,但年仅21岁的阿塞尔却不假思索地买下了前十一栋房屋并展开了历时多年的翻修工程,之后更是与妻子梅一同在这里将家居空间与艺术、古董事业相结合,由此形成了如今阿塞尔·维伍德公司的雏形,在全球同时进行着约40个项目。

阿塞尔一直以来与当代艺术家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将自己的作品融入到他们的室内家居中(以及他们客户的家中)。当代艺术家如杰夫·佛海恩(Jef Verheyen)一直以来便是维伍德家族的好友,1973年,维伍德家族在古弄巷为他举办了首次个展;而早在1969年,阿塞尔便购买了其收藏生涯中的第一件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作品。他并不是一名传统古董商,仅仅对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一种古董类型感兴趣,而是对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都秉持着开放的态度。

画廊创立后,阿塞尔将总体运营交由自己的儿子鲍尔斯负责,包括组织展览等实际工作。父子俩总是一起去开幕,一同挖掘有潜力的艺术家。此后的诸多展览都与维伍德公司的历史遥相呼应。首展呈献的艺术家是刚瑟·尤(Günther Uecker)——早在70年代,阿塞尔也曾为尤克和佛海恩举办展览,为了致敬这一历史,画廊特意选择了与那次展览同样的地址。维伍德画廊早期一度设有专门的战后及当代艺术部门,主推欧洲与日韩的艺术家,尤其是零派和具体派运动的作品,随后又呈现了单色画专题。鲍尔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建筑性”、“冥想性”与“正能量”是其在艺术作品中最为重视的元素,然而不难从中看出,这亦与深谙东方美学的阿塞尔的设计及审美理念相契合。

当西方思维遇见东方侘寂之美

“这是我在地球上最喜欢的地方。”阿塞尔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坦言,职业生涯中最令他难忘的项目终究是自己的家——那座起源追溯到12世纪早期的格拉芬威索城堡(Castle of ‘s-Gravenwezel)。1984年,他与妻子从一个贵族家庭手中买下了这座城堡,在经过两年的集中翻修后,他们带着两个孩子搬进了那里。和阿塞尔喜欢在旧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家具的设计理念一样,这个过程仿佛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裸露的房梁,原始而粗糙的墙壁,在未经打磨的木质地板或是水泥地上,时间与光线交错留下了斑驳的印迹……提起阿塞尔的室内设计与装潢风格,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华贵的巴洛克角柜与皇室银器,还是古朴的东方佛造像与陶罐中的残枝败叶,甚至是前卫而深涩的当代艺术作品,它们与这简朴乃至黯淡而残缺的空间,在和谐与冲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

12.Kanaal-Foundation_-Shiraga-©-Laziz-Hamani阿塞尔·维伍德购买Kanaal的建筑,建筑空间内部,图片由Laziz-Hamani拍摄

在泰国与日本的游历令阿塞尔与“侘寂”(Wabi-sabi)结缘。身为古董商人的他与友人结伴前往日本,在日本的古建筑——尤其是寺庙中,感受到了一种沉静隐秘以及阴翳的美感,同时也发现自己对“侘”有着强烈的亲近感。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指代朴素又安静的事物。19世纪的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在著作《茶之本》中将“侘”译为“不完美”,即侘美学中“外表的残缺”;而“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意为“旧化”、“生锈”——字的原义来自于中文,在俳句中的“寂”则尤指旧物。

在1982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中,首次参展的维伍德展示了自身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审美态度,极大冲击了许多观者对于室内风格的认知。被侘寂风格强烈影响的阿塞尔,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董与艺术品陈列在自然而朴素乃至是简陋的室内环境中。在自述中,阿塞尔曾这样描述当时展厅的陈设:“我决定回归最本真的东西——移除地毯,露出水泥地板;拆除吊顶,露出大皇宫上方的横梁。我当时还不知道‘loft’这个概念,但我在巴黎的首次展览就是这样一种粗粝、工业化的空间,层高很高,地板裸露,里面放着精彩的家具和艺术作品……一切都以折衷主义、率性的方式呈现。那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11.-Anish-Kapoor_At-the-Edge-of-teh-World-1998安尼施·卡普尔,《在世界的边缘》装置,1998,图片来源:Axel Vervoordt公司提供

有悖于当时所盛行的奢华风格,阿塞尔简朴而坦荡的美学理念与打造出的“冥想室”一般的空间吸引了约来越多的重要客户,这其中包括瓦伦蒂诺(Valentino)、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和卡戴珊等时尚潮流界名人,以及欧洲显赫收藏家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我喜欢’侘寂’的谦逊和纯净,所以想把它翻译成更西方的观点。“看到人们很快地接受了这种来自起源于另一种文化的独特美学,阿塞尔的欣喜溢于言表。而这其中所蕴涵的道家与禅宗观念以及重视自然、追求真实的生活美学同样也体现在了维伍德公司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与之后数十年间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之中。

福图尼宫的十年

“他一直以来都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呈现一个展览,将艺术和时间的永恒在一件巨型雕塑作品中体现。”谈及父亲昔日的愿景,维伍德画廊的第二代掌门人鲍尔斯说道。于是,维伍德公司在威尼斯福图尼宫(Palazzo Fortuny)举办的首次展览“艺术节拍:当时间变成艺术”(Artempo: Where Time Becomes Art)在2007年应运而生——而就在这一年,阿塞尔也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岁生日,鲍尔斯将此次展览比作“父亲六十岁的生日礼物”。

“艺术节拍”为阿塞尔与时任杜塞尔多夫艺术皇宫美术馆(Museum Kunstpalast Dusseldorf)展览主管的马提斯·菲瑟(Mattijs Visser)所进行的第一次合作,正值2007年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阿塞尔委托双年展中来自迦纳的参展艺术家艾尔·安纳祖(El Anatsui)创作了《鲜活的与褪去的记忆》(Fresh and Fading Memories,2007年),一张华美的金色锡毯覆盖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令人联想起福图尼布艺。建筑内部则陈列着300件艺术作品——包括古董文物,以及委任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米雷尔·卡佩尔(Mireille Capelle)为此专门创作了声音空间。展览表达了对于自然材料之精神与能量的笃信,观者穿梭于来自各个时代的作品之中,与当下及过去的时光不断发生着连结。这次展览的成功亦催生了之后在福图尼宫的多场系列展览,十年就此一晃而过。

IMG_1653艾尔·安纳祖, 《鲜活的与褪去的记忆》(Fresh and Fading Memories,  2007,  图片来源:Jean-Pierre Gabriel拍摄

福图尼宫的每一场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来自成立于2008年的阿塞尔与梅·维伍德基金会(Axel & May Vervoordt Foundation)收藏,部分则是特地委任艺术家创作,还有一些来自于各大美术馆或是私人收藏。基金会的成立令担任策展人及主席的阿塞尔正式开始了其机构策展生涯。阿塞尔在《艺术新闻》的专访中透露,基金会是为了保护40年来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和生活遗产而成立的。基金会包括古董、古典大师作品及当代艺术在内的700余件藏品亦可被概括为六个主题,即“时间的艺术”、“知识的传承”、“事物之间的张力”、“比例与直觉”以及“未完成作品中对于无限永恒的呈现”——这些主题不仅与福图尼宫时代的展览主题内容相契合,同时也是彼时维伍德公司核心艺术观的体现,极大地影响了日后画廊的学术方向与策展理念。

“我们在威尼斯福图尼宫的展览从2007年的‘艺术节拍开始,自此以来我们一直与当代艺术家们建立着越来越多的联系。”谈及十年中在福图尼宫举办的展览,鲍尔斯认为它们对于画廊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觉得,我们需要更多地运用这些联系——通过在更为广泛的语境中展示他们的作品,通过为他们举办个展、编写出版物。这令我们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博物馆和机构的关系,并增加我们在世界各地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参与度。”

今年盛夏所举行的展览“余炙”正是维伍德画廊在空间中全新尝试。展览分为三个章节及空间,细述了一段关于香港的故事,希望借此开启与香港本地艺术社群更深度的连结。策展人万丰在每一章节均邀请了诗人廖伟棠为章节挑选了三首诗歌作品作对读,以文学响应展场内的视觉呈现。米纸、玻璃、回收木块……艺术家们通过各式跨媒材作品,以沉思,以凝视,展现本土当代艺术实践中可回溯的审美传统与发展交融。这个位于香港黄竹坑的宽敞空间似乎同样也延续了维伍德家族对于原始性的执着。选址于此,是因为被这里的“真实”所吸引——充足的空间与光线,为画廊的策展以及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Writing_Beyond-21Raimund Girke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xel Vervoordt画廊

立足香港,回望过往整整五十年的发展轨迹,从维伍德公司创立伊始的古巷弄时期到之后的二度迁址,从巴黎古董双年展上的一鸣惊人到福图尼宫的十年,从基金会成立到画廊业务的拓展,维伍德的美学理念以及对时空、虚无之永恒议题的探讨始终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当下与未来。(采访、撰文/夏寒、邵子琦)

艺术学习的无限可能:海外艺术院校毕业生谈他们的创作与世界的关联

疫情之下,毕业生们的创作与特殊的社会背景有无关联?留学海外的艺术毕业生会选择怎样的就业或升学道路?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受到的艺术教育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意义?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