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演唱会......随着世界各地的政府、行业和组织都希望利用其变革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心舞台。”——在数月前召开的英伟达GTC大会[业内俗称为“AI”(人工智能)春晚]中,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这样说。与之同时发布的是性能增强数十倍、能耗降低了25%的全新升级芯片Blackwell GPU以及一系列可拓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英伟达发布的软硬件更新也使得SORA这样一时无两的文字生成影片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能真正的“理解”语言并准确地模拟现实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运行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人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普通人越来越对AI将会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紧张、焦虑而非激动;这一比例相较前年全球的中值平均数据上升了13%;在美国则上升了37%。当人工智能被视为医疗、工程、创意、金融等越来越多的现实产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之时,大企业的“资源集中垄断型”AI平台的进步速度及效能远远超过更促进平等、独立及开源的开发模式。由硅谷工业、亿万富翁及科技巨头的生产共同塑造的“AI神话”叙事与现实危机的纠缠,也随着AI的“普及”逐渐介入了大众生活。由效优主义的行业标准推进的AI模型势必不能适配所有人,却在回音壁式的反馈循环中渐渐塑造甚至规训个体的需求,使其趋于同质化。在AI时代中,由于技术的壁垒,普通人可能更难察觉自己所面临的被动风险及在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系统困境:西方式的、精英语境下的投资者和工程师的“世界观”、科技发展的“机会成本”、如何设计产品、由谁采纳技术、技术如何被监管、学界与产业的视角以及传媒和政策的动机为何?以上种种又如何相互交织继而难以察觉地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科技神话”被普通人所理解、所认知的方式?
为万物编年,与万物共生,当下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2024年由《艺术新闻》与CHANEL联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万物纪”的主题之下,于6月15日在本年度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拉开序幕。
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入选者与活跃在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学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思想家和科学家共同度过了为其三天的密集共学时光。本年度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万物纪”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见万物”(Seeing Wanwu)主题展览于6月15日-7月14日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14组创作者在“向山学园”中提出的创作提案经过完善,落地萌芽,从微观生物、植物到动物,从稻田、森林到海洋等生态圈,试图以个体之眼感知、深入探访其所在的具体生态现场,并尝试跨学科协作,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地带探求生命的价值、触摸万物生命。在开幕当天,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分别带来了以“水系学校#4:源头、本土知识与整体生命技术”和“生态感性与生态审美”为题的两场“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由创作者共享生态艺术创作经验与实践中的思考。
在6月16日的“‘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艺术家郑波、曹明浩和陈建军与研究者楼森华、生态学家赵云鹏就“万物”、“生态”、“自然”等基本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讨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之处,一种新的共识正在浮现——各学科正在面临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共同寻找新方法与新思想。
“此在他乡”显然不止是艺术家这一代的伤痛,如同植物随风与动物飘荡落地生根、沙石顺水与地理集散冲击成滩,无论捡起哪块石头,我们都会与未名的记忆相遇。
展览“最小限度的”刻意弱化了图像本身的物质形态和图片的媒介性,艺术家在此将图像降低到最为简单的位置,几乎每件作品中的影响似乎都不提供任何明确的信息,有些以低分辨率,甚或“坏图像”(poor image)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