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亚洲收藏四人谈

Sep 29,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截图_20160229132617

黑国强(Andy Hei):中国还是一个短跑的市场

(典亚艺博创始人、古董商)

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涵盖的格局,这个博览会如何挑选参展商? 

凡事都有个过程,最开始在2005年的时候,真的谈不上是挑选,只能考虑怎么吸引别人来。香港大概有20年的时间没有举办过这种博览会,以前举办过两次都不成功。第一次在1980年代,以本地市场为主,内地市场没起来,这是一个最老生常谈的因素,在港英时代,主导的画廊和古董店都是从西方来的,存在东西方经营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当时也没有发展起来。第二次是在1991年左右,一个美国的主办方来香港举办,规模蛮大,但后来还是没有市场支持,做了两三年就没法走下去。一直到2006年我们开始做第一届典亚艺博,隔了20年才有这种汇集古今中外的博览会出现。

来参加艺博会的人群以哪些区域为主?

现在已经是内地的客户为主。我们每年都有发表数字,50%来自内地,其他大概台湾占15%,香港本地也是15%,剩下的20%来自东南亚和欧美。欧美占的比例不是很重,还是以亚洲市场为主。

我大约20年前在纽约参加此类艺博会时,80%的客户都是欧美客人,大部分是美国人,但这个情况从2001年就开始改变,到了大概五年前,九成的客人都来自中国内地。改变的速度在成熟的西方市场从没发生过。但现在中国买家人数多、耐性低,生命周期比较短。2-3年就又换一批人。

为什么买家轮换的周期短,变化这么快?

有很多外国古董店几年前就想进入大陆市场,但都失败了。因为对中国文化还不够了解。买家周期短、没有耐性就是因为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有实力的买家,从40岁到60岁,他们就是从搞运动那个年代出生成长的,那个时候穷太久了,什么都想得到,就拼命去争取,很卖力。中国这个市场就是选择了短跑,当代艺术是一面镜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中国市场与西方发展了几百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

您也在香港荷李活道经营中国古董,这条街近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里经营古董的人员、商店数目一直在减少。以前整个荷李活道都是以古董店为主,1980年代才出现一些画廊,现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酒吧。2006年,我们开始做第一届博览会时,全部都是中国古董,到现在中国古董占不到50%,其他品种一直在增加。剩下的50%品类中,增长最快的是珠宝,特别是经典的,有来源的。

对新近进入古董收藏的人群,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多看展览、博物馆、博览会,多走多看。还有就是别贪多,搞收藏千万不能贪多。

莫锦川:东南亚艺术正逐步走向国际

(苏富比东南亚艺术部主管)

东南亚艺术近两年在拍卖市场上表现亮眼,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东南亚艺术市场行情近年稳定向好,于国际艺坛得到广泛认同,虽然这板块对中国藏家来说,仍然比较陌生。宏观来说,近年亚洲经济相对强劲,促进全球藏家对亚洲文化及艺术之兴趣。就市场层面而言,东南亚艺术反映了该地区在文化、历史与宗教上多元、多彩的特性,风格清新独特,因而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使需求(以致价格)日增。

近年来不少东南亚当代艺术家均获邀到外国举办展览,增加东南亚艺术在国际艺坛之曝光率,慢慢把市场培育起来。

我认为国际拍卖行在推动东南亚艺术方面的贡献亦不能忽视。苏富比于1996年举行首场东南亚艺术拍卖,并于2008年把拍卖由新加坡移师香港,与我们的春秋两拍同期举行,成功借助这一个国际性艺术拍卖平台进一步开拓亚洲,甚至全球客户群。2012年10月,印尼华裔艺术家李曼峰的《年丰人寿》更以3426万港元成交,创下东南亚艺术品的拍卖纪录。亮丽的成绩反映此板块正稳定攀升,亦引证苏富比在这板块的领导地位。

东南亚艺术的收藏群体主要是哪类人群?

一直以来,东南亚艺术的藏家群体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容易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和理念。但如上所提,东南亚艺术正逐步走向国际。

我们留意到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藏家日渐增多;亚洲方面,台湾及香港藏家对东南亚艺术的兴趣明显增长。

东南亚藏家的收藏偏好和其他地区藏家相比是否更国际化,还是更保守?

东南亚藏家的口味很国际化,除东南亚艺术以外,他们也搜集亚洲及中国当代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中国书画等,有些藏家甚至会着眼于西方印象派及当代艺术作品。

石俊生(Jonathan Stone):正在变化中的亚洲收藏 

(佳士得亚洲艺术部主席、国际总监)

东南亚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藏家关注,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几点,一是在佳士得一直都有东南亚艺术部,从2011年起,我们在香港就开始将东南亚艺术纳入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让东南亚艺术有了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

第二,东南亚藏家群体在不断增加,比如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藏家。本土藏家势力的强大也带动了国际上的关注。

第三个原因是世界一直在关注亚洲,通过学习亚洲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亚洲,比如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当代文化。

相对的,国际市场对亚洲的关注,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东南亚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日本,平民收藏家很多,日本的收藏环境是否更易于培养平民收藏家?

原因有很多,首先,日本的收藏历史很悠久,日本藏家在国际文化的背景下受到很好的教育,对收藏很开放,无论是欧洲艺术还是亚洲艺术,日本都有传承收藏的惯例。第二点,我认为日本的中产阶级是一个颇为庞大和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虽然不买几百万的艺术作品,但是还是有能力负担一些平价艺术品。极大的财富分化在日本是少有的。

再者,日本的艺术市场架构也很成熟,无论是画廊、艺术品交易商还是当地拍卖行。综合以上三点,我想这就是为何你看到日本的平民收藏家如此之多。

新加坡和印尼藏家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和中国藏家相比,他们的喜好有什么异同?

和中国藏家相比,新加坡和印尼的藏家都会首选他们当地的艺术作品,因为那是他们更为熟悉的文化语境,也更容易理解这些艺术品。但是,印度尼西亚的藏家在收藏本土艺术品的同时,也会去涉猎西方艺术,像印象派或者西方战后艺术。

另一方面,我发现中国藏家越来越多地去关注和购买不是那些他们最为熟悉的门类。中国藏家入门会从中国书画开始,但慢慢会扩展到收藏西方艺术。

当提到亚洲艺术市场,似乎国际普遍关注的都是当代艺术,传统的经典亚洲艺术,是否也受到收藏家的重视?

佳士得纽约从1990年代末开始就有经典东南亚艺术品的拍卖,像是泰国、 老挝和柬埔寨地区的艺术。而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跨门类收藏,尤其是欧洲藏家对传统的东南亚艺术的兴趣非常浓厚。比如很多藏家会把经典的东南亚雕塑、古罗马艺术以及当代艺术作品摆放在一起。所以,藏家们不再只是关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某一种品类了。

当然,如果扩展东南亚的概念,还可以包括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我们看到很多的中国藏家开始关注佛教艺术作品,像是犍陀罗(Gandhara)佛教艺术。

龚继遂:中国艺术收藏的过去与未来

(艺术市场专家、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怎样的收藏热潮?

中国收藏家群体在历史上一直有,字画收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传统。修身养性、继承发展书画传统,使用皇权凝聚人心,彰显盛世繁华,乃至于士大夫组建社团、收藏群落,建立文化交流与认同。著名的收藏不仅有皇室收藏,比如宋徽宗到乾隆的收藏,还有历史上著名的私人收藏项元汴等人。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字画大散逸大流通,是非常繁盛的收藏时代。

最近的一次收藏热潮当然是改革开放以后,1993年中国拍卖行业成立以后,为艺术品的流通周转提供了一个信息相对透明的交易平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讯不对称,改变了传统字画交易的一个格局。至于说到对于当代艺术收藏那是另一个故事,也有它的时代特点。

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源起何时?

简单讲当代艺术收藏可以说是随着创作平行发展的。有主题有系统的收藏还是始自国外,中国境内收藏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形式。我约略记得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是1996年佳士得纽约办了一次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与今天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同类拍卖对作品的覆盖几乎完全一致,标价大概2000到20000美元,最后以12%成交率成交,88%流拍结束,标志着艺术市场尚未成熟。对于当代艺术的代理展示的商业画廊,张颂仁的汉雅轩不得不提。其他展览几乎都是在各个美国大学的学术展览,依然不是公共主持的社会性展览。当代艺术收藏重要的一次展览在1990年代末,高名潞在旧金山MoMA和亚洲协会策划的“inside out”展览,据我所知,那次展览实际上所有作品都售出了,购买者都是一些早期有前瞻性的艺术爱好者和投资者。

从2002年后,艺术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到现在有10年时间,中国藏家的偏好和品位有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是依赖国外的阐释系统、理论系统,这是学术上。商业上有欧美各个大学系统的展览和乌利·希克、尤伦斯系统的收藏,尤其是乌利·希克在欧美的巡展和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的带动,启动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市场。 价格体系、理论美学体系都是由西方建构的,大部分中国的收藏者买当代艺术是因为投资效应,作为投资载体在市场上被证明是可以盈利的。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都是出口转内销。这10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和收藏意识中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可以看到品位明显变化,其中一方面是受到艺术家更新换代呈现风格的制约,一方面是收藏群体也有前瞻性地发现和培育一些所谓的能代表未来美学潮流和市场走向与风格的作家、艺术家及艺术品。

中国藏家目前还是关注中国艺术品,无论当代还是传统,对西方的涉猎还比较少,这种情况未来会有改变么?

这个情况正在改变,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很贵,同等名气甚至同等质量的外国艺术家及其作品比中国作品质量高价钱低。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不一样,它是一个国际市场。可以在北京、伦敦和纽约购买,我们的文化消费和艺术品市场也必然遵循全球化的走势。如果说收藏是一种文化消费,为什么我们不能买外国艺术品?不少藏家最顾虑的还是质量标准和艺术作品的流动性和获利性。

徐冰的微缩“大同世界”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是徐冰即将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展出的场地特定装置作品的题目,它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典故移植到了社会运动的口号之中,似乎要在今天彷徨和混杂的现实之中标记出一个可以追索的目标。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