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专访日本森美术馆馆长片冈真实:展现“世界课堂”的美术馆如何“再开发”城市

May 31, 2023   TANC

【编者按】经历了三年特殊时期的荡涤,面对自然环境、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变化,作为艺术世界核心所在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淬炼之后,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型与变革?

从博物馆建筑与硬件设施的可持续性更新,到领导层和核心团队的更迭,博物馆的结构与领导力的调整,将会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带来怎样的变革?对展览与作品以及内容的叙述方式与表现重点的演绎与传达,如何在艺术本体、时代议题与观众需求之间,找到超前的声调与切题的回应?对于收藏的研究与调整、公众教育的承担与规划,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担当传承文化与启蒙未来的责任?无所不在的社交媒体与新一代的意识转变,又如何在重塑传统博物馆的角色,以及从内容到沟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作为本地联结社群与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枢纽,博物馆如何弥合过去的隔离带来的裂痕,重新唤醒文化艺术与社会,乃至人与万物之间联结的生机?

在告别隔离、重建联结的新时点上,《艺术新闻》从五月开始推出【博物馆再联结】专栏,提问一系列身处变革前沿的国内外博物馆,深入博物馆变革的核心地带,探访这些博物馆如何引领思想碰撞,展开多元对话,激发艺术能量,唤起社群共振。

本期刊发的是日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馆长片冈真实的专访。森美术馆的成立初衷和发展主轴是“城市再开发”,坐落于六本木之丘的森美术馆在20年间逐渐建立了馆藏,并通过举办系列“城市和美术馆计划/社区参与项目”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森美术馆20周年展览“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集中展示了美术馆的收藏,梳理了美术馆的展览历程。片冈真实认为当代美术馆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森美术馆试图在变动不息的世界中,寻找人类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东京搭乘日比谷线至六本木站,出站后便已置身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正如其名,这个由森集团主导的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私人城市再开发项目占地近12万平方米,如同丘陵般不见边际,奢侈品牌门店、国际连锁五星级酒店、朝日电视台、高档公寓层峦叠嶂、纵向分布于以53层高的六本木森塔(Roppongi Hills Mori Tower)为主的楼宇之间。时任森集团社长的森稔认为美术馆是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时代精神的最诚实的镜子,亦能够探索未知领域的无限可能性,在理想都市中必不可缺。因此,他在森大厦的顶层创设了森美术馆,在2003年与六本木之丘同时亮相。

640森美术馆占据了六本木森塔的整层空间

与多数基于创办者个人收藏的私人美术馆不同,森美术馆在成立时并没有馆藏,而是立足于具有国际视野的企划展,并请来英国资深策展人戴维·艾略特(David Elliott)担任创始馆长,他是日本首位担纲美术馆馆长一职的外国人。此前,艾略特曾长期担任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Oxford)与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馆长,他相信美术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神殿,或者被其建筑喧宾夺主,而是应该关注生活与艺术的连结,并促进人们关于二者的本体论思考。20年间,美术馆共举办59场企划展,吸引总入场数逾千万人次。2005年起,美术馆开始建立其永久馆藏,主要关注1990年代后创作的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作品。如今,美术馆已拥有约460件藏品,其中44%的作品是通过企划展的机会委托创作或达成收藏的。

片冈真实自2003年起担任森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2020年1月,升任森美术馆馆长,兼任日本国立艺术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rt Research)执行长。她曾是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的首位国际策展人、第21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2022年爱知双年展总监,以及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协会(CIMAM)会长(2020-2022)。

640 (1)王庆松,《跟我学》(Follow Me), 2003, 森美术馆藏

2023年是森美术馆成立20周年,森美术馆推出20周年展“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1]。领衔策展团队的馆长片冈真实介绍,“展出的54组作品中半数来自森美术馆的永久馆藏,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集中展示美术馆的收藏,从而梳理美术馆建成以来的展览历程”顾名思义,展览是对于美术馆的教育功能的具像化呈现,在一个公共而开放的学堂中邀请观众通过不同的学科的视角探讨世界的多样性与普遍性。展览分为国语、社会、哲学、理科、数学、音乐及体育、综合七个章节,主视觉图片来自“国语”章节中国艺术家王庆松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跟我学》(Follow me)展览标题中的“世界”并非美术馆楼下由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秩序而促成的优雅而有序的乌托邦城市,而是不断发生着冲突与连接、不断挑战着主体与他者身份的跨文化异质空间。

房中白象

作为对于现实世界进行直接检验的学科,“社会”一章在展览中占据了最大篇幅。出乎意料的是,其宽敞的展厅呈现出异常平静的氛围。柬埔寨艺术家万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的系列摄影作品《炸弹之池》(Kompong Thom)乍看之下如同巴比松画派的作品般充斥着清新优美的森林或稻田风光,而草木间隐约可见的圆形池塘或浅坑却呈现出过于相似的面积与形状——那是越战期间美军发起的地毯式炸弹攻击留下的痕迹。据统计,这样的炸弹池有约两万个,艺术家以此暗喻战争给柬埔寨人带来的无法抹去的精神创伤。与之相似的是1973年出生于大马士革的赫尔·萨克西安(Hrair Sarkissian)《处刑广场》(Execution Squares)系列记录了叙利亚的三个城市中历史上曾是处刑广场的地点。

微信图片_20230602164415万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炸弹之池》(Kompong Thom),2009,森美术馆藏

马克·吐温于188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白象失窃记》戏谑地描述了警探搜寻就在原地的白象时的大费周折、笨拙刻板。此后,“房间中的大象”也常被援引以描述某件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不做讨论的事情。这组作品提醒我们去留意若谈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需要深究是何人被赋予了打扮历史的权力;若记录弱势群体的平静祥和的境况,需要先确保这样的平静与祥和是否出于失语、是否只是粉饰过的太平。

设身处地

德里达认为人称自己为人,唯有通过划出界线,把他的他者排除在增补游戏之外,同时提出民主是一个持续的未完成的过程(la démocratie à venir),需要不断通过介入、变革与创造来激发其更多的可能性与开放性,从而解构的传统公民与非公民之间“主体与他者”的二元关系。展览的“国语”、“社会”与“音乐”章节,均有作品挑战将自我与历史中或是权威性的他者进行角色置换,以身体性的参与去接近不可知的历史、破解看似铁板一块的既成权威。

640 (3)米田知子,《在可见物与不可见物之间》(Between Visible and Invisible),1999,森美术馆藏,“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展览现场,2023

米田知子的系列摄影作品《在可见物与不可见物之间》(Between Visible and Invisible)便聚焦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暧昧地带。她放大仿制了弗洛伊德、谷崎润一郎、柯布西耶等多位知名历史人物使用的眼镜,将之置于虚焦的前景、透过眼镜则是这些历史人物写下的信稿、演讲稿或是未完成的乐谱的局部,为观众创造出身临其境的错觉,手稿写就瞬间的踌躇或激情也因而似乎历历在目。

640 (5)席帕·古普塔(Shilpa Gupta),《与命运的约会:尼赫鲁在1947年8月14日印度独立日上的演讲,1947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2007-2008,森美术馆藏,“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展览现场,2023
出生于印度孟买的席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在展厅一角设置了一个立式话筒与一个摆放着讲稿的乐谱架。这份讲稿是1947年印度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前日其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进行的演讲的节选,表达了尼赫鲁对于在新印度创立自由与平等的向往。若想阅读讲稿,人们将不得不绕到演奏者一侧,而这也将他们不觉间引向了话筒面前,空间内循环播放着艺术家如歌如诵朗读这份讲稿的录音,与此时站在话筒前的观众仿若一对双簧组合,共同完成着对原始语境的想象、戏谑与再解读。

在地连接

理科单元中,宮永爱子为本次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足迹》(Root of Steps)收集了在美术馆所在的六本木地区工作与生活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的鞋子,翻模后用萘制成纯白色晶体模型,珍宝般被放置在透明的展示柜,在常温下缓慢进行着升华与再结晶的过程。综合学科中高山明与同在六本木之丘中的麦当劳餐厅合作,观众可在麦当劳凭门票免费获得一份小薯条,并通过店内二维码收听艺术家邀请移民或难民分享他们横跨建筑、料理、哲学、商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640 (6)宮永爱子,《足迹》(Root of Steps),协助制作: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2023,制作協力: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展览现场,2023

事实上,在2003年以前,如今六本木之丘所在的区域拥有一个更典型的日本式地名——六本木六丁目,并被昵称为“6.6”,是一个以朝日电视台为中心、木结构房屋和小型楼宇集中的区域。森美术馆成立后,将美术馆与社区、城市的互动视为其重要目标。这些为了这次展览而创作的作品项目令我们看到美术馆如何致力于与周围的社区、商家保持着“六本木六丁目”般相互支持的邻里关系,从而进一步突破学科与机构的疆界、强化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连结。

640 (7)六本木麦当劳“麦当劳广播大学项目”海报,摄影:王天艺

无价值的奇迹

理科单元,彼得·菲施利(Peter Fischli)大卫·韦斯(David Weiss)创作的《事物的进程》(The Way Things Go)用中世纪炼金术士般的歌颂着事物之间的莫名其妙的诗意张力。哲学课上,来自中国台湾的艺术家蔡佳葳用录像记录了自己用毛笔在一块豆腐上抄写心经的过程。在同一门课上,泰国艺术家阿拉亚·拉斯迪阿美恩斯科(Araya Rasdjarmrearnsook)的影像作品《课堂》(The Class)显得更为激进:她将清迈一家医院的停尸房布置成教室的样子,自己则身穿一袭白衣扮作老师,对着六具尸体“学生”解说“何为死亡”。这些略显荒诞的作品共享着一种对于正统与禁忌的挑战精神,他们用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解构着宗教、生死等固若金汤的概念,向人们揭露着通行的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束缚。

640 (8)蔡佳葳,《豆腐咒》(Tofu Mantra),2005,森美术馆藏

虽然置身东京港区二百余米的高空,美术馆却拒绝着空中楼阁式的思考与预设。在抛出“世界”这个看似宏大的议题框架之后,策展团队便将焦点放诸于野,通过拼凑起一个个诚实而具体的回应敲打、质问着由主权、语言、种族、性别或者资本划下的疆界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历史创伤。当疆界溶解、标签失效,个体得以作为自我与他人他乡建立自如而流动的联系。人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出美术馆、回到六本木之丘的中心地区,或会感到犹如纵情山林之自由。

微信图片_20230602164354

Q:片冈馆长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森美术馆工作,那么作为森美术馆的策展人和馆长各自的经验是什么样的呢?在这20年里,美术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A:这二十年间,随着森美术馆的不断成长,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在这其中的立场和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策展人,我一直致力于向以东京为中心并向外扩散的观众群传递时代精神,森美术馆在自成立以来也坚持着这样的关注。

Q:关于“世界学堂:当代艺术中的国语、数学、理科、社会”展览,您是如何构建展示概念的呢?在选择作品时,您考虑了哪些方面?

A:我认为在当今这样历史、经济、文化等不同因素交杂影响下复杂的世界,当代美术馆能够成为人们去了解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从而摸索人类之间的普遍联系的学习平台。作为森美术馆20周年纪念展,策展人团队在选择展品时,除了考虑作品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考量这些作品能否提供更为多元的观点与视角。在本次展出的150件左右的作品中,有90件左右来自森美术馆的馆藏。

Q:本次展览中宮永爱子、帕克·麦卡瑟(Park McArthur)以及高山明的“麦当劳广播大学项目”等作品都体现了艺术家在美术馆的支持下与六本木的社区与商业设施进行的合作。森美术馆是否经常进行这样的合作呢?

A:森美术馆是作为“文化都市/Cultural Heart of a City”概念下的再开发项目“六本木之丘”的文化设施而成立的。虽然它是一个企业美术馆,却并不是以公开企业创始人的收藏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环而被创想的,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因此,我们从开馆之初就探索在城市中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我们还举办了许多与社区、城市互动的公共项目,例如“六本木艺术之夜”和“城市和美术馆计划/社区参与项目”等等。

640 (9)森美术馆城市和美术馆计划/社区参与项目“Tsumune Project”,也是2019年“六本木之夜”项目之一,2019

Q:您认为与其他国际顶级美术馆相比,森美术馆有哪些特点,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A:如之前所说,森美术馆的一大特色是其以“城市再开发”为成立的初衷和发展主轴。同时,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就一直追求国际性与现代性。如何在呼应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将之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Q:森美术馆在新冠疫情期间经历了哪些变化?由于国际游客数量的减少,展览内容是否有所调整?

A:我们虽然没有针对展览内容进行调整,但与世界上所有的美术馆一样,森美术馆也经历了闭馆和缩短开馆时间等变化,同时将许多项目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从这些经验中,我们反思了当代艺术和美术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在去年夏天推出了名为“听地球转动的声音:疫情后的幸福感”的展览,通过呈现涉及自然和人类、个人和社会、家庭、精神世界、生与死等与生命和存在相关的主题的作品,探讨在疫情后的新时代我们如何生存、以及身心健康(Wellbeing)的意义。

Q:您对于森美术馆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与规划?

A: 正如一开始所提到的,当代美术馆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观察变化中的世界,从中理解人类的本质、精神的内核与自然的规律,并向人们呈现“瞬息万变”与“亘古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另一场森美术馆开馆20周年纪念展“我们的生态学”计划于2023年10月18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举行。
采访、撰文 / 王天艺
编辑 / 姚佳南
*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森美术馆提供

专访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上任15周年,推动亚洲艺术进入美国主流文化

许杰馆长于4月宣布开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继任程序至2025年完成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