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艺术新闻》与UCCA合作,在美术馆报告厅举办了名为“艺博会进化论”的论坛,论坛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邀请“艺术北京”艺术总监金岛隆弘、佩斯北京总裁冷林对艺博会这一在全球艺术生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艺术市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4月13日晚,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OCAT深圳馆及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专在广州病逝。巫鸿、皮道坚、张晓刚、冯博一、吕澎、费大为、杨小彦、皮力等长期与他交往与工作的评论家和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新闻》表达了他们的追念。黄专先生的遗愿是不举办追悼会、告别仪式或任何形式的活动。感谢接受访问和留言的各位,也理解在此刻因悲伤不愿多语的沉默。黄专先生金蝉脱壳而去,精神不休。
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以“绿光”项目回应奥地利边境管制“红灯 ”,并为难民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艾未未将于5月在希腊举办首展揭示他眼中难民们的困顿生活。即将到来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德国与奥地利国家馆分别以实验住宅项目力求为难民创造生存空间。
当人们提起山寨的时候,往往联想到山寨的电子产品和设计,而在艺术领域也并不缺少山寨现象。兰登国际的《雨屋》、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山寨”作品。但是另一方面,科技、设计等领域兴起的“创客”文化也渗透入艺术界,在这种语境中,“山寨”却并非完全是贬义词,甚至可能是有效的创新方式。不过,这种“山寨”并不意味着盗版有理,那么盗版出现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
3月21日,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活》在香港会展中心进行了亚洲首映。作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光映现场”的重头戏,并配合目前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举办的展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40年”,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乌利·希克的收藏史与中国当代艺术40年。
3月11日至3月13日,伴随展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特别放映了8部艺术影片,借此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重要时刻。
3月8日,亚洲协会博物馆在纽约总部以新展 “情境之内外”庆祝亚洲协会成立60周年。亚洲协会的创办者是缔造商业帝国的传奇人物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他在艺术史学家李雪曼的建议下构建了包括古代雕塑、绘画和装饰艺术在内横跨8个世纪的亚洲艺术收藏,成为协会博物馆馆藏的基石及核心。亚洲协会博物馆现任馆长陈文辉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谈及了洛克菲勒三世夫妇的收藏理念,以及深植于亚洲文化传统、正在突破其创作背景的亚洲艺术新收藏。
2016年3月4日,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今天举办名为“身体·心灵·禁忌”的展览,呈现了维也纳行动派(Viennese Actionist)代表人物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君特·布鲁斯(Günter Brus)等艺术家的作品,这批艺术家以激进的表达和对社会禁忌的挑战而闻名。《艺术新闻》采访了艺术家赫尔曼·尼特西,他讲述了早期维也纳现代主义对行动派的影响。
达达主义诞生自1916年,至今已经是第100周年。达达对其后的艺术流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艺术能否改变世界?让我们在达达主义经历百年之后的今天来回顾20世纪受到达达影响和启发的艺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