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与作曲家强纳森·贝普勒尔(Jonathan Bepler)历经8年合作完成的歌剧影片《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亚洲首映。巴尼本人也首度正式访问中国。阿瑟·C. 丹托(Arthur C. Danto)将巴尼的代表性先锋实验影片“悬丝系列”称为当代“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
9月13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柏林艺术周(Berlin Art Week)拉开帷幕,10家私人艺术收藏在此期间向公众敞开大门。《艺术新闻》在此盘点了其中的5家重要私人艺术收藏,包括以“亚洲为梦”的德希雷·弗尔睿(Désiré Feuerle)收藏,以及拥有约700件藏品的德国媒体业大亨克里斯蒂安·博罗斯(Christian Boros)的私人美术馆。在 Larry’s List 于2016年出版的《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中显示,柏林的私人美术馆数量位居世界城市第二。作为全球私人藏家热衷的聚集地之一,柏林的诸多私人收藏有何特别之处?
将于9月12日在纽约 9·11 纪念馆(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开幕的展览“表述不可想象之事—艺术家回应 9·11 事件”(Rendering the Unthinkable: Artists Respond to 9/11)以13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在这起悲剧性灾难发生的15年后,艺术家们在以何种方式消化这段历史和记忆。馆长爱丽丝·格林沃尔德(Alice Greenwald)表示,“艺术家也和我们一样,无法相信那场惊人的灾难和无辜消逝的生命。他们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出回应——艺术。”
创刊于1925年的英国艺术杂志《Apollo》自2014年起推出“40 Under 40”榜单,聚焦全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圈,评选出40位该区域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40岁以下年轻人,看他们如何在不同的领域引领艺术界的发展动向。本年度的“40 under 40”聚焦亚太地区,在“艺术家”、“思想者”、“藏家”与“商界人士”四个门类中,香港声音艺术家杨嘉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香港藏家及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以及佳士得教育学院亚洲区主管及副主席郭心怡均榜上有名。
6月22日,为庆祝72个新emoji表情的加入,Culture Themes推出emoji博物馆日——MusEmoji,这一活动在Twitter上掀起了一阵狂潮,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在内的许多艺术机构都在线参与了这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