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么了?这大概是最近被询问最多的问题吧。有人感叹:香港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我们不禁追问:香港的出路在哪里?近年来,从Art HK到Art Basel,从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兴建到香港艺术馆的改造升级,艺术能否成为香港的下一个核心竞争力,香港是否能从贸易的自由港转化为艺术的自由港?我们似乎看到某种可能性
2013年3月至6月,纽约亚洲协会举办了展览“招隐:十七世纪中国的绘画、诗歌与政治”(The Artful Recluse: Painting, Poetry, and Politics in 17th-Century China)并出版了同名书籍,书中收录了纽约大学教授乔迅(Jonathan Hay)关于17世纪文人生存状态和创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社会背景、题材等方面对明朝遗民文人画做出深入的分析。
6月27日,在六朝古都所在的南京,在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的江苏省美术馆中,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以及《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方瞾之间,从晚明开始的南京文化积淀谈起,梳理江南的文人传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及这一雅致文脉在中国当代应该如何接续和发展。
1955年7月15日开幕的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从传统的沙龙式展览到现代意义上的展览的分界点。7月15日是卡塞尔文献展诞生60周年的纪念日,近四届文献展的总策展人齐聚发源地卡塞尔,探讨我们今天如何审视过去20年间文献展的理论概念,以及如何用展览联系和构想世界。
美国司法部已经将与艺术相关的犯罪行为列为全球第三大犯罪产业。6月初在纽约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列出了全球最令人担忧的6大艺术犯罪趋势,并指出,随着新的挑战不断出现,更严格的监管十分必要。
今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 -1965)逝世50周年,《艺术新闻》邀请了国内重要的7位建筑师马岩松、柳亦春、王辉、李虎、徐甜甜、董功、朱锫畅谈了他们对柯布西耶的感悟与思考,使读者透过深耕于建筑领域的实践者的眼睛“再发现”柯氏留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最高法院于6月26日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国合法,这项裁决激起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群众的欢呼与庆祝,被认为是同性恋权益运动寻求已久的胜利。但在此之前,同性恋在艺术与流行文化界已经势如主流,在传统的前卫艺术领域,酷儿艺术(queer art)已经不再是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以下统称LGBT)艺术家的专利,但异性恋艺术家涉足酷儿主题依然引发争议。
于去年获得第五届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唯一“最佳中国提案奖”的纪录片《中国梵高》记录了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为业的深圳大芬村画工赵小勇等人由“复制”走向艺术“原创”的故事。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打拼的画工们在复制西方名画的同时,也在绘制着对西方社会的想像。
美国艺术史学家卡娅·西尔弗曼的著作《类比的奇迹:另一种摄影史(卷一)》以超脱理性的方式解读摄影的历史。该著作从表面上看聚焦于19世纪的摄影艺术,实则是对摄影本质的沉思。在西尔弗曼看来,摄影并非是发明于19世纪初期的一项技术,它的起源是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的。
英国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部著作《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中文版于2015年5月出版。在该书中,柯律格努力突破西方博物馆学的实证、鉴赏框架,发掘晚明文士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及其所评述的“中国物品”更为完整和原初的意义,即同中国当时社会历史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