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Alan Lau)肖像,图片来源于收藏家本人
出生于香港的刘家明(Alan Lau)在十多年前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为花旗银行的前投资银行分析师和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刘家明现在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工作。也许并不奇怪,他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与艺术家曹斐合作完成了《人民城寨(RMB City)》,并且与概念艺术有着强烈的共情。他收藏的代表作品包括黄慧妍(Wong Wai Yin)和关尚智(Kwan Sheung Chi)的互动表演作品《捍卫核心价值是最核心的核心价值(To defend the core values is the core of the core values)》(2012年)中的一枚金币;白双全(Tozer Pak)的概念性诗歌作品《情书(Love Letter)》(2011年);以及黎清妍(Firenze Lai)的绘画《这不是你的(This is Not Yours)》(2015年)。
刘家明是首批向M+博物馆捐赠作品的收藏家之一,该博物馆将于2021年底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向公众开放。2013年,他将蒂诺·塞加尔(Tino Sehgal)的作品《守卫接吻(Guards Kissing)》捐赠给M+,这件作品创造了一个 “构建的情境”,当参观者进入展览空间时,两名博物馆守卫互相亲吻。
身兼数职的刘家明是M+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是香港独立艺术空间Para Site的主席,也是英国泰特和美国古根汉亚洲收藏委员会主席。
在2021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开幕之际,《艺术新闻》与这位金融家和艺术收藏家进行了专访,刘家明向我们分享了他所喜爱的艺术家以及近期参与NFTs艺术品收藏的经历和对亚洲艺术市场未来布局的独到观点。
Q:《艺术新闻》
A:刘家明 Alan Lau
Q: 您在疫情的这段时间,在香港没有艺博会的这段时间,您都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作品购藏?是否有采用一些新方式?您认为这些新方式的使用体验如何?与实体艺博会相比,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A:基本上去年都是在网上看展,发掘新艺术家。好处就是这样反而不受地域限制,什么国家美术馆展览都会多去了解。当然Instagram也是重要的渠道,也看到很多画廊加大投入,例如香港的刺点画廊(Blindspot Gallery),英国单元伦敦画廊(Unit London Gallery)这些引领流行风潮画廊的Instagram都做得好。当然现在网上渠道并不虚拟,一般只是初步连接,最后还是会跟画廊联系,或者跟艺术家直接对话。虽然这样跟艺博会不一样,看不到实物,但也挺有效率,去年可能我90%收藏都是这样完成的。
Blindspot Gallery,香港,Art|Basel Hong Kong 2021展场图
英国单元伦敦画廊(Unit London)的Instagram账号
Q: 此次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回归,您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参与?目前是否有哪些画廊或艺术家作品对您而言比较吸引?
A:终于有实体的艺博会当然要现场参与!香港本地画廊及机构例如大馆、ParaSite等也利用这个机会开新展,挺热闹,有疫情前的气氛。这次来巴塞尔的画廊虽然比去年少,但质量看来也不错。很期待看到Peres Projects的曼努埃尔·索拉诺(Manuel Solano),MDC画廊(Massimo De Carlo)的赵赵,佩斯画廊的宋冬,天线空间的王韬程,Take Ninagawa画廊的傅丹(Danh Võ),维伍德画廊的金守子(Kimsooja),和豪瑟沃斯画廊的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等作品。
曼努埃尔·索拉诺
《梅格·瑞恩》Meg Ryan,2020
布面丙烯
215 x 160 cm
赵赵,《神像》, 2021, 混合媒介、帆布, 174.5 x124.5 x 9.7 cm. 作品来源:MDC画廊。
Q: 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之间,亚洲地区可能是上海在艺博会上较为活跃,加上近期日本政府也宣布修改税制激励当地的艺术市场,您认为这些正在崛起的城市会不会威胁香港的亚洲艺术市场交易中心地位?您对未来亚洲艺术市场的布局怎么看?
A:亚洲藏家的购买实力日渐提升,相信亚洲将来不会只有一个艺术中心。香港的已有优势应该能延续,再加上M+(西九龙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这样的世界级机构开幕,和拍卖行、巴塞尔艺术展的持续投入,相信香港仍然会是亚洲的艺术交易中心。
M+博物馆大楼已于2020年竣工,
预计将在2021年底向公众开放,
来源:M+视觉文化博物馆
Q: 您觉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条件或因素会吸引您去到一座城市购买作品?
A:一个地方需要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低税率、基础建设、及艺博会、画廊、拍卖行、机构的共振;缺一不可。但我觉得收藏已经变得没有地域限制了,艺术家从哪里来的界定也变得模糊。例如韩国艺术家梁慧圭(Haegue Yang)她长驻柏林,生于越南的傅丹(Danh Võ)他旅居墨西哥。他们的展览及画廊都遍布世界各地。这个也跟之前提到的艺术生态的虚拟延伸一致,我们的世界都变扁平了。
梁慧圭在南伦敦画廊的《追踪运动》装置展
傅丹, 展览现场图,2014年Nottingham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by Andy Keate.
Q: 对于在近期热潮大涨的NFTs艺术市场,您是怎么看的?收藏一个全新品类的艺术品,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特征及价值?
A:NFT的确很火,我最近在苏富比也收藏了Pak的NFT作品。其实对于区块链已经研究了好几年,认为之前一直没有特别好的应用。但是最近商业方面DeFi(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艺术的NFT,都令我对区块链重拾信心,觉得是真正变革要来临了。当然现在很多NFT作品没有足够内涵,只是用了NFT包装来营销。估计这个虚火不太能持续。大家也特别紧张讨论NFT是否属于艺术,也希望NFT马上收归当代艺术框架里。但如果看收藏界历史,会有人喜欢古董,有人收棒球卡,有人爱油画,这些都可以有收藏价值,但是他们又明显是属于不同领域。这一刻硬要把NFT界定为当代艺术的一员,可能有点牵强。虽然现在有很多不错的探索,但我还没有看到艺术家真正使用区块链的能力,做一件真正的只能在区块链上实现的项目。我觉得NFT在视觉艺术的应用,倒不如在音乐、其他表演艺术上的可能性。相信不同的机构都在探索,所以很期待新一波的创新。(采访、编辑/林佳珣;翻译/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