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线条,或者我和整个作品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状态。有时候是线条随着我的思绪走,有时候是我随着线条的状态走,线条有时候就像是有生命的,有性格和意志的,我也要去聆听它。
周力《心原》展览现场
4月16日,周力在伦敦的首次个展“心原”于白立方柏蒙塞空间开幕。本次在伦敦的展览展出二十张全新的绘画作品,包括蓝色系列和以“桃花源”为主题的粉色系列。
“我们在2016年白立方伦敦梅森道(Mason’s Yard)空间的群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中展出过周力的作品,那次展览中的画作灵感源自艺术家与中国南方的生活环境的关系”,白立方全球艺术总监苏珊·梅(Susan May)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当时我们便有兴趣与她合作开展一个独立项目,以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一些主题和元素。”
周力《心原》展览现场
“线条在我的画里就像是乐章里的‘主要声部的旋律’,也就是‘主旋律’”,周力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到,“八十年代以后有了’主旋律电影’等说法,这个术语的意义也被扩展了,但我指的只是它在音乐中原有的意思。有时候它也会’隐’,但依然是作为主要部分而隐的,就像音乐有时候会由其它声部来承接一样。水墨后的线条,和表面的线条,是‘隐’和‘放’的关系,是一个音乐性的关系。”
代表艺术家“自我肖像”的有机线形在这批新作中依旧清晰可辨;或伏于背景,或游移于画作表面的线引领着绘画的起承转折。不同状态的线、色彩涂抹及圆点在轻薄、平坦的绘画上创造出空间感的同时,形成了富有音乐性的动态平衡。这些绘画的构成元素游走于抽象与具象、客观与主观之间,东西方抽象艺术的异同均蕴藏在这种复杂的关联性中。
周力《心原》展览现场
波点是周力作品中的新元素。“这些圆点与背景的其它元素相比,处于一个独立的层次”,周力表示,“这样一来,它们就通过自身的独立性,将其它层次压在了一起,就像在许多精密的小齿轮外面做了一个玻璃罩子,给这些齿轮一个外轮廓。当我希望视线不会那么散漫的时候,就可能会选择这种方法。”这些形状标准的圆属于几何抽象,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同时它们在画中起到了调整节奏及平衡画面的作用,并且丰富了画面的音乐性。
周力《心原》展览现场
在“桃花源” 系列中,不同的线条与黑色和粉色色块之间形成了非常感官的效果。大块的粉色晕染给人一种梦境般的恍惚与微醺感,然而理性的波点与游移表面的线条似乎又让观者从这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对于“桃花源”这一意象,周力认为:“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有时候是一种理想,有时候是一段回忆,一种情感,或者其实就是最纯粹的爱与希望。我要描述的是我自己的感受。如果‘白影’关于追忆,这个展览可能讲的是青春时期的爱的感受,是一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体验。”
周力《心原》展览现场
《艺术新闻》专访周力
TANC:在“桃花源”这一系列中,每个绘画序列都犹如不同的乐章组成,我们该如何理解线在作品推进过程中的空间变换?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思绪(或意识)在精神的场域里由浅入深的转变吗?
周力:你的感受很细致,的确线条在每件作品里的质感和节奏都是不同的。线条在我的画里就像是乐章里的“主要声部的旋律”,也就是“主旋律”。进一步来说,我并不是在用线条,色彩,或者任何图示,来“表达”我精神世界的状态,因为“表达”是单向的,是从我到作品,再到观众的解读,这是一个单方向的表现过程。而我和线条,或者我和整个作品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状态。有时候是线条随着我的思绪走,有时候是我随着线条的状态走,线条有时候就像是有生命的,有性格和意志的,我也要去聆听它。
周力《心原—桃花源 之一》,综合材料,2018
就像我说的“站在窗的中间”,是一种在观看世界的同时,也观看自我的过程。“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边界其实并不是清晰的;那么线条也就是在模糊这个边界。有时候,线条是我自己,有时候,它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有时候连我自己也分不清。所以,我和作品之间,就是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双向的,就像中国古话说的“物我两忘”。我希望,如果这种过程足够真实,足够深入,那么观众在作品面前,也会感受到类似的过程:他们会看到一部分我的精神或者思绪,也能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观看也就不仅仅是单方向的“解读”而已。
周力《桃花源—林》,综合材料,2018
TANC: 波点是你新作品中的新鲜元素。可以谈谈关于使用波点的构思与想法吗?
周力:首先,我觉得“现代性”并不是任何图式可以代表的,它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以及自身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我画中的圆点来自今天的视觉经验,所以你也会觉得它们是“工业化”的,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几何化”、“数码化”的,其实它们就是你说的“调整节奏”。
具体来说,我首先不希望作品是不同材料的堆叠,而是回到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向内深入的,有不同层次的。这些圆点通过自身的独立性,将其它层次压在了一起。同时波点也是光斑,我在工作室创作的时候,光斑不停地在画布上移动。抽象也有可能是很具象的。
周力《蓝 之五》,综合材料,2018
TANC: 在观看“桃花源” 系列中,观者所经历的沉浸与抽离是你想要达到的效果吗?
周力:是的,你说的沉浸与抽离,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玻璃罩子”。人与这个世界,就是不断沉浸与抽离的关系;有时候,你远离它,有时候,你又与它那么亲近;有时候,甚至整个世界都只在你心里,而有时候,你又是其中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周力《桃花源—引音》,综合材料,2018
TANC: 为何你会在画里签名,而非在画的一角或背面?
周力:可能是每个艺术家的小习惯吧,我总觉得可以把名字藏在里面,就像在玩捉迷藏,他们要去找我的签名。观者得非常细致地浏览画面,可以像看中国画里的卷轴那样,从各个角度看到它不同的风景。我会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调整签名的位置。而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签名是个大学问了。
周力《桃花源 之七》,综合材料,2018
TANC:蓝色是你特别钟爱的颜色,此番你用它来表达风与雷电。可以谈谈这其中的关联吗?
周力:蓝色更多是希望,还有永恒。“风与雷电”是我对“永恒”的一种理解,因为在周易里面,“恒”这一卦就是由风和雷组成的,两种充满变数的元素构成了永恒,意味着“永恒”也不是不变的。
周力《心原 蓝之一》,综合材料,2018
TANC:你对布展的效果满意吗?
周力:之前策展团队想把墙壁刷成脏粉,但今天听了Jay的意见,他提出墙壁的颜色需要改变。比较起来,在灰色的墙壁上,我蓝色跟粉色画里的线条全部都出来了;然而挂在刷成脏粉的墙壁上的时候,因为它过于强调跟绘画的对话,所以线条就藏进去了。(采访、撰文/郭笑菲)
周力《致挚爱的蓝 之三》,综合材料,2018
* 若无特别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白立方提供
周力:心原
白立方柏蒙塞空间
4月17日 – 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