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杨泳梁:人造自然与都会之《魇》

一个全副武装的剑士出现在高楼林立的超级都市之中,在匆忙行走的人群中显得孤独而突兀,仿佛身负重任却没有用武之地。他跟随一只三足乌鸦的指引,在梦境中不断穿梭在海洋与森林之中,内心世界和现实反复交织,以至于无法分离……艺术家杨泳梁在他的第一部艺术电影作品《魇》中,用精致的黑白画面,从个人的角度描写了城市给人的“梦魇”,延续着他对现代化问题的探讨。这也是他首次以一条主观线索作为对于以往作品的延伸。

feature|特写 为什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朱利安·崔维里安在长达半世纪里会被视为间谍?

一份藏于英国国家档案局文献记录了英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朱利安·崔维里安(Julian Trevelyan)被监控的细节,其中涉及收藏家佩姬·古根海姆、作家亨利·米勒、苏联间谍盖伊·伯吉斯等等。这位艺术家虽毫无危害英国的念头,却无端卷入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间谍案。

feature|特写 《我的生命线》:命运牵引下的“素人”创作

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开幕。此次艺术节共有42位素人艺术家和16位漫画家参与,汇集了超过300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节的重要部分,6月28日还将在尤伦斯中心大客厅举办有关中国素人艺术的研讨会,“素人艺术热”或将回潮中国。与此同时,在6月26日刚刚落幕的第26届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上,一部以素人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征服了国际评委,摘得“Sunny Side Special Mention”奖项,该片曾在今年3月的第六届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上获得了唯一的“最佳中国提案”奖。这部名为《我的生命线》的纪录片讲述了来自闽北乡村、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的“素人艺术家”汪化的故事。

feature|特写 “新媒体艺术”不再是“少数派”: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体系的艺术家们

今天,所谓的“新媒体”早已超越了媒体艺术这一范畴,延伸到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等更广泛的领域。而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孕育的新生代艺术家在这一领域的创作尤为引人注目。由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与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的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被《亚太艺术杂志》(Art Asia Pacific)称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feature|特写 达莎·朱可娃邀库哈斯建“车库”:阿布拉莫维奇的缪斯再拓展俄罗斯当代艺术空间

由俄罗斯著名女收藏家、《车库》杂志主编达莎·朱可娃斥资2700万美元打造的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新馆于6月12日开放。这座新馆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操刀改建,“车库”还是俄罗斯第一家针对当代艺术开放的档案馆和图书馆。

feature|特写 “东方文物的伦敦代言人”:埃斯卡纳齐的“中国艺术经眼录”

朱塞佩·埃斯卡纳齐(Giuseppe Eskenazi,1939—)是目前全世界最知名的中国古董商之一,曾于2005年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拍下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罐,创下了当时的中国瓷器交易世界最高价。他所经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多达五千余件,其中不少珍品缔造了中国艺术品交易的“神话”。6月下旬,由埃斯卡纳齐亲自编撰、回顾其五十余年来经手中国艺术品经历的著作《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中文版首度上市,对了解埃斯卡纳齐的收藏历程及中国艺术品在西方的流转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及赏鉴价值。

feature|特写 香港:自由港的艺术升级

香港怎么了?这大概是最近被询问最多的问题吧。有人感叹:香港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我们不禁追问:香港的出路在哪里?近年来,从Art HK到Art Basel,从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兴建到香港艺术馆的改造升级,艺术能否成为香港的下一个核心竞争力,香港是否能从贸易的自由港转化为艺术的自由港?我们似乎看到某种可能性

feature|特写 明朝遗民的伤痕艺术:文化危机中的文人和文人画

2013年3月至6月,纽约亚洲协会举办了展览“招隐:十七世纪中国的绘画、诗歌与政治”(The Artful Recluse: Painting, Poetry, and Politics in 17th-Century China)并出版了同名书籍,书中收录了纽约大学教授乔迅(Jonathan Hay)关于17世纪文人生存状态和创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社会背景、题材等方面对明朝遗民文人画做出深入的分析。

feature|特写 中国式“文艺复兴”在明朝:以书法为据找寻历史深处的“江南”

6月27日,在六朝古都所在的南京,在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的江苏省美术馆中,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以及《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方瞾之间,从晚明开始的南京文化积淀谈起,梳理江南的文人传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及这一雅致文脉在中国当代应该如何接续和发展。

feature|特写 卡塞尔文献展60周年如何用展览构想世界,2017年将与雅典上演双城记

1955年7月15日开幕的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从传统的沙龙式展览到现代意义上的展览的分界点。7月15日是卡塞尔文献展诞生60周年的纪念日,近四届文献展的总策展人齐聚发源地卡塞尔,探讨我们今天如何审视过去20年间文献展的理论概念,以及如何用展览联系和构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