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以“万物纪”解题“人类世”危机:“永续之籽”迎向与万物共舞的未来

为万物编年,与万物共生,当下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2024年由《艺术新闻》与CHANEL联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万物纪”的主题之下,于6月15日在本年度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拉开序幕。
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入选者与活跃在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学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思想家和科学家共同度过了为其三天的密集共学时光。本年度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万物纪”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见万物”(Seeing Wanwu)主题展览于6月15日-7月14日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14组创作者在“向山学园”中提出的创作提案经过完善,落地萌芽,从微观生物、植物到动物,从稻田、森林到海洋等生态圈,试图以个体之眼感知、深入探访其所在的具体生态现场,并尝试跨学科协作,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地带探求生命的价值、触摸万物生命。在开幕当天,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分别带来了以“水系学校#4:源头、本土知识与整体生命技术”和“生态感性与生态审美”为题的两场“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由创作者共享生态艺术创作经验与实践中的思考。
在6月16日的“‘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艺术家郑波、曹明浩和陈建军与研究者楼森华、生态学家赵云鹏就“万物”、“生态”、“自然”等基本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讨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之处,一种新的共识正在浮现——各学科正在面临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共同寻找新方法与新思想。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此在他乡:韩倩的记忆媒介与乡土幻痛

“此在他乡”显然不止是艺术家这一代的伤痛,如同植物随风与动物飘荡落地生根、沙石顺水与地理集散冲击成滩,无论捡起哪块石头,我们都会与未名的记忆相遇。

feature|特写 共情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与艺术家与生态学家会聚“‘永续之籽’天目论坛”

时间:6月16日(周日)14:30-16:30
地点:天目里美术馆5层报告厅

feature|特写 新一代生态艺术创作者,为万物再编年: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目即将开启

feature|特写 “永续之籽”于“万物纪”破土而出:《艺术新闻》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启动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feature|特写 为一位女性艺术评论人与艺术史学者的文献存档:重新发现陶咏白

作为AAA研究和馆藏工作的一部分,陶咏白档案首期资料于2023年10月在文献库网站发布。

feature|特写 去中心的编织:纤维艺术的再次“被看见”

在一条线中,蕴含着这种媒介的物质性历史,揭示了与性别、劳动、价值、生态、远古知识以及压迫、榨取和贸易历史有关的概念。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从物质图片到精神影像,郑源“最小限度的”转变

展览“最小限度的”刻意弱化了图像本身的物质形态和图片的媒介性,艺术家在此将图像降低到最为简单的位置,几乎每件作品中的影响似乎都不提供任何明确的信息,有些以低分辨率,甚或“坏图像”(poor image)示人。

feature|特写 主编来信|新一代游牧者与编织的再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存录失落之声

feature|特写 杨沛铿:植物、水族系统、情感隐喻与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