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这个月,29岁的杰伊·乔普林(行内昵称J.J.)向佳士得拍卖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当时拍卖行在杜克街(Duke Street)的一座大厦的一层有一个房间,乔普林希望他们能够将其作为一个画廊空间免费租给他,而他承诺提供的回报是,为这个街区吸引来新的客户群体——那些对当代先锋艺术感兴趣的人。
纽约的博物馆系统正在接纳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元素。无论今年大都会的大展“水墨艺术”,还是在上东区与大都会遥遥相望的古根海姆未来将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不仅会为纽约以及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中国艺术的新视野,也将为越来越多前往纽约的中国艺术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带来关于中国艺术的另一重视角的文化参照。在这场重新启程的文化相遇中,在以纽约主流博物馆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界,与中国艺术之间的“东张西望”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与此有关的争论与对话将成为艺术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围绕着中国的YCA(Young Chinese Artists,中国年轻艺术家)一代有一些成见。他们通常被称为“小皇帝”,这是比“被宠坏的小鬼”更礼貌的说法。他们是“计划生育”和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结果——游离、特权、不关心政治以及自恋。但是,通过过去三年中与年轻艺术家们的接触,我发现他们绝对不是被宠坏或者疏离的一代。相反,我发现他们的视野是全球性的,在材料的运用中充满创造性。他们正在发展出中国艺术的新词汇,我将其称为超越国家界限崇尚个人表达的“后中国人”(post-Chinese)。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已经66岁了,这位自诩为“行为艺术老祖母”的前南斯拉夫籍艺术家最近颇具话题性,尤其是YouTube上有一段她与曾经的灵魂伴侣乌雷(Ulay)四目相对并潸然泪下的视频,无数人为之感动并疯狂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