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新书发布会暨“回到昆明”艺术论坛在云南昆明大象艺术中心举行。作者聂荣庆作为80年代“西南艺术现象”的亲历者,他将与当年这批青年艺术家共同生活的故事记录在书中,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写下了鲜活的一笔。
在纽约,向来走在当代艺术趋势前端的新博物馆(New Museum)和作为近现代美国重要艺术机构的国家学院(National Academy)在年初分别举办了“开放计分”和“表面的地平线”两场研讨会,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二者关注的焦点。在虚拟技术日趋成熟、社交网络渗入每个角落的当下,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已与50年前结合艺术与科技的早期实验——劳森伯格参与的表演“9个夜晚”大有不同。正如新博物馆总监菲利普斯所言,人们大都回想不起iPhone以前的时代。如今,艺术创作、艺术评论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2月20日,第66届柏林电影节揭晓金熊奖获奖作品——聚焦欧洲难民潮的纪录片《海上火焰》。在欧洲迎来二战后最大的难民危机之际,难民的遭遇及生存现状也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在政治社会领域,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组织也在积极地为这个群体发声。
新一轮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潮流会为艺术带来新的创作“灵光”吗?本期《艺术新闻》带来封面报道“当科技浪潮在艺术世界涌起”,同时带来“中国艺术生态之变年度回顾专辑”特别报道。
“彼得·韦恩·刘易斯:助推器”暨“弗雷德里克·J·布朗:记忆1988”双个展于2016年1月15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两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多年的非裔美国籍离散艺术家,都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爵士乐和美国抽象艺术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二位艺术家中依然健在的刘易斯更把他对量子物理的兴趣融入创作之中。在与《艺术新闻》的专访中,刘易斯谈及了作为亲历者参与的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以及爵士乐和移民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
台北故宫曾在2014年策划“明四大家特展”,依序展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家作品,广获海内外关注。今年1月9日至3月29日,台北故宫又推出明朝画家董其昌的大型展览“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作为明代“本朝第一”的董其昌,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于一身,是中国艺术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一代宗师。此展为台北故宫首度以董其昌书画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特展。
2月6日,佩斯在位于加州门罗帕克(Menlo Park)的临时空间推出了日本艺术组合teamLab的个展“Living Digital Space & Future Park”,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数字化游乐园。艺术跨界科技的作品能否准确把脉硅谷新藏家?画廊主们的“新淘金梦”正在悄然改变着旧金山本地的艺术生态。
英国传奇音乐人大卫·鲍伊在与癌症抗争18个月后,于2016年1月11日去世,享年69岁。作为20世纪最具创造力和话题性的歌手之一,鲍伊不仅在音乐上有非凡成就,他在艺术和时尚领域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与艺术家和设计师等进行了广泛的跨界合作。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围绕他展开的展览都证明,大卫·鲍伊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件绚美、奇丽的艺术品。
尽管不乏惊人的拍场高价,但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苏富比而言远远说不上大获全胜。在2016年开年,苏富比便抛出收购艺术品顾问公司Art Agency, Partners(AAP)的消息,最近半年间一路下滑的苏富比股价随即上升了7.2%。AAP的三位创始人将与佳士得前美洲主席马克·波特一同成立专为藏家提供咨询服务的新部门。
在全球经济吃紧的境况下,2015年的中国艺术市场经历了波澜不起的平凡一年。2016年首个交易日股市经历的两次熔断,是否让市场变坏的预期加剧?今年的中国近现代和古代艺术市场会否面临更为巨大的下行压力?《艺术新闻》邀请周大为、吴可佳、刘钢、任天晋、李苏桥、赵力和李艳锋7位艺术市场专业人士共同分析错综的时局,谈谈他们对2016年中国艺术市场的预测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