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不同的艺术区,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他们的艺术。目前,北京有不少活跃的艺术区和艺术家群落,宋庄、草场地、环铁、酒厂、一号地⋯⋯去年开始,一个年轻的艺术区——黑桥——以它旺盛的活力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2015年即将过去之际,《艺术新闻》采访了7位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和藏家,请他们畅谈自己眼中的2015“年度之最”,包括“年度大事件”和“年度最佳艺术家”,当然也有“最大失望”以及“艺术界最应该改变的现状”。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对即将到来的2016年,他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12月19日,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画院、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国际论坛第三场在北京举办。自10月在香港举办的Para Site艺术空间国际研讨会以来,关于独立艺术空间的讨论就频频举办。《艺术新闻》邀请了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及录像局的陈侗、香港Spring Workshop的李绮敏、香港百呎公园的何兆南、上海定海桥的陈韵等独立艺术空间的组织者,就其运营、定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2015年12月18日晚,2015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公布了本届奖项获得者,艺术家陶辉和杨健分别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和特别奖。此次华宇青年奖的评选并非为了推出某个当代艺术系统尚未发现的新人,而是为了推荐艺术家的创作所呈现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所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复杂性。从本届华宇青年奖的获奖及入围艺术家创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特别是青年当代艺术国际化与叙事性的发展趋势。
11月,纽约艺术家比尔·克莱普斯的纪录片《艺术话语》(Artspeak)在印度All Lights国际电影节展映。这部短短16分钟的纪录片收集了艺术圈里众多让人困惑的语言。并非只有“外行人”才会在艺术展览、活动中遇到看不明白也听不懂的话语。除了艺术家,艺术界独特的用语也已经受到了评论人和社会学学者的关注。
12月12日至12月13日, 由“上海项目 | Shanghai Project”主办、上海大学协办的跨学科文化艺术项目——“你好,上海!”国际论坛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召开。论坛邀请了艺术、建筑、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中外演讲者,就当代城市的艺术活动策划,美术馆功能的演变及其当代意义,城市建筑、规划与生态的关系,以及“上海叙述中的缺失”等问题展开探讨。
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最新传记纪录片《不要眨眼:罗伯特·弗兰克》今年10月在纽约电影节期间上映。弗兰克最为人知的不仅有他的系列摄影作品《美国人》和反映了“垮掉一代”精神的影片《拔出雏菊》等作品,更有他乖戾的脾气。而由他的搭档和长期合作的剪辑师劳拉·伊斯雷尔(Laura Israel)执导的《不要眨眼》却拉近了他与观众们的距离。
12月7日,伦敦建筑组合Assemble因在利物浦Granby区的街道及房屋改造计划而获得了第31届特纳奖,这是特纳奖首次颁发给艺术团体以及建筑领域从业者。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多方争议:将老街区进行改造到底算不算是艺术?特纳奖是否仍然是先锋艺术的风向标?
数字时代也是共享与互联的时代,从胶片到数字,从空间到网络,在急剧的变化中机构与艺术家还如何面对影像艺术的收藏与保存?今年9月,“亚洲动态影像保存与收藏”研讨会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召开,来自亚洲各机构的与数字、影像艺术工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共享时代的创作,相关领域的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