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并不只为观众提供了学习的体验,艺术家往往也会从对自己意义重大的展览中做出新的发现。《艺术新闻》采访了希林·娜沙特(Shirin Neshat)、艾默格林和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琼安娜·瓦思康丝勒(Joana Vasconcelos)等6位/组艺术家,让他们谈谈成为他们艺术生涯转折点的展览,无论这“转折”意味更好还是更糟。
经研究调查发现,在英美艺术机构举办的重要展览中,女性艺术家展览所占比例不足30%。美术馆馆长、机构和赞助人纷纷发声,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统计数字上的性别差异,并力求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文末,TANC将以14场国内外女艺术家多维度的展览,从乔治亚·欧姬芙到辛迪·舍曼,从曹斐到喻红,呈现艺术界不断上升的女性力量。
6月1日,谷歌宣布推出最新的研究项目“Magenta”,该项目志在利用人工智能研发出自动生成音乐的算法,并将在未来介入视频制作及其它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在刚刚过去的5月,谷歌的艺术相机(Art Camera)以及一款专门针对VR开发的绘画软件“Tilt Brush”的诞生,为我们再次打开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视野。TANC带你从2011年开启的谷歌艺术计划说起,回顾这个科技巨头公司是如何从“艺术品电子化”跨入到“艺术创作"领域的实践。
5月3日,艺术市场的资深玩家西蒙·德普雷(Simon de Pury)出版了新书《拍卖师》(The Auctioneer)。在这部自传中,曾经叱咤拍卖界的西蒙·德普雷以其传奇般的个人经历,揭秘了拍卖行业——这个属于富豪和名流的游戏。
在展览“直播-Welcome to My Life | 勒梅特夫妇影像艺术收藏展”开幕当日,《艺术新闻》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合作,于展览现场举办了题为“流动的藏品:影像艺术收藏的维度”的论坛。论坛由《艺术新闻》与《艺术界》执行出版人曹丹主持,邀请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法国著名收藏家伊莎贝尔和让-康拉德·勒梅特夫妇以及艺术家杨福东、麦德尔·福蒂纳,探讨影像艺术的收藏与展示,观看与保存。
从伯克利到洛杉矶,沿着1号公路一路南下,是太平洋的辽阔海景和灿烂的初夏阳光,而这一路上的艺术景致也异彩纷呈:5月的焦点是修葺三年后即将于本1月14日开馆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而亚洲艺术博物馆为庆祝开馆50周年举办的系列展览也即将陆续启动;佩斯画廊、高古轩、贝格鲁恩等一线画廊的落地,以及弗里兹、影像旧金山艺博会等一众艺博会的宣布加入更催化了硅谷艺术热。在上下两期的内容中,TANC带你从伯克利出发,一起向南领略加州丰富的艺术文化。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伯克利艺术博物馆暨太平洋影像档案库策展人大卫·威尔逊(David Wilson),以及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策展人陈畅也分享了湾区从书店到餐厅的本地绝佳去处。
随着今年2月白立方(White Cube)画廊与其代理近25年的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正式分道扬镳,一系列关于画廊资产、艺术家权益、后续展览以及生产成本的问题随之而来。《艺术新闻》就这些问题咨询了艺术家、画廊主、艺术经纪人等近40位相关人士。
从乌镇到多哈,都正以全球性的当代艺术项目展开城市复兴之路,与此同时,蓬皮杜及巴塞尔艺术展等国际重要艺术机构和艺博会也在寻求进入更多的城市。
2016年3月,《艺术新闻》在“微信”这一通常被视作“读图”的平台上,推出以声音为媒介、聆听为感受方式的线上项目--“一声一城”。北京、香港、上海、杭州、成都、长春、深圳、台北...... 来自8座城市的声音艺术家,以实地录音的方式,构筑起关于城市的流动“声景”。4月17日,《艺术新闻》在上海衡山·和集举办“一声一城”主创分享会,让我们先经由声音回到上海。
日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举办的论坛“艺术与科技的奇点”(The Singularities of Art and Science)上,黑客怪才、脑神经生物学博士后和商学院教授摩恩·瑟夫,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艺术家和设计师凯特·麦坎布里奇探讨当算法和数据能够使艺术中的不可知变得可视化,艺术究竟是被祛魅了,还是可能与科技一起缔造新的感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