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年度回顾 | 忧虑中前行:10位中外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眼中的2016年

2016年,世界动荡不安,叙利亚及伊拉克地区战乱绵延、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对艺术界的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在2016年即将过去之际,《艺术新闻》国际版与《艺术新闻》采访了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尔·菲纳尔迪、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馆长招颖思、龙美术馆创始人王薇、余德耀美术馆创办人余德耀等10位知名美术馆馆长与策展人,请他们谈论自己眼中的2016年。

feature|特写 从“虚拟现实”到“无滤镜”,在图片洪流中涌现的6大影像趋势

盖蒂图片(Getty Images)近期发布2017《创意聚焦报告》(Creative In Focus)中通过大数据描绘出未来视觉艺术的呈现的6大趋势,这不仅代表艺术家、媒体广告人与思想精英们的品味,也将成为引领未来一年的视觉大潮流。

feature|特写 从波提切利到高更都画过:让我们在圣诞节谈谈艺术里的“耶稣降生”

时至圣诞,在这个源自西方、为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里,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英国《卫报》近期发布了一篇介绍圣诞题材名画的文章,《艺术新闻》从中挑选了10幅与圣诞节相关的艺术作品——从波提切利《神秘的基督降生》中的象征意味、老勃鲁盖尔《伯利恒的人口调查》暗含的宗教意义与政治批判,到高更《上帝之子》打破传统圣经故事的叙述,以及“圣诞老人”这一形象的诞生,让这10幅作品伴你度过一个更艺术的圣诞节。

feature|特写 为什么重提“革命”?共产主义的起落对于美国艺术家的影响

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际,纽约圣埃蒂安画廊(Galerie St. Etienne)正在展出展览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美国艺术家和共产主义”(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American Artis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展览将目光投向了1930年代至今来自共产主义或与之保持着密切关系的艺术家的创作。这一展览提醒着我们,艺术与政治的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feature|特写 方闻先生今天87岁了,老友余英时如何评价他所作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12月9日是艺术史学家方闻的87岁生日。2016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启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学术研究系列,率先推出方闻的3部重要著作:《中国艺术史九讲》《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值著作出版之际,方闻的挚友余英时为其学术历程做出评论与回顾,让人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方闻与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feature|特写 小库哈斯致库哈斯:一封与“建筑”无关的影像信件

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儿子托马斯·库哈斯(Tomas Koolhaas)为其拍摄的纪录片《雷姆》(REM)悄悄登陆了特殊展映单元。纪录片避免过于“建筑化”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封从库哈斯儿子和朋友口中述说的真实的影像信件··· ···

feature|特写 性、禁忌与越界者:艾滋病如何改变了美国当代艺术

12月1日是世界第29个艾滋病日,时隔“艾滋病危机”30多年后,这种致命病毒不再引发大规模恐慌,而它从80年代起在文化中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艾滋病作为上世纪末社会讨论和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曾掀起了一场场由艺术家为主导的全球公共艺术运动,却长期隐藏于地下不被官方博物馆所认可,而今艺术界终于能够正视它给美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变。

feature|特写 荧光兔子、黏菌和细菌:当更多的艺术家走进生物实验室

我们身处生物科技的黄金时代。曾经仅存在于科幻或者哥特小说中的克隆技术 、仿生人、DNA修复、基因工程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即跨物种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就像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活过来的弗兰肯斯坦一样 —— 在生活中渐渐成为了现实。随着生物科学家不断重塑人类对于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看法,艺术家们在也通过利用生命体表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中的机遇与恐惧。

feature|特写 回到清朝,“中国风”如何与西方交融?

当清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相遇,在文化交流之中的东方和西方会碰撞出什么样艺术火花?由曲培醇、丁宁编辑,盖蒂研究所出版的艺术史专著《遇见清朝:中西艺术交流》收录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陶格(Greg Thomas)和詹尼弗·米拉姆(Jennifer Milam)等海外专家16篇论文,以西方学者的视角深入探讨清朝中西视觉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历史。

feature|特写 进入特朗普时代,艺术如何发声?

美国大选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总统的结果却让美国乃至欧洲民众依旧难以接受,随着欧美各地抗议民众涌上街头,在艺术圈也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纽约地铁艺术家发起“地铁治愈”项目已召集了上万名纽约客的参与,而在伦敦苏黎世艺术家们已开始筹备展览为女性主义和反对种族主义发声。