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尹秀珍的特殊一年:在破碎的世界“拼一片天空”

Jan 28,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0 (3)
“尹秀珍︰补天”展览现场

步入香港南丰纱厂的中庭,仿佛置身于机场大厅:观众需首先通过一道安检,才能进入设有行李传送带、手推车和登机口的区域,看到高空悬吊的数个彩色“行李箱”。不同的是,安检员惯常手持的金属检测器在这里变成了衣物粘毛器,而每一片撕下的贴纸都被保存在旁边的透明文件夹中,“像是为每位观众留下了一份档案”,尹秀珍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她在六厂纺织艺术文化馆(CHAT)的装置项目《补天·中转站》,也是艺术家在香港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尹秀珍:补天”的一部分。

640 (1)
艺术家尹秀珍

“我觉得2020年给人类上了特别好的一课”,尹秀珍在谈到自己对过去一年的认识时表示,“如果说有什么想法上的转变,我想还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人不是中心,也无法主宰一切。我们如此渺小,甚至从宇宙的层面来看,地球都是极其渺小的。”

在艺术家宋冬眼中,作为妻子和艺术家的尹秀珍,“看上去非常瘦小,但她的性格中有非常锋利的东西,她特别敏锐,……她持续保持着敏感,这也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而她的作品却体量巨大,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木马》是尹秀珍以女儿为模特创作的巨型装置,女儿模仿坐在飞机座位上的小孩,面对危险情况时俯下身子抱住自己的动作,这种紧张感被尹秀珍用一种凝固的形式呈现出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和对她未来的忧虑。虽然尹秀珍已蜚声国际,但她却分外低调,甚至周围的邻居都不知道那个院子里,竟然还住着艺术家。

640 (2)
尹秀珍的“木马”(右)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上
640 (3)

640 (4)640 (5)
“尹秀珍︰补天”展览现场

尽管2020年的诸多艺术活动因疫情而受阻或延期,尹秀珍依然完成了两次重要个展和一些新作,它们呼应并串连起她在过去一年的创作和生活。在南丰纱厂中庭顶端悬挂着的行李箱软雕塑,其中有部分来自于艺术家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创作的作品《拼一片天空》。“当时主办方邀请我参与一个环保主题的艺术项目,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就请各国驻巴黎大使馆协助收集了各国人们穿过的各种各样蓝色的衣服,然后再以各国权力机构的建筑形式为基础,把这些衣物缝制到行李箱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展示,我总想找机会再做一回,这次的时机刚好。”尹秀珍说道。

的确,回想2020年全球遭遇的共同境况,或许没有什么比“拼一片天空”更加意味深长了。事实上,在此次展览于2020年10月开幕之前,尹秀珍为中庭展厅修改了数次方案。“一直在不断调整”,她表示,“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疫情,后来展览受疫情影响而延期,我觉得必须做一个能够和当下产生关联的作品,于是有了‘补天’。”

640 (6)
尹秀珍,《补天·中转站》,六厂纺织艺术文化馆(CHAT)装置,2020

除了艺术家此前完成的部分,其余的行李箱软雕塑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当地社区的居民、学生和志愿者用收集来的蓝色衣物共同缝制,中庭的行李传送带便是工作坊的发生之地。对于缝合的具体形式,尹秀珍并没有过多的限制。这也呼应着“中转站”的含义——在这个被围合起来、同时又是开放的空间中,人们彼此相聚和交流,也目睹着自己手中完成的作品被缓缓升向高空,拼合成新的天顶。亦如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无论是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认知,似乎都在经历一场激烈的变革,“如今整个世界就像一片被撕裂的天空,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缝合”,尹秀珍在谈及这个项目在当下的意义时表示。

640 (7)
尹秀珍,《车间》,2020(局部)

也因此,她第一次实现了全程的远程布展,其间是无数次与策展人和工作人员的视频沟通和方案调整。“实际上(疫情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布展过程有很多都像是‘纸上谈兵’”,尹秀珍打趣道。幸而在更早时已经去过现场,她通过制作模型和3D效果图对整个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突出不同空间之间的关联。在新作《车间》中,尹秀珍在原有的香港纺织历史展厅基础上搭建了一个类似内地防纺织单位的场景,继而在相邻的展厅中用16台老式缝纫机和堆叠的衣物重现了一个纺织车间。由此,曾属于香港支柱产业的南丰纱厂与内地京棉二厂的车间发生了遥远又重叠的对话。

640 (8)
尹秀珍于布展现场 ©和美术馆
640 (9)
尹秀珍,《轮笼》,2020,©和美术馆

在看似宏大的历史脉络背后,艺术家的家庭关系是这次展览的出发点和主线。不同时期的作品和私人物件穿插在公共空间内,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以32张肖像呈现的1995年的经典作品《我的衣服》,尹秀珍把自己穿过的旧衣物折叠整齐、缝合、用水泥砌在箱内,并用纸条写下每件衣服背后的故事。而创作于2020年的最新录像作品《补天》和多屏影像装置《逆》,分别回溯了艺术家的母亲作为北京纺织厂工人的过去,以及自己女儿的成长历程,三代人的角色关系在其中流转和传承,引出时代的整体变迁。这种个体经历、社区生活与更完整的社会经验的融合,既回顾着旧日的历史,又为当下注入一丝特别的意味,建构着一段新的集体记忆。

640 (10)
尹秀珍,《逆》,2020

640

如果说“补天”延续了尹秀珍多年来对纺织材料的迷恋与娴熟运用,那么2020年9月在成都知美术馆开幕的个展“未知”几乎是一次“自我清零”的创作。这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的“艺术&技术@”框架下的第三期项目。“其实我对技术了解得并不多”,尹秀珍说道,“也可能恰恰因为是这样,我们才有了这次合作,既是一次挑战,也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次机会。”

640 (11)
纵跨知美术馆的巨型装置《未知》

整个美术馆本身就像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位于最低层的6个显示屏不断传送着全球热点新闻的标题,观众在屏幕前阅读标题时的表情被传感器捕捉记录,通过算法生成人们此时此刻的情绪数据,并将其转化,形成一块专属的星体图像。这些星体图像被传输和显示在一块高悬于美术馆顶端、直径4米的LED圆形显示屏上;同时,每天的数据都会被汇总、重新计算,连接3D打印装置打印出实体的“天体雕塑”,随机放置在分散于美术馆内的透明支柱展台上,并标注当天的日期。

显示屏中的“宇宙”在变幻的星云中聚散,而一切都不可预测。在谈及为何选择“未知”作为展览的主题时,尹秀珍表示,“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但也正是这些未知的部分令人激动。”在整个展期内,每天的数据都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的数据,3D打印也不会打印出完全一样的作品;这些天体雕塑以何种形式和速度“长满”美术馆,也同样是未知的——“这是一个‘活的’展览,一个每时每刻在生成的‘新宇宙’,始终在不断生长,也在不断变化。”

640 (12)
艺术家尹秀珍与天体雕塑

在尹秀珍看来,这是一次在形式上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创作本质。“我一直喜欢收集大家的经历来做作品”,她说,“之前我收集衣服,这次是收集情绪。关键在于我依然着迷于人的经历和情感,这是我特别希望注入到作品里的,而不只是冷冰冰的一个东西放在那儿。”在“未知”中,尹秀珍创作的温度不曾消失。人类情感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智能和算法中穿针引线,于细微处涌现。

640 (13)
尹秀珍,《21克》,2017

看似对立的两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尹秀珍创作的一个主要线索,无论是材料上的柔软与坚硬,质感上的冷和暧,还是概念上的理性与感性、宏观与微观。这也持续体现在“未知”的生长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元素来自艺术家过去的经验,尹秀珍曾在《21克》系列中把她的旧衣服和陶瓷充分混合后烧制造像,布料被烧尽,但柔软的质感和纹理却通过坚硬的陶瓷而留存下来。她将这组造像的形态进行3D扫描后作为起始数据,以某种不可见的方式存在于整个展览中,呼应着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知与未知。

“现在连展览的结束日期也变成未知了”,尹秀珍笑道。诚然,不确定性既是面向未来的预判,也是我们共同所处的现实。也正因此,作品如何与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相互勾连融入,也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展览中延续。摆放天体雕塑的透明立柱散落在美术馆内外,有些在户外的水中形成倒影,与玻璃墙体、瓦片元素和周遭的山水构成一幅景观,同时隐隐传出禅空之意。“我觉得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跟周围一定要有一种关联”,她强调道,“要跟环境、自然包括社会本身相互结合,而且需要每一位观众、每一个人的参与。”

640 (14)
640 (15)
640 (16)
散落在知美术馆各个角落的天体雕塑
640 (17)

640
《洗河》,尹秀珍,彩色照片(共4件,每件 120 x 180 cm),1995

人、环境、自然,这些看似宏大的议题恰恰是尹秀珍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对象,又往往通过富有人情味和温度的作品而具体地显露出来。早在1995年的行为艺术作品《洗河》中,她就表达出自己对成都府南河水污染问题的关注,利用工业手段抽取了体积为10立方米的府南河河水,在冰厂制成冰块,再运回岸边用清水洗刷。在进行过程中,路过的行人和市民见状纷纷参与其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在2019年于山水美术馆举办的环保艺术跨界展“持续反YING”的开幕现场,尹秀珍带去了名为《南极》的行为装置,用白色靠枕组成一幅缩小版的南极版图并邀请观众上前“瓜分”领取,以呼吁人们反思自身对自然不加节制的掠夺与消耗。

在知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似乎无不流露出关于庞大与渺小、微观与宏观的深思——当观众沿着楼梯上行时,会在引人冥思的“om”吟诵声中逐渐接近悬顶LED显示屏中的“数字宇宙”,最终人、天、建筑与自然归于一处,人类最细微的内心情绪仿佛被无限放大和视觉化,又好像有一个星球运行其中。

640 (1)

“未知 | 尹秀珍”展览现场,知美术馆,2020

另一方面,社区融入和观众参与也将持续贯穿在尹秀珍接下来的创作思路中。今年3月,“我与博伊斯:尹秀珍”预计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作为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的新一篇章,通过自己的作品与昊美术馆的博伊斯馆藏展进行对话,以“展中展”的形式呈现。尽管方案还没有最后确定,但她表示仍然会在展览中注重观众的参与。至于如何看待新的一年与全球持续面临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也许保持思考并将其融入到创作之中,仍然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病毒也许会和人类一直并存下去,我们可能也无法真正回到过去的状态,但人总会、也只能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环境”,尹秀珍说道,“当我们暂时从中抽离,再回过头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多事情真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还是要重新思考怎么来和世界相处,以及该如何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采访、撰文/王婧思)

“尹秀珍:补天” 六厂纺织艺术文化馆,展至2月28日
“未知丨尹秀珍” 知美术馆,展至3月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由佩斯画廊、知美术馆、和美术馆提供

因光而变化的“十示”,丁乙的三十年探索

“近年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光,对光的理解和描绘都有了新的变化。原本边缘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非常硬朗的图形,因为光的变化而更有光晕的感觉。”丁乙在关于近期创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