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提起山寨的时候,往往联想到山寨的电子产品和设计,而在艺术领域也并不缺少山寨现象。兰登国际的《雨屋》、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山寨”作品。但是另一方面,科技、设计等领域兴起的“创客”文化也渗透入艺术界,在这种语境中,“山寨”却并非完全是贬义词,甚至可能是有效的创新方式。不过,这种“山寨”并不意味着盗版有理,那么盗版出现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
3月21日,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活》在香港会展中心进行了亚洲首映。作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光映现场”的重头戏,并配合目前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举办的展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40年”,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乌利·希克的收藏史与中国当代艺术40年。
3月11日至3月13日,伴随展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特别放映了8部艺术影片,借此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重要时刻。
3月8日,亚洲协会博物馆在纽约总部以新展 “情境之内外”庆祝亚洲协会成立60周年。亚洲协会的创办者是缔造商业帝国的传奇人物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他在艺术史学家李雪曼的建议下构建了包括古代雕塑、绘画和装饰艺术在内横跨8个世纪的亚洲艺术收藏,成为协会博物馆馆藏的基石及核心。亚洲协会博物馆现任馆长陈文辉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谈及了洛克菲勒三世夫妇的收藏理念,以及深植于亚洲文化传统、正在突破其创作背景的亚洲艺术新收藏。
2016年3月4日,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今天举办名为“身体·心灵·禁忌”的展览,呈现了维也纳行动派(Viennese Actionist)代表人物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君特·布鲁斯(Günter Brus)等艺术家的作品,这批艺术家以激进的表达和对社会禁忌的挑战而闻名。《艺术新闻》采访了艺术家赫尔曼·尼特西,他讲述了早期维也纳现代主义对行动派的影响。
达达主义诞生自1916年,至今已经是第100周年。达达对其后的艺术流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艺术能否改变世界?让我们在达达主义经历百年之后的今天来回顾20世纪受到达达影响和启发的艺术流派。
2016年2月24日,《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新书发布会暨“回到昆明”艺术论坛在云南昆明大象艺术中心举行。作者聂荣庆作为80年代“西南艺术现象”的亲历者,他将与当年这批青年艺术家共同生活的故事记录在书中,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写下了鲜活的一笔。
在纽约,向来走在当代艺术趋势前端的新博物馆(New Museum)和作为近现代美国重要艺术机构的国家学院(National Academy)在年初分别举办了“开放计分”和“表面的地平线”两场研讨会,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二者关注的焦点。在虚拟技术日趋成熟、社交网络渗入每个角落的当下,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已与50年前结合艺术与科技的早期实验——劳森伯格参与的表演“9个夜晚”大有不同。正如新博物馆总监菲利普斯所言,人们大都回想不起iPhone以前的时代。如今,艺术创作、艺术评论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2月20日,第66届柏林电影节揭晓金熊奖获奖作品——聚焦欧洲难民潮的纪录片《海上火焰》。在欧洲迎来二战后最大的难民危机之际,难民的遭遇及生存现状也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在政治社会领域,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组织也在积极地为这个群体发声。
新一轮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潮流会为艺术带来新的创作“灵光”吗?本期《艺术新闻》带来封面报道“当科技浪潮在艺术世界涌起”,同时带来“中国艺术生态之变年度回顾专辑”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