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黄永砅将以《帝国》入驻2016年巴黎大皇宫Momumenta,6个过往展览带你进入法国版“涡轮大厅”

2016年5月,艺术家黄永砅将受邀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的“纪念碑”(Monumenta)项目带来名《帝国》(Empires)的沉浸式巨型装置,以8个彩色建筑形态的“岛屿”探讨这个世界变化的方式、政治和经济权利基础的演变。创立于2007年的Monumenta可谓“法国版的泰特涡轮大厅项目”,从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到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艺术新闻》将带你细数Monumenta迄今的6个经典展览。

feature|特写 小说中的当代艺术:这10部实验著作里文学与艺术如何相遇

文学与艺术的边界并不像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10月中旬,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艺术亭台举办了一场以“模糊的边界:小说中的当代艺术”为主题的讲座,《艺术新闻》邀请到该场讲座的主讲人btr就“小说中的当代艺术”再作一文,并以10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展现了自1960年代观念艺术兴起后,文学(尤其是小说)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相遇的各种可能。在这10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中的“立体主义”,策展式的小说,“现成品”式的小说,甚至行为表演艺术......

feature|特写 肖恩·斯库利怎么看艾未未?从冲突到拥抱的30年师生情

早在1983年,还未出名的艾未未就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和他当时的老师肖恩·斯库利有一段密切的交往。目前正值艾未未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个展,肖恩·斯库利亲自提笔写下了两人之间的交往点滴:从80年代在纽约的冲突、切磋,一直到30年后在北京的重聚与拥抱。

feature|特写 重新发现在缝隙间创作的海外华人艺术家:刁德谦、林寿宇、林飞龙及其现代艺术之路

海外华人现代艺术正在被重新发现: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潮流在纽约开始被波普、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所冲击的华人艺术家刁德谦的回顾展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同样在北京,生于台湾的艺术家林寿宇的作品在刚刚过去的木木美术馆馆藏展览中展出。而在巴黎,古巴裔华人艺术家林飞龙的大型个展正在蓬皮杜中心举办。这些从事现代艺术创作的华人艺术家对于身份、标签及其所经历的现代艺术潮流等等都曾作出各不相同的反应。

feature|特写 “西方人的眼光”与中国山水画艺术:贡布里希评苏立文著作《山川悠远》

英国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所著的《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自上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80年,另一位重要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发表了一篇针对此书的书评,从“西方人的眼光”入手对苏立文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的理解。在这个周末,不如就随着两位学者的研究一同造访古代书画里的山川湖海。

feature|特写 郎世宁特展延续两岸故宫之“合”,再现三百年前“中西合璧”的院画新体

在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来华300周年之际,两岸故宫再次联手推出合作展“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展览是2009年两岸故宫院长首次互访以来,两个故宫联合推出的第5个展览。除展出台北故宫典藏品外,展览还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意大利热那亚马丁尼兹养老院商借11件画作,其中,包括《郎世宁画弘历围猎聚餐图轴》《清郎世宁海天旭日图横幅》等8件来自北京故宫的珍品。

feature|特写 与民国学者傅芸子一起,进入秘藏盛唐的日本正仓院

“第67回正仓院展”正在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展出的63件来自正仓院的珍贵文物来自其近万件收藏。对于大多数人,这一日本皇室秘藏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不过,其实在20世纪初,中国学者傅芸子(1902-1948)就已经对正仓院古物进行过较为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对前往正仓院的观展者来说,傅芸子的《正仓院考古记》是一部值得携带的“深度指南”,而对无法亲身前往的人来说,也可随着书中的描述卧游一番。

feature|特写 The Art Newspaper 创刊25周年9位全球艺术界关键人物探讨当代语境下“艺术何为”?

为庆祝《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成立25周年纪念,《艺术新闻》将在大英博物馆、MoMA、圣彼得堡以及梵蒂冈的博物馆带来一系列以“艺术何为”(What is art for?)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同时,大英博物馆馆长、泰特现代艺术馆馆长、MoMA PS1馆长、中国艺术家徐冰等9位当代艺术界的权威人士也就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如今叙利亚难民危机、文物破坏、经济放缓等充满困顿和挑战的情况下,艺术所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

feature|特写 第5届CCAA艺术评论奖颁奖,于渺写作提案获奖

10月27日下午,2015年第5届CCAA当代艺术奖在中央美术学院颁布了今年的艺术评论奖。青年评论家、OCAT西安馆公共学术项目策划人于渺,以她的写作提案《从大街到白盒子,在离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介入实践》获得了今年CCAA当代艺术奖评论奖。本届CCAA评委郑胜天代表评委会对于渺的提案进行了评述:“于渺以‘流通’为框架,尝试梳理上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创作的转变,在个案基础上,考察中国艺术家如何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挪用并介入媒体,甚至是商业领域。而随着以画廊为中心的展示系统快速发展,这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游走的艺术家,将继续启发有关‘流通’的研究。”获奖之后,于渺将在CCAA的赞助下,通过出版书籍和举办展览的方式展示她的议题。

feature|特写 巫鸿谈“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礼器、墓葬、手卷与山水画

10月中旬,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教授在上海复旦大学进行了总题为“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的讲座。讲座延续了巫鸿在其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系列著作中的基本问题意识和阐释方法,围绕“什么是中国古代艺术对人类艺术史做出的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贡献?”这一中心问题,将“礼器”、“墓葬”、“手卷”、“山水画”等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形式置于“全球景观”的比照视野中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