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数字时代的炼金术士:专访Ars Electronica 艺术总监施托克

Sep 13,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林茨。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以下简称“艺术节”)于9月8日至1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自由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Radical Atoms and the Alchemists of Our Time)。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中,大约有700个项目进行了展示,它们关注数字社区的社会影响,艺术如何实现技术和经济层面上的创新,以及数场艺术家与科研人员探讨最新合作项目的研讨会。

WechatIMG4
▲ 迈克尔·柯尼希(Michael König)《太阳》,2015年,观众可以在配备16×9米的大屏幕、投影仪、激光跟踪设备、3D动画且能够实现8K分辨率图像的环境下,感受太阳向地球传送能量的过程

1979年9月18日,第一届电子艺术节在奥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茨(Linz)举办。起初,艺术节每两年才举办一次,直到1986年,艺术节举办周期才调整为一年。学术交流会、展览、表演、音乐会……电子艺术节不停地向多维度扩展自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消几年的功夫就成为了国际上最重要的、专为新媒体艺术举办的艺术节之一。

从1987年起,艺术节每年颁出电子艺术大奖“the Prix Ars Electronica”,嘉奖那些使用数字媒体彰显创造力的创意人士,大奖下设有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数字音乐(Digital Musics)、数字社群(Digital Communities)等类别,被称为“数字艺术的奥斯卡”(the Oscar of digital art)。1996年,艺术节成立未来艺术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研究与发展赛博艺术(cyberarts)。

WechatIMG5
▲ 拉尔夫·贝克(Ralf Baecker)《Interface I》,摄影:Tom Mesic
WechatIMG6
▲ 丹尼尔·波什鸿(Daniel Boschung)《Face Cartography》,摄影:Florian Voggeneder

艺术节隶属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以下简称 AEC)不仅具备美术馆的展览和教育功能、学术机构的研究能力,还与大型企业、欧洲原子能机构(CERN)、欧洲航天局(ESA)等均有合作项目,于2009年在林茨正式落成。

WechatIMG7 WechatIMG8

▲ 林茨电子艺术中心,摄影:Nicolas Ferrando, Lois Lammerhuber

届此,《艺术新闻》专访了 AEC 的艺术总监格尔弗里特·施托克(Gerfried Stocker),十几年来,他致力于推动 AEC 的艺术、科学与社会的链接,他认为,当艺术和科技交叉的领域越来越多,寻找新技术与社会的关联是我们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回应和参与。

《艺术新闻》专访
格尔弗里特·施托克

– ▬ –

WechatIMG9

格尔弗里特·施托克

Gerfried Stocker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Q:AEC 与诸如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学院(MIT Lab Media)比起来,有何特别之处?

A:AEC 在1979年建立的时候,就确立了将艺术、技术和社会(Art, Technology, Society)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来看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总是归结于:人类会如何?与其他机构与众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单纯从艺术出发去思考科学是怎么回事,或反之,我们的视角更加广泛地辐射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

Q:每年的艺术节上都会展示艺术家实验室,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工程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比如今年“启动奖”(Starts-Prize)的获奖作品《人造皮肤与骨骼》(The Artificial Skins and Bones)?

A:研究与技术、艺术与设计,我们不会刻意制造它们的差异性,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展示出来。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感——这个东西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促使他们去寻找新技术与社会的关联,以及新的表达方式。现在很多艺术家在被问及,你到底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时,他们的反应大多是,“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我感兴趣的,以及我认为重要的。”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取决于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信心,对最新的科技,甚至是工业领域的发展非常好奇和关注。

WechatIMG10▲ 《人造皮肤与骨骼》,图片来源:Bernardo Aviles-Busch

“启动奖”是受欧盟资助的项目,鼓励艺术与工业、经济的创新连结。获奖作品《人造皮肤与骨骼》是柏林白湖艺术学院(Weißensee Kunsthochschule Berlin)的师生与医疗器械公司奥托博克(Otto Bock),以及FabLab(“制造实验室”)合作的成果。前者是一个是以经济利益驱动的大型企业,而后者则是一个社群推动的创新基地,鼓励草根行动主义者。因为他们成功的协作模式,我们把今年的奖项授予他们。

0▲ 林茨电子艺术节各项活动现场

Q:既然有大型企业参与,艺术节上展示的作品会被很快推向市场吗?

A:部分是的。我们一直在说,新媒体可以改变社会和经济。2007年的数字革命,如苹果手机、脸书(Facebook),纯粹的商业利益背后总是有巨大的文化嬗变的效应,而不是只有一小撮精英人群在搞技术。从艺术和技术的实验、预制件到成熟的商业产品,也是这样一个过渡,才会产生一种大众现象和文化效应。

虽然有时一件新产品看起来跟艺术和科技毫无关联,但是,我们关心的是这条效应链——从一个想法到最后的产出。在这些项目中,我们希望可以对今天的数字世界进行观察、分析,并能参与推动变革。重要的是,艺术节同时展现科技的积极和消极面,更确切地说,这个艺术节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比如另外一件获奖作品《磁动态》(Magnetic Motion),这件服装可以显示观察者的反应。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下探讨偷窥者、私人空间、公共性之间的界限等一些尖锐的批判性问题。

WechatIMG11▲ 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磁动态》(细节),2016年

Q: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自由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是与 MIT 媒体实验室共同合作的项目。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主题?

A:过去两年,我们与来自 MIT 媒体实验室的石井裕(Hiroshi Ishii)教授领导的“有形媒体小组”(Tangible Media Group)一起开展项目,在 AEC 旗下的“未来实验室”(Future Lab)中,我们的课题与石井裕团队的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边的研究人员都对“数字制造”(digital fabrication)很感兴趣,这也是生物工程的一个过渡。艺术家和科学家似乎都对同样的话题感兴趣。

WechatIMG12▲ 有形媒体小组,MIT 媒体实验室及其他艺术家合作的《bioLogic》,摄影:Rob Chron

实际上,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问题在于,什么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最为重要和关切,充满矛盾的话题。然后我们会看,在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兴趣点跟社会有关系吗?接着,我们就可以看到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协作成果,看他们如何来回应这个变化的社会。

艺术可以被应用,但前提条件是,艺术本身是无用的。只有当艺术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它才能在教育、经济、科技领域发挥潜力

Q:AEC 是一家公司,你们与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项目,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A:比如今年艺术节上的“100架无人机”表演,其实早在2012年,未来实验室就已经开始研究和试验了。两年后,英特尔(Intel)决定投资这个艺术项目,于是,无人机从50架增加到了100架。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每个合作伙伴的投资是项目制的,没有赞助商来指使我们,你们应该做这个或那个。我们也与很多大型汽车企业合作,也都是基于研发项目性质的合作,而不是说,“我的天哪,你们这些可怜巴巴的艺术家们做了些赏心悦目的作品,给你们点钱吧!”我们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是我们的盈利模式。我认为,这是一种更为牢固而持久的合作关系,不同于往常的赞助人为艺术创作提供支持。

WechatIMG13

▲ 英特尔的《100架无人机》,摄影:Martin Hieslmair
WechatIMG14
▲ 英特尔的《100架无人机》,摄影:Florian Voggeneder

这些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他们有着足够的资金,与全世界优秀的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同时也找到了艺术家,希望跟我们合作。由此我们看到,艺术的能量有多么强大,辐射范围有多广。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急需新的想法,他们找到了艺术家。重要的是,当艺术家和他们一起工作时,他们不会丧失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艺术可以被应用,但前提条件是,艺术本身是无用的。只有当艺术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它才能在教育、经济、科技领域发挥潜力。

Q:新技术也消灭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你是否想过新科技所构建的新型人际和社会关系?

A:如果我们考察“工作”这个词在文化和社会学上的定义,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和知识社会,“工作”本身也需要被重新定义。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我们自身的存在具有合法性是与我们的谋生能力勾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工作,然后赚钱。但这种设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颠覆。我想这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即“工作”本身在性质上的改变。

WechatIMG15

▲ 史蒂芬·阿姆布斯特(Steffen Armbruster)、安特·格莱耶·里帕蒂(Antye Greie-Ripatti)《Sonic Wilderness》,摄影:Florian Voggeneder

Q:今年艺术节的主题中提到了“炼金术士”(Alchimist),你怎么看待媒体艺术家在未来社会的角色?

A: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不管在过去还是未来,艺术永远是最多样化的一个领域。艺术总是敢为人先,做出一些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现在作为艺术家,机会和可能性更多,人们可以基于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艺术家可以成为工业领域的咨询师,研发和设计人员。艺术打开了通往所有领域的门:科学、技术、经济··· ···(采访、撰文/蒋立言)

博览会的全球拓展给新兴摄影市场带来了什么?

PHOTOFAIRS | Shanghai 于9月8日举行VIP预展,9月9日正式开幕,其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在上海之后,将把在2017年新启动的影像艺术博览会的美国站设在了旧金山。从中国上海到美国西岸的旧金山,摄影博览会为什么会瞄准这些地区?随着博览会拓展摄影市场的画廊们在这些地区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艺博会又如何带动了当地对于摄影艺术(从展览到收藏)的关注和投入?《艺术新闻》值此之际专访了影像艺术博览会和世界摄影组织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及影像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裴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