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将告尾声,全球艺术媒体不乏对2016年的回顾:《Apollo》的年度颁奖从艺术与博物馆范围的各领域中评选出2016年之最;《artforum》回顾各艺术领域中的 “Best of 2016”。对于政治议题的关注则是另一大主题,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于艺术界的冲击显然还在持续。更多有趣的主题还包括当下的 Clubbing 文化,艺术家书的爆发及日本年轻的艺术家社群。
2016年即将过去,各大媒体都开始盘点年度最佳图书榜单,而你是否知道这一年里什么书让策展人、艺术家们手不释卷,又是什么书让建筑师、考古学家、科幻作家们脑洞大开?不止于活跃在艺术界的田霏宇、欧宁、吴洪亮、李振华、唐克扬等策展人和评论人,我们还找来了考古学家刘歆益、科幻作家陈楸帆、“新闻实验室”发起人方可成等“外脑”,希望给艺术界带来一些新维度,谈谈过去一年里他们的认为值得推荐以及读来失望的书,以及对新一年的愿望书单。
2016年,世界动荡不安,叙利亚及伊拉克地区战乱绵延、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对艺术界的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在2016年即将过去之际,《艺术新闻》国际版与《艺术新闻》采访了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尔·菲纳尔迪、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馆长招颖思、龙美术馆创始人王薇、余德耀美术馆创办人余德耀等10位知名美术馆馆长与策展人,请他们谈论自己眼中的2016年。
盖蒂图片(Getty Images)近期发布2017《创意聚焦报告》(Creative In Focus)中通过大数据描绘出未来视觉艺术的呈现的6大趋势,这不仅代表艺术家、媒体广告人与思想精英们的品味,也将成为引领未来一年的视觉大潮流。
时至圣诞,在这个源自西方、为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里,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英国《卫报》近期发布了一篇介绍圣诞题材名画的文章,《艺术新闻》从中挑选了10幅与圣诞节相关的艺术作品——从波提切利《神秘的基督降生》中的象征意味、老勃鲁盖尔《伯利恒的人口调查》暗含的宗教意义与政治批判,到高更《上帝之子》打破传统圣经故事的叙述,以及“圣诞老人”这一形象的诞生,让这10幅作品伴你度过一个更艺术的圣诞节。
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际,纽约圣埃蒂安画廊(Galerie St. Etienne)正在展出展览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美国艺术家和共产主义”(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American Artis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展览将目光投向了1930年代至今来自共产主义或与之保持着密切关系的艺术家的创作。这一展览提醒着我们,艺术与政治的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12月9日是艺术史学家方闻的87岁生日。2016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启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学术研究系列,率先推出方闻的3部重要著作:《中国艺术史九讲》《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值著作出版之际,方闻的挚友余英时为其学术历程做出评论与回顾,让人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方闻与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儿子托马斯·库哈斯(Tomas Koolhaas)为其拍摄的纪录片《雷姆》(REM)悄悄登陆了特殊展映单元。纪录片避免过于“建筑化”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封从库哈斯儿子和朋友口中述说的真实的影像信件··· ···
12月1日是世界第29个艾滋病日,时隔“艾滋病危机”30多年后,这种致命病毒不再引发大规模恐慌,而它从80年代起在文化中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艾滋病作为上世纪末社会讨论和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曾掀起了一场场由艺术家为主导的全球公共艺术运动,却长期隐藏于地下不被官方博物馆所认可,而今艺术界终于能够正视它给美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变。
我们身处生物科技的黄金时代。曾经仅存在于科幻或者哥特小说中的克隆技术 、仿生人、DNA修复、基因工程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即跨物种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就像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活过来的弗兰肯斯坦一样 —— 在生活中渐渐成为了现实。随着生物科学家不断重塑人类对于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看法,艺术家们在也通过利用生命体表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中的机遇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