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业评审委员会于3月14日下午宣布了三位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术探新”(Discoveries)展区内参展的艺术家入围本年度[宝马艺术之旅],他们是来自纽约的艺术家Mika Tajima以及来自香港的艺术家杨沛铿和杨嘉辉。
宝马集团文化发展事业主管Thomas Girst与首轮入围的艺术家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入围艺术家杨沛铿(Trevor Yeung),入围艺术家Mika Tajima, 入围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宝马集团文化发展事业主管Thomas Girst
由现在起至四月底,三位入围艺术家可继续发挥创意,准备计划书,丰富他们梦想中的艺术之旅,得奖结果将于2015年初夏正式公布。大会将与得奖艺术家紧密合作,纪录整个艺术之旅的精彩过程,并透过出版、网络发布及社交媒体与公众分享。
宝马与巴塞尔艺术展荣誉呈献香港展会评审委员会名单:
Richard Armstrong(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总监)
徐文玠 Claire Hsu(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
Matthias Mühling (慕尼黑Lenbachhaus美术馆总监)
Shwetal Patel(印度策展人)
姚嘉善Pauline J. Yao(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宝马艺术之旅]入围艺术家与国际专业评审团成员及宝马集团项目负责人合影。
从左至右分别为:印度策展人Shwetal Patel,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 Yao),宝马进口商办公室副主席Kevin Coon,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黃雅君(Adeline Ooi),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徐文玠(Claire Hsu),入围艺术家楊沛鏗(Trevor Yeung),入围艺术家Mika Tajima,入围艺术家楊嘉輝(Samson Young),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Richard Armstrong,宝马集团文化事业发展主管Thomas Girst
在这个新的入围名单公布的同时,TANC就「宝马艺术之旅」奖项的详细构想与计划特约采访了宝马集团文化事业发展主管Thomas Girst先生。
TANC:首先请您先介绍一下“宝马艺术之旅”的基本构想。
Thomas Girst:好的。“宝马艺术之旅”是一个很棒的构想,是从真正意义上使得那些远离艺术界束缚、远离艺术市场的艺术家得以生存,得以实现他们真正的梦想。人人都有踏上旅途的梦想,如果你是位艺术家,你有创造力,你的创作才华便会在那艺术之旅上大放异彩。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非常荣幸来到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来帮助艺术家们走上这段艺术之旅。
我认为这对艺术、对创作很重要。也许甚至意味着要走出你的安全地带,离开你的家,而整个旅行便由此开始。说到艺术家,不论我们什么时候参与到艺术中来,艺术家们都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来做他们想做的事。不管谁参与到这场旅行中,这都是基于他们想要做什么的计划。他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安全的角落来完成这一计划,他们也可以选用任何一种交通方式来完成,甚至不一定是用宝马的产品。他们想要坐热气球,想要踩单车,一切皆可。只要你出发,旅行至少100英里,并且在路上不低于两周且不超出两个月时间,你就可以上路。所以我和其他人一样,很期待这些艺术家们会带来什么,他们的“艺术之旅”究竟会产出什么。
TANC:在今天,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冲浪”而非在现实中开始一段真正的旅程,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基于我们对“旅行”一词的不同理解。请问宝马启用“旅行”一词是基于怎样的观点,尤其是“艺术之旅”?
Thomas Girst:我们把“艺术之旅”视作一个移动的工作室,它一定是而且是货真价实的移动工作室,——这是发生在旅途中的事。你刚刚的问题中提到人们喜欢上网,其实这并非花时间上网,而是关于真实的关系,关于跟你想做的事、你想遇见的人、你想看并记录的地点建立起真实的对话。我坚信人们越花时间在电脑和网络上,人们就越有迫切的需求和欲望要走出去体验。为什么行为艺术在最近几年那么重要?在我看来是因为人们渴望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艺术可以提供这一点,艺术就是这个平台,是亟待探索的场所,因此,这么一场旅行是关于对自身、对一个国度、对一个村庄或对任何有趣事物的探索。这也是被遗失的,之前并没有过。我们对建立无数个艺术奖项不感兴趣,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了,但是还没有这么一种带领艺术家通往他们梦想的方式。
TANC:放慢脚步?
Thomas Girst:是的,没错,放慢脚步。
入围艺术家Mika Tajima在“艺术探新”展区的展览,由纽约Eleven Rivington画廊呈献
TANC:为什么宝马会选择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这一契机公布首批入围的艺术家名单?
Thomas Girst:我们与巴塞尔艺博会合作已长达近十年之久。我认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艺术家实践的重要交流平台。当然,这是与收藏息息相关的,但与此同时,你能看到世界各地这么多极具创造力的精彩思想齐聚香港,这是国际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绝佳资源。因此,我们认为香港是第一个让评审团选择艺术家进入入围名单的理想之地。如你所知,“艺术探新”是新兴画廊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展区,能帮助到年轻艺术家,能在此探寻创造力,我认为这令我们评审团的每一位都引以为傲。我们的评审团成员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Richard Armstrong,印度双年展策展人Shwetal Patel,德国慕尼黑Lenbachhaus美术馆总监Matthias Mühling,当然还有姚嘉善和徐文玠,在香港乃至全球当代艺术圈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女士。所以,我认为有了我们的评审团,有了“艺术探新”展区,有了与巴塞尔的融合,我们想不出还能有哪儿比香港更棒了。我们得要抢占先机。
TANC:国际评审团是如何做出他们的选择的呢?
Thomas Girst:你知道当进入这样一个充斥着伟大艺术品的艺博会时最愉悦人心的是什么吗?那便是当艺术活过来的时候。你去与推广其代理艺术家的画廊攀谈,进而与艺术家攀谈。今天,你放眼“艺术探新”展区的画廊,大多数艺术家本人就在那儿。由于评审团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我认为这对坐下来细谈艺术家大有裨益。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而且他们对艺术家的品位也各不相同。我能这么说,评审团真的很花时间。我认为他们很尊重那些不光努力展出作品还把画廊的空间转化为冒险空间、思想交换空间的艺术家。因此,就是在这样生动且有丰厚成果的讨论中甄选出了这份入围名单上的三位艺术家。在我看来,名单上的艺术家们都足以匹配这样一个创造发现之旅,尽管最终只会有一位艺术家踏上这段旅途,我觉得按照今天评审团的反应看来,选在香港开启这段旅程是受到肯定的。
入围艺术家杨沛铿在“艺术探新”展区的展览,由香港刺点画廊呈献
TANC:您方才提到了[宝马艺术之旅]主要是支持年轻艺术家。我们知道宝马与一些已经相当有成就的艺术家合作过,比如艺术汽车(Art Car)计划。这一次,宝马为什么会聚焦年轻的新兴艺术家?
Thomas Girst:你如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文化承诺,会发现大有名气的艺术家也参与庆祝“宝马艺术汽车系列”四十周年,上一位便是杰夫·昆斯,再上一位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再之前是詹尼·霍尔茨。那些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了,而我们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与数以百计的艺术新锐合作将近50年了,不仅是艺博会,还有双年展以及著名的美术馆,比如泰特美术馆、柏林国家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蓬皮杜中心等。在我看来,玄妙之处就在于混搭。不管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哪怕你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你在艺术的疆域里有许多的艺术家已走在你的前面,这也只是关乎你自己的野心是否能让你自己的愿景成为现实。因此,我愿意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我也很高兴宝马的形制既能够匡扶年轻艺术家又能为老一辈艺术家做事。与之类似的,我们也在世界范围内做了许多爵士音乐节,我们与世界各地的许多管弦乐队合作,当然了,那是关于年轻音乐家的,但同时也与资深的歌剧院息息相关。所以,在我看来,混搭才是关键。
TANC:在新闻稿中也提到宝马集团会与艺术家合作向大众展示“宝马艺术之旅”所催生的新作品或出版物,这里的“与艺术家合作”具体是指什么?
Thomas Girst:现在还很难说,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此艺术之旅艺术家们会提出什么计划。我们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如你所知,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与我们合作的文化机构人脉网络,其中有优秀的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等。我们不知道艺术家是否会将这次艺术之旅用作一件作品,不知道他/她是否会在旅途中记录下某些会转变为艺术品的事物,也不知道在这趟旅途结束后的两周或二十年里是否有什么艺术创作会从这次经历中产出。我想说,创作的过程中从A到B有许多路径,而不论何时,只要有需要,我们都愿意提供支持。除了宝马艺术汽车之外,我们并没有什么艺术收藏,所以我们在艺术市场中并无任何既定利益,毕竟我们不买卖艺术品。我们的目的在于帮助艺术家,只要他们想利用我们的资源与我们在艺术界的人脉网络。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的“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所指。
入围艺术家杨嘉辉在“艺术探新”展区的展览,由香港am space画廊呈献
TANC:作为宝马集团文化事业发展主管,您能否谈谈宝马在中国乃至亚洲有着怎样的文化战略?
Thomas Girst:如你所想,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想这一点无须赘言。因此我们非常高兴作为一个品牌我们已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来到这里了。当然,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想有所作为,我们的业务发展顺利,我们也想回馈社会。因此,这不光与我们打造精美、创新汽车的核心业务相关,也与我们对文化的举措、在全社会的举措以及我们采用怎样有意义的手段密不可分。无庸置疑,我们在中国的文化举措在近几年有所增加。比如我们建了宝马大师殿堂,我们将此歌剧院赞助在广州,我们与上海爵士音乐节合作,在香港与巴塞尔艺博会合作,我们在做文化之旅,让你穿越时间去看中国的伟大建筑及文化历史遗迹。我们有能力做这些事,我也相信在将来我们会有更多这样的使命。
TANC:你们是否有计划在未来与更多中国艺术家合作?
Thomas Girst:别让我不小心说出今天要公布的名单和内容,我们只有在下午晚些时候才能公布,但没错,你的建议非常棒。
关于首轮入围的三位艺术家:
Mika Tajima,由Eleven Rivington呈献,纽约
Mika Tajima於1975年生于洛杉矶,现於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及工作。她擅长以油画、雕塑、布料、录像、声音及表演来表达艺术灵感,并巧妙地揭示了设计、工程、建筑之间的微妙矛盾,表达出集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及体验。Tajima在过去10年活跃於各大展览,举办多次个人展览,并获不同机构委约举行展览,包括:纽约Swiss Institute、纽约The Kitchen、迈阿密巴斯艺术博物馆(Bass Art Museum)、科罗拉多州Aspen Art Museum、华盛顿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以及纽约Art in General。
杨沛铿(Trevor Yeung),由刺点画廊呈献,香港
杨沛铿於1988 年出生于中国,现在香港工作及居住。他於 2010 年毕业於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杨沛铿采用植物生态、园艺、摄影和装置作隐喻,解放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在2014年,他分別在荷兰鹿特丹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及上海双年展举行群展。
杨嘉辉(Samson Young),由am space呈献,香港
杨嘉辉在1979年出生于香港,并在悉尼大学攻读音乐、哲学及性別研究学位,更荣获普林斯顿大学颁发哲学博士(音乐创作)学位。2013年杨嘉辉获香港艺术发展局挑选为年度艺术家,又参与在瑞士Kunsthalle Winterthur、北京今日美术馆及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群展。 於201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展出的作品《Pastoral Music》,展示了他对香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参与的研究,又探讨了艺术家在战争中的角色,借助剧场场景及即场声效表演来表达个中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