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之子克里斯托弗·罗斯科(Christopher Rothko)的新书《马克·罗斯科:自内向外》( Mark Rothko: From the Inside Out》,解释了这位抽象主义大师如何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汲取风格主义准则和情感冲突。本文摘取自该书中的一节。
1月底,无论是纽约新美术馆的 “开放记分:艺术与科技2016”研讨会,还是伦敦白教堂美术馆的“电子高速公路”,都把艺术界的关注点引向1960年代试图结合艺术与科技的重要实验——由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合作的表演项目“9个夜晚:剧场与工程技术”及随后建立的团体E.A.T.(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艺术与科技实验)。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结合似乎正以新的能量,在艺术创作、教育、市场等多个层面带来深刻的变化。
纽约素人艺术博览会于1月24日刚刚闭幕,佳士得在1月22日举行首场大型素人艺术拍卖会,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城市圣物箱”博物馆(City Reliquary)也将在1月30日举办4位素人艺术家的群展。关于“素人艺术”(Outsider Art)的讨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为什么那些尚未为人所知或者隐身在迷雾之中的素人天才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素人艺术是否正走向主流?
杰夫·昆斯、安尼施·卡普尔正在走下坡路?瑞秋·罗斯等艺术界“新星”正处在上升势头?来自《艺术新闻》的调查将全面分析2015年全球艺术家的格局变化和未来的趋势。
“改变中的中国山水”(China’s Changing Landscape)展览9月28日于瑞典的北欧水彩艺术博物馆(Nordiska Akvarellmuseet)开幕,以呈现中国当代水墨的多元维度和活力。
艺术家,在不同的艺术区,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他们的艺术。目前,北京有不少活跃的艺术区和艺术家群落,宋庄、草场地、环铁、酒厂、一号地⋯⋯去年开始,一个年轻的艺术区——黑桥——以它旺盛的活力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2015年即将过去之际,《艺术新闻》采访了7位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和藏家,请他们畅谈自己眼中的2015“年度之最”,包括“年度大事件”和“年度最佳艺术家”,当然也有“最大失望”以及“艺术界最应该改变的现状”。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对即将到来的2016年,他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12月19日,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画院、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国际论坛第三场在北京举办。自10月在香港举办的Para Site艺术空间国际研讨会以来,关于独立艺术空间的讨论就频频举办。《艺术新闻》邀请了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及录像局的陈侗、香港Spring Workshop的李绮敏、香港百呎公园的何兆南、上海定海桥的陈韵等独立艺术空间的组织者,就其运营、定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