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艺术现场 | 从 ART021 艺博会到Cc基金会:非典型收藏家周大为的非常规“布局”

11月9日,Cc基金会位于 M50 的新址正式开幕,并推出首展“临界问题和一些可能的解决方式”;11月10日,第四届 ART021 于上海展览中心开幕,Cc基金会与艺术家杨振中合作的最新影像展“不可能错过的派对”登陆ART021 艺博会。作为 ART021 的发起人之一和Cc基金会的创办人,周大为不仅是年轻的新一代藏家代表,更是现当代艺术领域的推动者。《艺术新闻》对周大为进行了专访,带来一位创办者眼中的上海艺术市场及当代艺术发展趋势。

feature|特写 亚洲城市需要如此之多的双年展吗?

11月12日,第11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开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为11月上海艺术季再掀高潮。自今年9月起,双年展在亚洲多个城市遍地开花,过去20年间周期性展览在亚洲各城市亦呈现井喷状态,然而我们真的需要如此之多的双年展吗?

feature|特写 “收藏迷”是怎样炼成的?骨灰级收藏家们背后的驱动力

艺术收藏从公元前3世纪起就已经起源,古罗马人对古希腊艺术的景仰与推崇使得西方最初的文明得以代代传承。千年之后,无论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还是石油大鳄保罗·盖蒂(Paul Getty),古典艺术依旧让如今的藏家为之痴迷。收藏家的“奇珍异宝”总能牵动艺术世界的神经,但又是什么促使他们建立了收藏王国?

feature|特写 “问题究竟在我们的世界起什么作用?专访第11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于11月11日正式开幕,其主题“何不再问?”并没有透露过多的信息,而是将目光聚焦到了“发问”这个终极的哲学元概念之上。《艺术新闻》专访了作为艺术家、理论研究者和策展人的 Raqs 媒体小组,他们如何从一种看似“论述”的角度出发,来“呈现”和“演绎”本次上海双年展?

feature|特写 难民危机,艺术何为?纽约 MoMA 新展深入“流离失所”的世界

2015年,超过一百万的移民和难民越境进入欧洲,“难民危机”一时成热点话题。日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的展览“无安全感:追溯流离失所和避难之地”(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s),以艺术、建筑及设计等不同学科的眼光检视了“边境”、“避难所”、“营地城市”这些颇具争议的概念,并对“流离失所”(displacement)的状态作出了辩证性的解读。

feature|特写 当“未来”已来,艺术与科技将会怎样的开启新对话?

新科技的“未来”已经到来,在近期北京和上海的一系列展览和讨论中,艺术界正在回应着虚拟现实、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科技潮流带来的影响,无论是高校对“科技艺术”具有前瞻性的实验,还是独立空间的策展项目,都以多元的方式发掘着艺术与技术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新的创作可能性。《艺术新闻》10月刊封面故事聚焦“未来已来:艺术与科技开启新对话”,在新科技潮流中,追问艺术所处的角色。

feature|特写 不囿笔墨,不断重构:8位当代艺术家眼中的“山水”世界

当山水不再停留于文人雅士的笔墨纸间,它与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当代的生存空间,以及自然和宇宙之间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艺术新闻》采访了徐冰、邱黯雄、杨泳梁、邱志杰等8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或以山水为主题,或从传统山水中提取重要元素。对于这些当代艺术家来说,所谓“当代山水”与“传统山水”的区分在哪里?或许,这根本是一个伪命题?

feature|特写 8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艺术世界,他们还是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师

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Bob Dlyan)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除了是音乐与文学巨匠,鲍勃·迪伦近30年来一直潜心绘画与雕塑,并活跃在当今视觉艺术界。回顾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也不乏艺术天才。从泰戈尔的抽象版画到丘吉尔的油画,从萧伯纳的前卫摄影到福克纳戏谑的时装漫画,文学大师们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近年来艺术市场上,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与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作品同样颇受追捧。《艺术新闻》带你走进文学之外,大师们别样的艺术世界。

feature|特写 将华语科幻小说带入英文世界的刘宇昆说,“人类最大的浪漫是想要认识宇宙”

美籍华裔刘宇昆(Ken Liu)是一名律师、程序员,更是一名出色的科幻作家。作为科幻作家,他曾经获得过星云奖(Nubula Award)、雨果奖(Hugo Award)和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作为译者,他所翻译的刘慈欣作品《三体》与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分别在2015年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及中短篇小说奖,前者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雨果奖。于 FIAC 及 ASIA NOW 期间在巴黎首发的《艺术界》第二期中法文特刊专访了刘宇昆,和他坐下来聊聊他在科技、语言、神话、历史和律法公正之间的种种融会贯通。

feature|特写 在2016年伦敦弗瑞兹艺博会上回到世界剧变之后的1990年代

将1990年代归为历史或许在艺术界的许多人看来为时过早,但是在本年度的伦敦弗瑞兹艺博会(Frieze London)上,来自日内瓦的策展人尼古拉斯·特伦布莱(Nicolas Trembley)特别策划了“90年代”展区,共有14家画廊共同带来了90年代的艺术史中最为重要、并持续对今天的当代艺术产生影响的创作。“整个90年代都处在社会与政治的巨变中——艾滋病危机、柏林墙倒塌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当时的艺术家、画廊、策展人以及艺评人都认为需要进行全新的创作。”特伦布莱指出,现在正是“重访90年代最佳的时机”,因为“或许我们正在经历另一个时期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