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对特纳奖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每次入围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后随之而来的有关“艺术还是垃圾”的争议。30年来,在不遗余力推广英国当代艺术和发掘有潜质艺术家的同时,特纳奖也在不断地拓宽着受众对于艺术的理解范围。未来,迈入30周年大关的该奖,将会如何处理“争议”二字?
Q=吴玫 A=佩内洛普·柯提思(Penelope Curtis)
Q:在过去的30年里,特纳奖从一个有争议的艺术奖项,发展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颇具声望的奖项。特纳奖是如何在众多艺术奖项中确立自己独特定位的?
A:特纳奖的确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时候有过争议,但是并不是年年如此。现在,有关的争议也少了很多。与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奖项相比,特纳奖有明确的宗旨、简单的形式,而且具备很强的群众基础,很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这些特点使其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同类奖项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Q:当代艺术领域近30年来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变化?有没有一些对特纳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A:过去30年里,现当代艺术的确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要我在访问中一细数这些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我对特纳奖入围作品的观察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影像艺术不可避免地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比如伊丽莎白·普莱斯则凭借视频作品获得了2012年的特纳奖,2013 年的获奖作品是法国电影制作人洛尔· 普鲁沃斯特的电影装置《Wantee》。此外,近些年的获奖者有不断年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个现象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从世界各地来到英国研读艺术。伦敦和格拉斯哥已经成为训练和培养这些年轻艺术家的重要阵地。
Q:能否总结过往获奖作品所具有的一些共性?
A:特纳奖并不是颁发给艺术家的某一件作品,而是为了肯定艺术家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举办展览方面的突出表现。由于艺术家们在设计和布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我们近期在努力做工作,让观众了解展馆场地在展示艺术作品方面的重要作用。
Q:特纳奖的一位评委曾经说过:“特纳奖是为挑战艺术的极限而生的。”这个奖未来还会坚持这一信条吗?如何保证它未来的发展不会偏离最初的目标?或者该奖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方向?
A:实际上特纳奖的设立,从来都不是为了鉴别艺术的新走向。特纳奖每年都会邀请4位评委,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经验,推举出在过去的一年中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展览或作品。因此,特纳奖的获奖作品总是体现出较为个性化的特质。特纳奖从来就没有试图去体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全局,更不愿意成为展示一些艺术潮流的橱窗。然而,让特纳奖始终保持新鲜和激动人心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评奖标准只基于艺术家在前一年的某个展览或作品,而不是他们整个艺术生涯。
Q:创立至今,特纳奖引起了许多有关当代艺术的争论,媒体也总是喜欢把它描述成一个富有争议的奖项。引起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大众媒体总是喜欢把特纳奖的报道包装得富有争议,但是制造出人意料的结果从来不是特纳奖评委们的目的。特纳奖始终鼓励大家对当代艺术进行讨论,而这样的讨论都已经在各种不同的层面展开了。艺术总是能够激发讨论,评奖和比赛就更是如此。
Q:未来特纳奖的发展有什么计划?
A:特纳奖计划在2015年首次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举办。我们想通过在不同地方举办特纳奖,来促进对当代艺术的推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当代艺术。在德里郡,特纳奖可能是当地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唯一环节,但是在格拉斯哥,那里已经拥有了许多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场景元素。
Q:特纳奖发掘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根据你的观察,特纳奖对这些艺术家的事业有怎样的影响?
A:特纳奖把被提名者和获奖者的作品推向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奖项也提升他们的知名度以及作品的市场价格。
Q:特纳奖是否有足够财政支持?
A:特纳奖的奖金总额是4万英镑,其中2.5万英镑授予最终的获奖者,其他每位入围者可得到5000英镑。相比其他艺术类奖项,这样的奖金额度现在看来并不算高,但特纳奖给艺术家带来的其它益处,可能会比奖金更有价值。
Q: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你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A:评审成员每年都不同,所以评奖过程不一样。作为主席,我能听到评委对作品关联性、意义和传递性等问题的有趣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权力,但我并不享受这个过程。而我认为,大家通过充分的讨论、达成对入围和最终获奖作品的共识的过程,更让我自己有满足感。
——本文来自《周末画报》与《纽约时报》合作出版的《转折点》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