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家非营利私人艺术基金会Tanoto Art Foundation(TAF)于2025年初正式成立,TAF的创建者Belinda Tanoto(陈昱廷)表示,“我们成立TAF的目的是让人们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中来。作为新加坡首批私人艺术基金会之一,我们期待TAF成为东南亚的心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并建立新的、未曾探索过的联系。我们希望TAF的项目和计划能够帮助加深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欣赏和参与,为艺术家、观众和不同声音的汇聚创造空间。”在促进东南亚当代艺术体验的对话之时,TAF还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
作为香港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M+视觉文化博物馆通过其收藏和展览超越传统的艺术博物馆范式,涵盖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流动影像以及亚洲视觉文化等多元领域,成为了立足亚洲的全球性文化机构。在已有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博物馆体系范式面前,新兴的文化机构如何实现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连续与再创造?在去全球化浪潮与后殖民的语境下,当代香港既延续着历史上东西方交汇的要津,又兼具在地性与跨国离散网络的文化特质——这一“香港性”先孕育于此,又通过离散社群的连结漂向世界扎下新的根系,最终又回流本土。
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国际视野的策展人之一,长期生活工作在泰国的格拉西亚·卡威旺(Gridthiya Gaweewong)在当代艺术领域已深耕二十余载。泰国北部金三角区的出生成长经历让她自幼浸润于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也塑造了她后来在工作中对世界性议题的持续探索之旅。2007年,卡威旺上任曼谷吉姆·汤普森艺术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艺术总监,她以跨地域的策展实践连接起东南亚与全球艺术生态。从清迈当代艺术博物馆(MAIIAM)的筹建,到第三届清莱泰国双年展的策划,再到参与第16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6)的委员会工作,其职业生涯始终致力于探索地方性与全球话语的辩证关系。
耳边是派对现场一般地鼓点与音乐;变幻闪烁的数字图像如瀑布一般从全镜面天花板的镜像流动到幕墙,再于光滑的地板上留下剪影;所有围观的人群都举起手中的镜头,对准这一片令人目眩神迷的全景式的数字景观的中央——这里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为Beeple举办的全球首场大型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Beeple: Tales From A Synthetic Future)的开幕现场。Beeple站在人群中,操纵着工作台上的电脑和鼠标,随着节奏轻轻地晃动点头,进行着他本日的《每一天》创作,重现他在查尔斯顿工作室中的日常创作场景。
2024年7月13日,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场集会中突发枪击事件,美联社驻华盛顿特区的首席摄影师埃文·沃奇(Evan Vucci)用相机记录下的瞬间引发人们关注。新闻摄影、普利策奖得主、“刷屏照”版权等话题继而持续发酵,仿佛用相机拍下的照片在图片唾手可得的时代再次值得被重视起来。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oun)与玛丽·库赞(Marie Cousin)合著的《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40 ans de photojournalisme: Génération Agences)以照片和自述的方式回顾了新闻图片社时代的辉煌,而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图片社面临着消失或合并的不同未来。
在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迎来30周年之际,第15届光州双年展以“盘索里:21世纪声景”(PANSORI, A Soundscape of the 21st Century)为题展开,主展览由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作为艺术总监进行策划,以光州中越公园的双年展大厅为中心,展出来自30个国家的72位艺术家的作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空间,为讨论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人类和艺术的未来创造一个舞台。策展团队成员还包括芭芭拉·拉吉埃(Barbara Lagié)、杰德·巴格特(Jade Barget)、库拉莱·阿布杜卡里科娃(Kuralai Abdukhalikova)、李尤娜(Euna Lee,音)和索菲亚·朴(Sophia Park)。此外,由不同国家、城市、机构和个人组织的光州双年展国家馆从上一届的9个扩展到31个展馆和一个特别项目,分布在国立亚洲文化中心(ACC)、杨林洞历史文化街区及城中多地,在整个双年展期间,整个光州市都充满着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艺术新闻》专访沙迦艺术基金会主席胡尔·卡西米,这位沙伽酋长国的公主正是十多来沙伽思想和文化转变的关键性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