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教授在上海复旦大学进行了总题为“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的讲座。讲座延续了巫鸿在其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系列著作中的基本问题意识和阐释方法,围绕“什么是中国古代艺术对人类艺术史做出的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贡献?”这一中心问题,将“礼器”、“墓葬”、“手卷”、“山水画”等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形式置于“全球景观”的比照视野中展开论述。
当电影和录像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艺术家首选的创作媒介时,观影的舒适性则成了策展环节不可避免的问题。博物馆和画廊都在努力跟上录像艺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以最佳方式展示越来越多、越来越长的录像作品却仍然让这些机构手足无措。《艺术新闻》的Ben Luke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撰文表示,即便录像艺术常让人感到颇为困惑,也不意味着观看过程就该是不舒适的。
10月22日,《艺术评论》(ArtReview)杂志公布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今年的榜单首位继2004年和2010年之后,又一次由艺术经纪人占据。这次登顶的是豪瑟&沃斯画廊的伊万与曼努埃拉·沃斯。而今年重获护照并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等地举办展览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则从2014年的第15位跃升至第2位。而维他命艺术空间的张巍和胡昉、华人藏家张明、香港藏家及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亚洲艺术文献库创办人之一的徐文玠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也榜上有名。
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话题之作——乱糟糟的《我的床》(My Bed)在本周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254.65万英镑成交(估价:80万至120万英镑)。翠西·艾敏(Tracey Emin)、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这几位由YBA(Young British Artist 青年英国艺术家)发展到MABA(Middle Age British Artist 中年英国艺术家)一代的艺术家们已成为英国乃至全球艺术市场宠儿。成就天价的背后,还要回溯至26年前那场造就YBA最具历史意义的展览。
今年9月,帕慕克继《纯真博物馆》之后的新作《我意识里的怪癖》的英文版出版,英国《卫报》称这本书为“伊斯坦布尔的百科全书”。而在今年9月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讲述帕慕克创建的纯真博物馆的纪录片《纯真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的博物馆与伊斯坦布尔》则让观者经由馆藏的“小而平凡之物”,进入“人类情感的百科全书”;也经由帕慕克的记忆,走进20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坦布尔。
中国的艺术家不止有艾未未,“70后”、“80后”的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正在国内和国际上崭露头角。对他们来说,如何摆脱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简单政治化的刻 板解读,既提是一种挑战,又构成了机遇。这些超越国家界限、崇尚个人表达的“后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其所处的中国社会景况做出回应。
在刚刚开幕的的弗瑞兹(Frieze)艺博会上,近期若干波普展览参展艺术家的诸多作品纷纷登场。当安迪·沃霍尔等波普巨人的作品在市场上愈发难以企及的时候,那些被历史埋没的艺术家就愈发受到关注。而就在最近1、2年的全球学术界,一场“重新发现波普艺术”的风潮也已悄然展开。
由陈传兴总监制的岛屿写作者纪录片电影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于陈传兴摄影展“未有烛而后至”展览期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映。其中,陈传兴导演的《化城再来人》讲述了有“诗僧”之称的台湾诗人周梦蝶的一生。这部纪录片以看似最为平常的镜头语言,将周梦蝶的人生境遇与他的诗歌映照展现、形成“对读”。影片以“常”中见“奇”的方式使观者默会一个“岛屿书写”者的一生。
本月初,第32届特纳奖入围作品展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电车艺术空间(Tramway)开幕,三名女艺术家及一个由建筑设计组合入围,有别于以往的争议喧嚣,贯穿所有作品的是一种沉思的力量。本年度评选结果将在12月7日揭晓。许多人认为特纳奖如今已不具吸引力,逐渐退化成一场乏味的消遣,30年的特纳奖还具有以往的吸引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