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残才会腻在纽约这个吞噬灵魂的城市不走!”近年来纽约房地产开发商们步步紧逼,艺术区从下东区搬到威廉斯堡再到现在布什克、里奇伍德和红钩区,艺术家们不得不选择逃离纽约,他们又何去何从?
1989年,一群活跃在纽约艺术圈的女艺术家联合起来,揭露这个行业里的男性至上主义和画廊、美术馆对女性艺术家的歧视。她们自称游击队女孩儿(Guerrilla Girls),面戴橡胶制的大猩猩面具以掩盖自己的身份。若中国的女艺术家中也出现“游击队女孩儿”,对中国艺术圈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呢?
2013年5月23日,第一届巴塞尔香港国际艺术展开幕,而出任艺术展总监的还是之前Art HK的总监Magnus Renfrew。Art HK被巴塞尔艺博会于2011年收购,这个创立于2007年的艺博会,成为巴塞尔打造其亚洲艺术平台的新港口。而每年举办巴塞尔香港国际艺术展的香港会展中心,苏富比、佳士得的春秋两季大拍也在这里举办,湾仔码头边的会展中心汇集了香港最重要的国际艺术交易平台。香港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全球第三大艺术交易中心,同时力争成为一个艺术中心城市。
对于像威尼斯这样优美而脆弱的城市,未来一定已规划好了吧?事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威尼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址,相应的管理方案本也应随之出台。今年3月,市议会终于将方案呈现给公众,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该市编写的管理方案。议会宣称,其目的是要“确定战略并通过行动计划将其付诸实践”。可惜的是,方案在这两方面几乎都一败涂地。
2004年,新媒体策展人芭芭拉·伦敦(Barbara London)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了《今日中国》(China Now)艺术节。在这场展览中,我看到了徐震的作品,他将摄像机设在人流众多的上海闹市,记录下人群在听到艺术家大声怪叫后回头一探究竟时或惊讶或恐慌的表情;还有宋冬早期实验作品,他以碎镜子的反射捕捉中国街头风貌。这些影像全然粉碎了我对中国怀有的种种陈旧猜想。这些极富才华的影像艺术家们运用折射、碎片化或是瓦解重构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种种光怪陆离的大城市景观。
尽管数据显示大多数艺术机构仍旧偏爱男性艺术家,但在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后,博物馆显示出他们“女性”的一面,众多著名女性艺术家个展在世界各地开幕、展出,掀起一阵女性艺术浪潮。
你想收看MoMA的在线课程吗?或是艺术在现教育平台MOOCs的海量资源、Art21拍摄的艺术家访谈,及基于实体藏品的虚拟博物馆......在互联网开放的数字时代它们垂手可得,这也为艺术教育与艺术收藏展示带来全新视野
3月5日,在纽约曼哈顿哈德逊河岸第92和94号码头举行的军械库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开启了艺博会的黄金季节。在诺阿·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3年的领导下,军械库艺术展的复兴已初见成效。继去年“聚焦”中国后,今年军械库再次向东看,以“MENAM”为名,“聚焦”中东、北非和地中海地区的艺术家,回应近年来西方世界对阿拉伯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