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周俊辉为香港造像

Jan 08, 2014   艺术新闻/中文版
01

图:“电影绘画”系列早期作品,《卧虎藏龙-「我是虚名」》(2007年),画幅大之余(6100px×12200px),更以挥发性强的工业用磁漆入画,向高难度挑战

 

收到邀稿,访问周俊辉。这已是我年内的第三篇,足以证明这位“有着明星般面孔,却又老成持重”的80后香港艺术家,到底有多红!

02

图:从银行提不出款来,到如今意气风发,刚好一个十年“谁想到?都是见步行步。”艺术家周俊辉说:“但我很勤力。”

 

 

其实单看周俊辉的艺术家履历已够亮丽——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2004年即在中环的商业画廊嘉图举行个展;2008年获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把胶椅张颂仁垂青转投汉雅轩;2009年获知名品牌上海滩特约创作,在HKArt Fair开幕以真人重组《草地上的午餐》出尽风头。同期更与同门兄弟林东鹏等在北京设立工作室,加上意大利画廊分区代理,中、港、欧半个地球两边走。艺术事业扶摇直之馀,眼看同行被迫迁加租,遂被工厦艺术家关注组同志游说他参与去年香港立法会选举,街头电视,宣扬民主,争取文化权利。虽然输了选票,却成功越过文艺版与新闻版的楚河汉界,让利字当头的主流香港社会,也见识到艺术家不是一定披头散发,议政论事,头头是道。

时势造英雄

艺术在殖民地社会虽然边缘,但在现代化建设中也聊备一格。公共博物馆、图书馆与表演场所,在公厕与菜市场之外,都属政府的公营事业,填补了商业娱乐、歌舞升平以外的文青生活空白。不同于国内当代艺术即是国退民进的商营逻辑;香港艺坛,向来由相对自主的公营机构主导。商业买卖,以古董为大宗。艺术家不是以教书便是以设计为业,鲜有靠出售作品维生。然而九七临近,英殖政府忽然民主,成立了具民选成分的艺术发展局,于是装置、行为、文化身份、独立艺术空间在最后倒数前像雨后春笋。踏入特区时代,全球化的城际竞争加剧─文化地标、创意产业、多姿多彩的城市都生活,倒成了纷扰的政治以外,用以留住精英和资本的诱饵。始议于2004年、现正沙尘滚滚的西九龙文化区,集高铁总站、酒店豪宅与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于一身;Hong Kong Ar tFair更被Art Basel收购;市区重建、高档商场、甚至是想得出来的小资场所,都无不急于以艺术招徕。早于地产市道低迷已相继进驻火炭工业区的火炭艺术家,正是最大的赢家,不仅个人吐气扬眉,还偿了好几代香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宿愿,做其全职艺术家。

我常笑周俊辉是天生「大佬」命——不单因为工厦艺术家关注组内,他年纪最小,却当仁不让出选立法会。火炭从2001年只有三几个工作室相濡以沫,增长到超过100个工作室、300多名艺术家。第一代的火炭中坚,像白双全、林东鹏、李杰以及策展人梁展峰、卢家彦,不是已搬离火炭甚至香港,就是已经成家立室,顾得了靠创作养妻活儿,管不了江湖是非。前两年火炭要更上一层楼,从松散组织进化成有限公司。所有兄弟都逃之夭夭,还未成家立室的他,又被推举为主席。不单区内大排档看着他从喝啤酒到叹红酒的老伙计唤他“辉哥”,碰着艺坛内的小辈,眼里也满是像看见偶像的眼神。每年一月举行的工作室开放日,过百个单位之中,周俊辉这边最是人头涌涌,念艺术的、教艺术的、记者传媒、行家买家……好像没来这边就不算去过火炭。今年夏天,他与其他中港艺术家,包括沈少民、孙原、彭禹等参与由芳敏儿策展,于北京仁艺术中心举行的《英雄·本色》艺术展。国内艺术家聊到「限奶令」与「反蝗」虽然讨厌,但常民的日常冲突,在香港艺术家都热衷参与的政治纪念活动中,足以一笔勾销─都是英雄!

03

图:周俊辉的第一个事业高峰在2008年,毕业才5年,年轻艺术家叫好叫座。以四百多张3R组成的两组作品《千里走单骑》和《三顾草籚》,玩转中西经典,获德意志银行收藏

 

 

这次访问,我们终于可以不谈艺术。我问他信不信命,还是一切都是时势造英雄─他竟向我摊开手掌“连掌纹都是年年在变!”从银行提不出款来,到如今意气风发,刚好一个十年“谁想到?都是见步行步。”

只是他又说“但我很勤力。”这个我当然知道。从为选举背稿,到应付三两几星期内要完成的委约大画,他向来释力以付。见他回复的电邮,许多时都是三更半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拉票到深夜,阿辉送我到关尚智与黄慧妍家渡宿。我在客厅沙发上蒙头大睡,但他却一拼把需提早托运到利物浦双年展的作品《重组「香港——乐在此,爱在此!」》中的108幅将定格重画塑胶彩的原作送给关尚智做后期处理。浮躁的当代艺坛,原来还是有手艺的人最有依靠。

精酿本土口味

大国崛起,温饱之余,都赶着学做个有品味的中国人;殖民地结束,留下来的商人也开始发财立品。艺术家成为各种浮夸派对的座上客,虽未至于肉池肉林,但也处处衣香鬓影。因为在北京呆过,一口地道普通话与美式英语,大小社交场合,披件笔挺的西装,也不结领带,谈吐举止风度翩翩。但周俊辉还是最爱坐镇在火炭,踏双人字拖、穿条破洞短裤,穿插在货车与工人之间。

问他最自鸣得意的日子,原来还是很简单——时针拨回2008年,不再入不敷出,从美术用品老字号湾仔瑞祥走出来,一手拿着画纸,另一只手夹着头盔——有车开、有画画,于愿足已。撰文/梁宝山

02

▪ 阅读更多文章,请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艺术新闻iArt”移动客户端

▪ 新浪微博用户请关注“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获取更多即时讯息

▪ 每期《艺术新闻》印刷版随《周末画报》及《艺术界》共同出刊

 

 

 

在文徵明传下的紫藤旁,谈谈传统文脉的创造性转化

4月25日,在建城超过2500年的苏州,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内,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在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魏保信,与艺术家李华弌,北京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作家许知远以及新一代设计师Masha Ma之间,进行了一场对传统文脉的承传以及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开放性讨论。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