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圣诞,在这个源自西方、为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里,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英国《卫报》近期发布了一篇介绍圣诞题材名画的文章,《艺术新闻》从中挑选了10幅与圣诞节相关的艺术作品——从波提切利《神秘的基督降生》中的象征意味、老勃鲁盖尔《伯利恒的人口调查》暗含的宗教意义与政治批判,到高更《上帝之子》打破传统圣经故事的叙述,以及“圣诞老人”这一形象的诞生,让这10幅作品伴你度过一个更艺术的圣诞节。
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际,纽约圣埃蒂安画廊(Galerie St. Etienne)正在展出展览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美国艺术家和共产主义”(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American Artis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展览将目光投向了1930年代至今来自共产主义或与之保持着密切关系的艺术家的创作。这一展览提醒着我们,艺术与政治的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12月9日是艺术史学家方闻的87岁生日。2016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启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学术研究系列,率先推出方闻的3部重要著作:《中国艺术史九讲》《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值著作出版之际,方闻的挚友余英时为其学术历程做出评论与回顾,让人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方闻与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儿子托马斯·库哈斯(Tomas Koolhaas)为其拍摄的纪录片《雷姆》(REM)悄悄登陆了特殊展映单元。纪录片避免过于“建筑化”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封从库哈斯儿子和朋友口中述说的真实的影像信件··· ···
12月1日是世界第29个艾滋病日,时隔“艾滋病危机”30多年后,这种致命病毒不再引发大规模恐慌,而它从80年代起在文化中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艾滋病作为上世纪末社会讨论和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曾掀起了一场场由艺术家为主导的全球公共艺术运动,却长期隐藏于地下不被官方博物馆所认可,而今艺术界终于能够正视它给美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变。
我们身处生物科技的黄金时代。曾经仅存在于科幻或者哥特小说中的克隆技术 、仿生人、DNA修复、基因工程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即跨物种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就像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活过来的弗兰肯斯坦一样 —— 在生活中渐渐成为了现实。随着生物科学家不断重塑人类对于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看法,艺术家们在也通过利用生命体表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中的机遇与恐惧。
当清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相遇,在文化交流之中的东方和西方会碰撞出什么样艺术火花?由曲培醇、丁宁编辑,盖蒂研究所出版的艺术史专著《遇见清朝:中西艺术交流》收录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陶格(Greg Thomas)和詹尼弗·米拉姆(Jennifer Milam)等海外专家16篇论文,以西方学者的视角深入探讨清朝中西视觉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历史。
美国大选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总统的结果却让美国乃至欧洲民众依旧难以接受,随着欧美各地抗议民众涌上街头,在艺术圈也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纽约地铁艺术家发起“地铁治愈”项目已召集了上万名纽约客的参与,而在伦敦苏黎世艺术家们已开始筹备展览为女性主义和反对种族主义发声。
美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曾一度被称为“黑人毕加索”。人们喜欢他,不只是因为他曾是麦当娜的前男友。这个从移民家庭走出来的“光彩夺目的孩子”试图通过涂鸦,打破艺术与社会中白人至上的精英主义的玻璃幕墙。他讨论贫穷与财富、融合与分离、内心与社会体验。巴斯奎特的一生急促短暂,但影响却早已远超了艺术的边界,成为不可被忽视的符号之一。
继东京美术馆推出”梵高与高更“展览之后,毕加索美术馆以“毕加索与贾科梅蒂”为主题再现艺术史同时期两位艺术大师之间的关系与创作。每个艺术风格演变的潮流中都会涌现出一位位艺术天才,他们或彼此欣赏、或相互竞争,共同将艺术造诣推向顶峰。他们的故事凝固成油彩与雕塑,成为作品背后有趣话题,见证着艺术家生前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